郑建周 张占营
摘 要 指向迁移运用的中考古诗文复习,打破以往“单篇重复背诵”的单调固有模式,以中考为指挥棒,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以大问题为引领,基于元认知和目标,将知识结构化、主题化。文章以“引用诗文,诗意表达”为例,引导学生通过三阶,即创设情境阶、建构知识阶、迁移运用阶三个环节,激活学习兴趣,增进对古诗文的深度理解,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一题三阶” 迁移运用 中考 古诗文复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準(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初中学生明确推荐了60篇古诗文。那我们该如何复习才能发挥经典篇目的教育价值?从以往考生的备考情况来看,虽然大多数学生重视古诗文推荐篇目的背诵,但遗憾的是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思考探究、梳理归纳文本的行文技法和文化内涵等。
那么,在备考中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结合课例“引用诗文,诗意表达”阐述“一题三阶”的复习方法。所谓“一题”,就是一个大问题。义务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实践能力的人。“三阶”,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其实就是借助三个进阶的任务解决问题,其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现以“引用诗文,诗意表达”为例,对上述进阶步骤试做阐述。
教师为学生学习创造的情境,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新方案强调“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以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生活指向素养的情境创设,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引用诗文,诗意表达”这一课例,就是基于学生对古诗文第一轮复习后的迁移运用,是对古诗文内涵的深入理解与深刻体验。第一轮复习,笔者已引导学生将中考古诗文按意象、主题、手法、作者进行联读复习,并使学生对已学知识初步进行分类和整理。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创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中,依据主题和需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诗意表达。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写作情境,是驱动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投入诗意写作的重要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情境任务:
时光荏苒,九年级的同学即将迎来体育中考,打响了中考的第一枪。为了充分调动全体考生迎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备战体育中考,文海中学决定举办以“铸就诗意青春,决胜体育中考”为主题的考前动员大会,请你做3分钟发言,要求发言稿诗意盎然,能激励同学们以昂扬的斗志、积极的心态迎战体育中考,夺取胜利。
以上情境任务所涉及的活动、场景、事件、时间等相关信息都是真实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参与对“诗意表达”的探究。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avell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意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Stemberg则认为“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认知包含对世界的知识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元认知涉及对个人的知识和策略的监测、控制和理解”。所以,本文提到的“基于元认知,探究策略”其实是学生基于对已学知识的认知、梳理、运用等能力,炼制“引用诗文,诗意表达”结构化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复习时,基于元认知,学生将推荐篇目的复习与中考专题复习结合起来,同时以大问题为引领,统整中考古诗文,打通古诗文和现代文之间的联系,实现多文本联合研读,在广度和深度上下足功夫,综合提升复习效率。
要让推荐的经典篇目发挥母题的作用,学生就应该切实感受经典篇目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活用古诗文在教材课后练习的“思考探究”或“积累拓展”中均有体现(见表1)。
那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引用诗文进行诗意表达呢?教材中的名家经典能告诉我们最佳答案。在课例“引用诗文,诗意表达”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环节中,笔者就基于学生的元认知,梳理学生引用诗文的难点和痛点,为学生提供名家引用诗文的范例,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整合。
【案例呈现】
师: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引用诗文丰富自己的表达可以让表达富有书卷气、文化味。同学们能否善用古诗文为自己的文章添彩呢?请针对昨天咱们班发言稿撰写的详细情况(见表2),做简要分析,一人说一点。
生1:看数据,全班同学没有养成引用诗文的习惯。
师:有证据思维,会基于数据进行分析。
生2:“典型作业”引用的诗文并不恰当,如“最美不过夕阳红”不是诗句,是俗语吧。
生3:引用诗文还需要恰当。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太悲壮了,我们去体育中考,应该是充满激情、雄壮的,不该这么沉闷。
师:是的,中考是奔着前程去拼搏的,应该是目中有光,而不是眼里有泪,所以引用要……
生3:符合表达的主题。
师:你很善于发现和分析,也很善于总结。通过作业,老师还发现李白的两句诗被你们高频引用,猜猜是哪两句?
