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戏剧教育实施策略初探

2023-08-17 02:52何珊
师道·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戏剧学科

何珊

继2017年《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之后,艺术课程的发展传递出更加开放、更加综合、更加相融的新信号。2022年4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更是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有效衔接,体现了课程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其中,“戏剧(含戏曲)学科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1的课程设置,彰显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念引领下戏剧学科的价值。笔者所在学校就依托戏剧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在实践中摸索了一些戏剧学科实施的相关路径。

一、系统与设计:以评促学的一体化戏剧课程

笔者所在学校的戏剧教育实施探索中,秉承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与策略。首先,根据儿童戏剧的游戏性、直观性特点,设计“儿童与生命”“儿童与生存”“儿童与生活”进阶式的戏剧课程人文主题;其次,将评价维度和深度优先于内容本身设计,以素养目标的达成来牵引课程实施,引导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戏剧剧本的创作、服化道的设计、音响的采纳、剧目的排演等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最后,在此基础上,学生围绕“如何呈现主题剧目”这一核心问题,以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进行主题化的项目学习,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符合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

在中低年段实施大量戏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生逐步形成与此相关的学科素养。高年段时,则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依据“准备与过程”“态度与精神”“成效与结果”三个发展阶段,对“主题”“情节”“语言”“动作”“表演”“音乐”“舞美”七个维度进行过程及总结性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欣赏与评述能力。

二、实践与融合:营造沉浸式戏剧实践氛围

戏剧是一项融入姊妹艺术及学科,并具备强烈实践性的学科。它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具备能与三级课程及校内外育人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质。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活化生活资源和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致力于实现“德育体美劳”五育融合,开发与实施以“儿童戏剧”为主题的探究性、綜合性、生成性课程,使之成为校本化引领学生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

依托各班包干每周一次的德育阵地——“中国精神小剧场”、每学年一次“书香艺术节之儿童剧评选”;以及所在区域每学年“教育戏剧案例评选”“诵读中华优秀经典美文大赛”“红色儿童剧评选”等艺术赛事,结合艺术(音乐/美术/舞蹈/影视)、语文、英语、体育、心理等姊妹学科,逐渐在校园中形成“人人参与”“班班体验”“点面结合”的良好戏剧氛围,为艺术课程在校园的全面渗透提供平台,实现“他育”及“自育”的功能。

三、欣赏与评述:学生立场的学习模式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欣赏”包含“剧本的文学欣赏”及“演出的艺术赏析”两个维度的学习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在戏剧剧本创作、实施及评价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3年级以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兴趣及特长形成“剧本创作组”“表演指导组”“音乐(音响)设计组”“服装道具组”等不同的主创模块,围绕每个学段固定的人文主题范畴进行创编,发挥每个团队成员在文学、声乐、舞蹈、道具制作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学生在过程中的剧本建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创意实践,达到自我审美感知水平的提升,最终形成一个个规模不一的戏剧作品。

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输入”活动,渐渐形成“输出”能力,学会对戏剧作品进行初步的评述,达成了全面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效果。

当然,学校除了对相关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师资培训之外,也应意识到戏剧教学要顺应目前艺术学科发展开放性、包容性、整合性的趋势,在实施过程中应主动关联其他学科及相关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同时降低难度、减缓坡度;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提炼出可借鉴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戏剧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有趣的戏剧课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