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第一”思想下中小学健康教育缺位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3-08-15 07:43赵艺丰宋陆陆
教育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健康第一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赵艺丰 宋陆陆

1950年,毛泽东致信时任体育部长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健康第一”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凸显了学校体育对健康的关注和追求,也面临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2]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随着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进程,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人民健康已成为需要统筹解决的重要问题。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民的生命健康已成为最受关注的民生议题。[3]《纲要》指出,“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这将实行健康教育的责任赋予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成为推进学校健康教育的先锋。但是,当前中小学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严重的缺位问题。

一、健康教育基本概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社会、学校、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青少年的健康状况。[4]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健康教育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掌握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树立健康意识,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健康教育一般包括传授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改善心理状态及培养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5]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是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最有效手段。[6]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中小学“重体育、轻健康”,健康教育碎片式地掺杂在体育课中,多流于形式;20世纪90年代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线结构。[7]但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中,重体育轻健康的现象仍较为严重,导致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难以有效达成。

二、健康教育缺位原因

(一)从业资格考试考查范围有限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行业从业者的准入许可。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前第一考便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但是,参考《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仅有学科知识与能力部分涉及“健康”的相关内容,教学实施部分重点提到“掌握指导学生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的方法”,并未提及任何与“健康教育”相关的题目。[8]健康教育是人民健康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防病于未然”的特性使其保障人民健康的效率远超传统医疗行业。但是,健康教育落实需要实施者同时具备健康教育知识与传授方法,而教师资格证有限的考查范围极容易导致体育教师从业者形成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式: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是获得从业资格的必要条件,但传授相关知识并非获得从业资格后的工作中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师从业资格考试中的边缘地位易导致考生对其产生忽视,进而在未来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相关内容的传授,导致中小学体育课堂健康教育含量不足。

(二)对心理健康的忽略

心理健康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9]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由于尚未得到物质需求的满足,因此精神需求并未广泛形成。因此,中小学教师常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普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在家庭层面,家长对子女的关心更多聚焦于吃饱穿暖之上,缺乏对子女心理层面的关心。这一特点经由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师徒培养制度与家庭亲子之间的代际传递不断扩散,反映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上便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

(三)健康教育体系建构不足

第一,课程划分不明确,健康教育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渗透有待拓展。当前健康教育的实施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体,辅以生物、思想品德等课程中的部分相关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有着较明显的重体育、轻健康倾向,且中学阶段的生物、思想品德课程高度理论化、具有明显的应试导向。因此,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但学生并未被赋予足够的实践机会。此外,大部分中小学开设的健康教育有关课程之间缺乏联动,导致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建构,从而导致健康教育知识碎片化的结果。

第二,教师职前专业学习偏向性高。中小学体育教师招聘普遍面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但专业学习中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如,A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的课程以体育教学为主,健康教育课程“体育健康教育学”与“体育保健学”虽然也被纳入培养方案,但一共只占毕业所需146学分中的4分,占比明显不足。这一现象在B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更为突出,其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健康教育学”与“体育保健学”只占毕业所需153学分中的3分。换言之,该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最少只需修读2个学分的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受到教育者专业知识的限制,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三,教师职后培训情况。职后培训是体育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水平的主要途径。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导者,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对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有举足轻重的意义。[10]对某市多位骨干体育教师进行访谈的结果表明,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容与职前接受的培养高度重合,培训内容多为重复灌输教师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无法满足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切实需求。间接导致在职教师未能接受充足的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培训,难以更新教育观念、修改教学内容。受访教师均表示对增加职后培训频次、优化职后培训内容等的期待,均认为这将有效提升教师的健康教育技能,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水平。

三、健康教育缺位结果

(一)缺乏基本急救技能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陆续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患者心跳骤停时,在“黄金四分钟”内使用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和心肺复苏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最佳办法。[11]针对A大学若干名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0.73%的被试并未接受过AED的使用方法的培训。在未接受过AED培训的被试之中,72.41%的并不知道心脏骤停的症状,55.17%的不了解胸外心脏按压的动作要领,而接受过AED培训的被试只有9.09%“不知道心脏骤停症状,不了解胸外按压要领”。值得一提的是,96.55%的未参与AED培训的被试表达了对学习AED除颤仪使用方法的意愿。本科新生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直接反映中小学健康教育效果。2020年8月13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明确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应当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12]问卷结果显示,有参加过AED急救培训的被试在对心脏骤停症状的判断能力以及一般急救方法(胸外按压)掌握情况上明显好于未参加过培训的被试。

