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内涵 辨析关系 判断表述

2023-08-19 09:31祝鸣程必荣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审题立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高考作文

祝鸣 程必荣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而高考作文题的审题立意,就是对作文题材料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对写作的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合理论证,且逐步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 高考作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审题立意

2023年高考作文延续了2021年、2022年“思辨”的命题模式和考查主题,并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形象和科学思维能力。比如,全国甲卷作文题精选思辨材料,文字精到,发人深思,考生需要从话题出发,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出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同时要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这其中需要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批判意识,是高中生的必备品格。由此可看出,这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依然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基本要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全国乙卷作文题直接以“以‘……为主题”明确作文题阅读的指向;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全国甲卷则以两个或三个关键词暗示作文题阅读的指向,即只告诉考生写作的两个或三个关键词,作文的立意还需考生通过对这几个关键词的理解,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确定。

根据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反馈,很多考生未能把握思辨性材料作文的命题特点,在审题立意上隔靴搔痒出现偏差。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很多考生对主题词三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准确,导致审题立意不精准,将“选择”理解为“得到”,没有注意区别“得到”是一种客观的结果,而“选择”是一种主观的挑选、择取,隐含着一种价值追求;将“创造”理解为“制造”,没有注意区别“创造”是以发明为主,产生出一个新东西来,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而“制造”有可能是一种重复性劳动,不一定具有开拓创新的意味。那么如何做到审题立意不出现偏差呢?

一、思辨作文命题特点:多以“二元”或“三元”关系呈现

1.命题构成要素

思辨作文题命题基本上由三部分材料构成:

(1)为突出“主题”作铺垫的背景材料——“话题情境”。

(2)以关键词语的形式确立“主题”的“写作指令”。

(3)为升华“主题”做出限制的常规性“补充要求”。

其中,“话题情境”和“写作指令”随材料而变化,限定了情境和写作主题,需要考生在审题时认真揣摩、全面把握;而“补充要求”则相对固定,主要是对文体、字数等常规写作要求做出限定。

2.命题呈现方式

(1)直接亮出主题。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要求考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征文;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题要求考生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2)间接暗示主题。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即“话题情境”)中凸显写作关键词“人·技术·时间”。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第二段(即“写作指令”)中明确写作关键词“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2023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材料(即“话题情境”)中可提取写作关键词“好的故事”与“有力量”。

3.命题主要特点

思辨作文题主题词或以“以‘……为主题”方式呈现,或在材料中凸显。主题词或关键词大多为二元乃至三元关系(由两三个关键词语或短语组成),富有思辨性,思维含量高,要求考生辩证地、立体地分析二者或三者关系,找出它们的有机联系,确定立意并进行思辨。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引导考生思考人、技术、时间的关系,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要求考生思考“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的关系……这类思辨性的作文题,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的直接回应,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较好办法。

4.命题考查目的

高考作文命题专家希望考生通过思辨类作文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看到考生用一双慧眼捕捉材料的关键信息,找准思辨角度,用心从材料的核心内涵中确定思辨的方向与主旨,具备过硬的理性思辨能力。只有思辨性地阅读分析出几个关键词(或主题词)的辩证关系,围绕其立意而写,才更加靠近本然的逻辑指向,更加具有穿透纸背的思维含量。

二、思辨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把握内涵,辨析关系,判断表述

思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必须遵循环环相扣的三步法。

第一步,把握内涵,即抓住并把握主题词或材料中几个关键词的深刻内涵。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抓住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词,并明确其概念内涵是理性思维的前提。审题时一定要正确把握相关概念的字面义和语境义,明确概念内涵的具体所指,切不可模棱两可。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审题首先要扣住这三个主题词,结合作文题材料把握这三个概念的内涵。

1.选择

(1)汉语词典中指的是,挑选、择取。理性选择包括辨别、比较、筛选、分析、明确等过程。

(2)材料中涉及的显性信息有五个: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选择了事業创新发展的方向;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3)根据语境界定:“选择”没有增加更多限制,仍是汉语词典中的“挑选、择取”之义。

2.创造

(1)汉语词典中指的是,发明;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建造、创造(撰写文章及文艺作品)。

(2)材料中涉及的显性信息有:创新发展;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改变……模式,建造……作品。

(3)根据语境定义:以“发明”为主,产生出一个新东西来。

(4)本质(材料指向):具有开拓性、独创性、探索性、价值性等特征。

(5)符合材料创造的内涵,例如创新、优化、创生、维新、开拓等。

(6)不符合创造的概念,例如赢得、获得、取得等,此类概念没有产生新东西,不属于创造。

3.未来

(1)汉语词典中指的是,没有到来、未到,尚未发生,佛教里指来生来世。

(2)材料中涉及的显性信息有:开启未来的力量,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几代人仍然觉得美好。