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有默契。这两句诗很能表现你们参加体育中考的心志,但也暴露出咱们班引用诗文的另一个缺陷——多数为直接引用,且所选诗句较为集中。总结下咱们班引用诗文待克服的困难:1.没有引用习惯;2.引用方法单一;3.引用不够丰富、恰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材中的名家又是如何引用诗文的呢?请同学自行归纳总结。
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对引用的方法相当陌生,且不会提炼。因此老师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掌握引用诗文的方法。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同学承担一本书,共同整理六册教材中名家引用诗文的范例,归纳名家引用诗文的方法。如“直接引用”较为简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摘抄好的句子中直接用直线标注,围绕引用的诗句进行阐述,用波浪线标注(见表3)。
学生较难以理解并运用的是“采撷化用”。基于学生对采撷化用的元认知,教师以《灯笼》中的例子对学生进一步点拨:采撷化用是取词摘句,是画面的重新组合。如《灯笼》中除了表3例举的采撷化用的例子,还有“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这一句也是运用了采撷化用,其中“忘路之远近”就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摘取出来的,镶嵌在自己的语言表述中,显得有韵味、有意境,诗意地写出儿时之“我”伴祖父夜行,沉醉于祖父讲述的掌故中,表现“我”对那段时光的思慕之情。基于此,学生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采撷化用的形式和表达效果。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虽然学生已经明确问题,明了方法,但如果不能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运用、表现,其语文核心素养还是不能够有效提高。所以,根据事先创设的情境,学生需要贴近真实的生活情境,引用诗文,撰写发言稿,进而依据评价标准,指向目标,升格自己的发言稿。
当然,也不是积累的所有古诗文都适合引用到发言稿中,这要根据发言主题,确定主题词。教师可以基于目标引导学生头脑风暴,确定本次发言的主题词,然后依据以下支架发散思维,关联相关诗句。
如以“自强乐观”为主题,学生关联的诗句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九万里风鹏正举”等。
在勾连诗文之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见表4),将诗句缀连成文。评价标准不仅是教师评价任务的量规,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抓手,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要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自己所处的位置。
根据评价标准,同伴之间互相借鉴作文创意,修改原稿,逐条打分并分析,更新迭代自己的成果。
为更好地进行比较阅读,现将前后两稿进行整理,见表5(波浪线为主要修改部分),再展示班上一份修改得比较完善的优秀作品(见图3):
学生在写完之后,还需要进行反思,深入理解经典诗句的内涵。
【案例呈现】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会继续使用的方法是什么?你可以选择一点说说。
生1:我积累了引用诗文的三种方法,将努力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生2:我发现积累诗歌很有用,不仅写发言稿可以用,写大作文其实也可以用。
生3:我发现诗歌原来这么美,以后多引用。
师小结:我们不仅要多引用,还要能善用。引用诗文以准确、恰当为前提,要关联主题,切勿盲目堆砌,以辞害意。作文中的诗词运用应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只有理解好了诗词,才能更好地运用诗词。今天以发言稿作为例子,让诗为文添彩,在其他类型的写作中,同样适用。其实,为作文添彩,咱们不仅可以引用课内诗文,更可以引用课外诗文,这最见功力了,愿同学们多多尝试,训练成就大师。
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思维的核心是创新与迁移,主要表现为能够顺畅提取与真实任务相关的知识经验,识别众多貌似无关信息中的规律,在新颖、真实情境下灵活地调整认知框架及应用策略,习惯于围绕体现本质的大问题进行内容结构化。因此,学生的学习就需要从记忆事实到建构概念,从低级到高级,从感性到理性。“一题三阶”复习法 ,既让学生温故知新,對学习内容进行重构,培养专家思维,又锻炼了他们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复习中经历学习、建构、创新与迁移四个过程,从学科学习迁移到现实世界。其实,“一题三阶”的复习模式也适用于新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题三阶”复习法就是帮学生在学校教育、学科学习和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牢固的桥梁。
[作者通联:郑建周,杭州市文海中学;张占营,杭州市文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