(二)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有研究指出,2020年广东省茂名市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比11.38%,且年龄越大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比越高。[13]2019年武汉市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为18.02%,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更容易检出心理亚健康。[14]此外,有多个类似研究指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恶化。这与学校健康教育缺位密不可分。我国中小学生在“优绩主义”盛行的时代,面临着包括成绩、升学等多方面压力,心理健康教育本是应对压力的良好助力,但其缺位的现状使中小学生本就不成熟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陡增。[15]

(三)缺乏健康教育课程输出

中小学校虽然开设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客观上广泛存在覆盖面不全、定位不清、课时安排随意性较大等问题。[16]毫无疑问,健康教育课程输出匮乏是我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缺位的一大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如饮食、情绪、运动等健康教育本应囊括的知识难以进入中小学生的学习范围,间接导致不良作息、负面心理等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部分教师能够紧跟时代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将体育与健康课上成体育课”的现象。受访教师均表示,该现象的主要诱因是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较少涉及健康教育。职后培训是体育教师在入职后最主要的教学素养学习途径,健康教育在这一环节的缺失直接阻碍了在职体育教师进步的途径,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过程引导性失衡,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在教学安排、教学讲解中涉及较少,存在引导性缺失的普遍现象。

四、健康教育提升策略

(一)明确理论依据,确保实施效果

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中小学校要注重各环节工作与我国基本国情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要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标准》等有关规定,根据《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深入挖掘健康教育的理论内涵,系统梳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指向,细化健康教育的理论内容,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标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补齐健康教育课程短板,着重提高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建构身心健康兼备的健康教育体系。

此外,国家教育考试部门应在体育与健康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增加健康教育实践技能考核,保证中小学体育教师具备进行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同时,在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也应进一步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考核,确保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具备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与追踪学生心理状态起伏的能力,从而促进健康教育正向发展。

(二)增加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健康教育课程比重

高校应紧跟时代脚步,转变教育思维,站在“体健融合”的视角上,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实践能力。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取增加健康教育课程比重、定期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等方式,并同步寻找、招募、商定合作单位,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实践机会,使其在离开学校、迈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利用科学、有效、安全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

同时,高校应推进体育教育专业与心理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跨专业交流工作。跨专业交流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交流为目的,过程中各专业教师给予指导,促进不同专业间的高质量交流,以此扩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助力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

(三)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健康教育的本质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其主要实施途径。健康教育内容涉及“身心状况与自我发展”“身体机能与生理卫生”等。在开展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应当将体育教育知识与健康教育知识融会贯通,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设计符合体育教育特点与健康教育要求的体育活动。

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具体可采取参与专题研讨、开展教学研究或观摩示范课等方式,以此保证自身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此外,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关注医疗领域的技术发展,及时向学生传授包括急救技能、心理健康等在内的健康教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面对身心危机的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学生面临紧急情况的应变能力,促进健康教育全面发展。

(四)完善体育教师职后培养体系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学内容包含体育技能训练、生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决学生身体健康问题以及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中小学应当定期对学生开展身体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查与评估,从而达到对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

同时,中小学校可积极开展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并与各级教育部门共同完善体育教师职后培养体系。各地教育部门应在体育教师入职后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可以采取专题讲座、说课比赛等形式。每次培训后应当组织相应的考核,确保在职教师能够掌握健康教育领域的最新教材与教法。

此外,形成健康教育评价平台是一个可行路径,学校应定期进行自我报告,强化社会公众对学校实行健康教育效果的监督作用。

五、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健康教育一直走在探索、发展的路上,也将昂首阔步走向未来。无论现状如何,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传授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始终都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使命。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这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与此同时,优化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适当调整体育与健康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等举措,也能为健康教育蓬勃发展提供根本动力。

猜你喜欢
健康第一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让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本色
我的“健康第一”体育教学观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角色的思考
论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