(3)语境义:将来,前途,前景,个人前途或集体的前途、希望之所在,新一代有生力量,指向未来的引申义等。

其他的,如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关键词,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个关键短语等,在审题立意时学生都必须首先抓住并把握其内涵。

第二步,辨析关系,即辨析主题词或材料中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其中的核心词。

思辨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重点在于辨析主题词或材料中出现的几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即审题和立意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上,同时在厘清关系时,还要进一步确定核心词。就命题人命题的意图而言,在主题词或材料多元关系中一般会有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概念,确定了核心词,辨明了关系,就掌握了审题立意的方向。

作文题材料间的思辨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即各概念间看似对立矛盾,但實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谐统一,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关系。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关键词“本手、妙手、俗手”三者关系: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即“本手”扎实,才可臻“妙手”之境;“本手”不扎实,则可能出现“俗手”。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也不难看出这三个概念的核心词是“本手”。需要说明的是,这三元关系比较复杂,“本手”与“妙手”是递进关系,“妙”以“本”为基;“俗手”与“妙手”又是对立关系,打牢基础,步步为营,才有“妙手”,反之则是“俗手”;同时,“本手”是根基,分出两个支向,一是“妙手”,一是“俗手”,从这个全局来看,“妙手”与“俗手”又是并列关系,二者一正一反,同时强调了“本手”之基的重要性。

(2)因果关系:即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一般来说,因果还可以指一系列因素(因)和一个现象(果)之间的关系。对某个结果产生影响的任何事件都是该结果的一个因素。如,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关键词“好故事”与“有力量”二者的关系: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总之要诠释思辨——好故事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3)递进关系:即各概念之间内涵依次推进,后一个比前一个更进一层。如,2022年全国乙卷主题词“跨越,再跨越”二者关系:“再跨越”的“再”字,展示递进关系的意思非常鲜明,命题人的意图就是要求考生在原有“跨越”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写出“跨越”的更深层内涵。而“再跨越”就是主题词中的核心词。

(4)条件关系:即各概念之间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也有可能几个要素互为条件。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主题词“选择·创造·未来”三者关系:正确选择是创造的基础、源头,为创造提供对象,是创造产生的前提;选择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原点;创造让人生选择从理想变为现实。

(5)选择关系:即各概念之间要有所权衡比较,对某个概念应该有所侧重。如,2022年全国甲卷主题词“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这三个短语关系,结合作文题材料以及命题人的意图,三个短语中“独创”应是重点论述的对象,即核心词,当然也要兼顾“移用”“化用”这两个对象。

(6)混合关系:即多个概念间混合了条件、对立统一、选择等关系。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主题词“选择·创造·未来”,三者既是条件关系,也是选择关系——权衡比较后重点应是“创造”,即核心词,同时兼顾“选择”和“未来”。

辨清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将两种关系折中处理不是思辨,审题时要重点把握话题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寻找突破口。

第三步,判断表述。即立意时,用判断句将主题词或材料中的关键词镶嵌其中,以形成某种合理的逻辑关联。

思辨类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具体考查对概念的界定能力,考查思维的指向性、关联性、逻辑性、深入性。审题立意时,考生必须突破思维深度这个难点,从追问概念、本质、原因、结果、作用、办法及关涉对象、内容、现实存在的问题等角度,直抵事理的本真或人文价值的核心,并通过判断句在作文的开头概述材料要点后,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让阅卷老师对你写作的立意、观点一目了然。这一方式可以为你的作文赢得先机。

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关键词“本手、妙手、俗手”审题立意步骤。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并把握这几个关键词概念的深刻内涵;第二步:辨析这几个关键词的关系并确定核心词“本手”;第三步:以“本手”为核心关联另外两个关键词组成判断句式准确表述。

优秀立意:(1)下足“本手”功夫,“本手”才会转化为“妙手”;如果急功近利,一心只想走捷径,所谓“妙手”其实就是“俗手”。(2)立本避俗,方能妙手生花。(3)唯有守得“本手”,巧用“妙手”,避开“俗手”,方能静观世事变迁,笑看风起云涌。(4)博弈、为人、兴邦,皆须驭“本手”以入“妙手”,遂能避“俗手”而制胜。(5)亦俗亦妙,守本守源。(6)筑本去根,方能出妙去俗……

又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主题词“选择·创造·未来”审题立意步骤。第一步:紧扣主题词并把握这几个主题词概念的深刻内涵;第二步:辨析这几个主题词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创造”为核心词;第三步:以“创造”为核心关联另外两个主题词组成判断句式鲜明呈现。

优秀立意:(1)用自己的选择和智慧的创造,去开启民族美好的未来;(2)选择决定方向,创造铸就未来;(3)正确的选择是走向未来的基石,理性的创造是奔赴未来的动力;(4)选择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选择的升华,选择和创造共助我们走向未来;(5)以选择为基石,创造光明未来;(6)以今日之选择,共创明日之灿烂……

再如,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关键词“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审题立意步驟。第一步:紧扣这几个关键词,把握这几个关键词概念的深刻内涵;第二步:辨析这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权衡比较确定“根据情境独创”为核心词;第三步:以“根据情境独创”这一关键词为主串起另外两个关键词组成判断句式贴切展示。

优秀立意:(1)以移用化用为基,登独创之高楼。(2)唯有树独创之志,方能领时代之风。(3)三者并驾齐驱,方可凝聚起民族复兴之伟力。(4)吾辈自当用包容的心态承纳历史精华,以开放的格局新创辉煌未来。(5)搬移莫取,借鉴可取,创新为上。(6)文化活于创新,创新源自积淀……

三、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上”者上进:“上”代表目标、梦想。“止”者知止:“止”可以表示“适可而止”,也可以表示“达到至善的境界”。“正”者守正:“正”代表恪守正道,做大写的人。“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

这道作文题中“上、止、正”为关键词,也是主题词。这三个字仅差一个笔画,却有迥异的含义。材料理解难度不大,因为第一段文字很明确地指出了三个字的意义——“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

这三个字包含了人生哲学和生命智慧,在审题时,学生需要把这三个字的内涵揭示出来。“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的目标执着追求。“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又止于至善。这需要考生注意思辨,什么时候适可而止,什么时候止于至善,为什么要适可而止,为什么要止于至善。奋斗前进是人生的基本姿态,但我们同样知道,人生不会永远只有进步,正如山有顶峰也会有低谷,当前进到一定程度时,我们需要停下来,好好审视走过的路,而前进过程中的“知止”,正是一种忧患意识,也是人生智慧。这样思辨才能更好地扣紧命题人“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这一要求。

从要求上来看,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考生在写作时需要结合青年成长与发展来谈,适合写成论述类的文章。考生在写作时,三个关键词应以“止”字为核心,不能只写一个或两个,论证时要结合具体人物事例,当然也可以采用引证法或者正反对比论证等手法,力求做到论证充分有力。

审题立意步骤:

第一步:紧扣并把握关键词“上”“止”“正”的深刻内涵;

第二步:辨析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确定“止”为核心词;

第三步:以“止”为核心关联另外两个关键词组成判断句式准确表述。

优秀立意:(1)上进知行止,守正抱初心。(2)守三字箴言,做有为青年。(3)青年人当上进知止。(4)掬上进知止在手,向守正价值而行。(5)上进、知止、守正,三者互为砥柱,互为护佑,人生画卷才绚丽多彩。(6)吾辈青年,当秉承“上、止、正”于心,让上进与知止齐飞,守正共价值一色。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半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为了公平,军队制定了分配面包的规则: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要分配的面包后,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

材料二:孔融四岁时,父亲让他把一袋梨分给家人,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父母,把其他的给了弟弟妹妹,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孔融的自律让家庭和睦、和谐,其乐融融。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自律·规则·公平”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三元关系”的思辨作文,模仿了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命题的形式,要求考生围绕“自律·规则·公平”,理性思辨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两则材料,第一则是“罗马规则”。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类似班长这样的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剩余面包分配的大小,由于分配不公平,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不少。为了防止因争夺食物产生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可以设想,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分配。这样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利益。第二则材料是我们熟悉的孔融自律让梨的故事。孔融分梨合理又合情:爷爷奶奶→父母→弟弟妹妹→自己。这种公平分配的秩序必定体现了儒家纲常,让家庭和睦、和谐,其乐融融(如果不公平,家庭可能就吵翻天)。

审题立意步骤:

第一步:抓住并把握自律、规则、公平这三个关键词内涵;

第二步:辨析自律、规则、公平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并确定“规则”为核心词;

第三步:以“规则”为核心关联另外两个关键词组成判断句式准确表述。

优秀立意:(1)自律是遵守规则的前提,规则是实现公平的保障;(2)社会需要公平,也需要自律遵规;(3)在公平的制度之下还要自我约束;(4)自律与公平相辅相成,相互影响;(5)用“规则”架起“自律与公平”之间的桥梁……

[作者通联:祝 鸣,福州市闽清一中;程必荣,福州市闽清一中]

猜你喜欢
审题立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高考作文两关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浅谈初中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
研究高考作文 提升高中生审题拟题能力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