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晗
摘要 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生社团管理应紧握发展契机,紧跟建设步伐,但目前部分高校社团管理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价值观取向偏移、有效育人资源紧缺等问题。文章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对“双一流”背景下学生社团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路径,助力建设高质量学生社团,发挥社团高水平育人功能。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学生社团;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44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高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随着《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时代学生社团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双一流”建设对学生社团的要求
1.1提升党全面领导下高校的治理能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领导贯穿社团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管理新时代社团的重要思想基础。《意见》着重指出“对标教育现代化目标和要求,健全学校政策制定和落实机制”,[1]对于高校社团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有了更高标准。高校学生社团社员年纪相近,思想易同质化,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互联网平台成为学生社团主要的宣传展示阵地,甚至出现以网络为中心的网络虚拟社团,社团作为开展思想引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平台,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健康有序发展,筑牢社团育人阵地。高校也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让社团在专心育人、潜心治学的大环境下稳步蓬勃前进。
1.2培养一流高层次人才
强化立德树人,确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意见》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高校应将各类社团以“兴趣+能力+使命”为培养路径,着力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复合型优秀人才。高校社团指导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通过社团这一育人平台,积极探索社团管理新模式同时突出思想引领,锤炼师德师风。深化科教融合,持续整合育人资源,形成一支学术、学科、技能、文化构成合理的专家学者指导教师队伍。
1.3推进人才对外开放合作
随着“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搭建社团这一载体促进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深化人文交流。高校应建立健全对外合作开放管理体系,依法依规审批通过相关活动。积极探索与社团类型特色相适应的活动方案,将国外优质教师资源、教育资源、高精尖科技有效融合到学生社团活动中,《意见》建议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和论坛,创办高水平学术期刊,加大面向国际组织的人才培养,增强与外籍优秀教授及高水平留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外向型复合型人才。
2国内外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分析
2.1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美国高校学生社团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成熟完善的管理体系。美国高校重视学生社团的民主管理能力,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多由涉及学生生活、学生活动的委员会负责,管理层级少,呈扁平型管理,自上而下分为:“学校委员会—学生自治组织”。学校秉持“全人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为育人目的,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全方位、多角度将学生培养成深层次意义上“完整的人”。社团管理模式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规范管理和学生自治,将“自由性”贯穿学生社团管理全过程。
2.2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英国是近代学生社团的发源地。英国高校社团发展迅速,专业化程度高,管理较为规范。英国高校学生社团一般由学联领导下的社团理事会管理,具有“非官方性”。英国高校学生社团还具有“社会性”[2],采用校内校外活动双轨制,打破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之间的藩篱,与社会面合作连接较多。英国高校社团注重发挥综合化服务功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服务理念,重视学生社团自我服务、服务社会的功能。社团举办活动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高校管理部门只对开展的活动“抓重点”,确保社团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学校规定即可。
2.3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
中国高校社团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正值深化推进“双一流”建设契机,稳步发展打造中国化特色学生社团品牌。中国高校社团在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开展活动。社团管理结构呈“金字塔型”,管理层级分4层:“党委—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骨干”,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更有利于形成统一的育人环境,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基本形成“党委主管、团委主抓、部门支持”的管理格局。我国高校学生社团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搭建学生自我管理平台。高校对社团活动的审批较为严格,对活动全方位管理,活动场地局限于校内,与社会层面接触较少。
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已然跟不上“双一流”建设的步伐。①管理主体缺位。社团成立有极大的自主性、能动性、灵活性,大部分社团由学生骨干带领社员完成日常管理、开展活动,因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逻辑思维方面的制约,学生骨干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政治意识淡薄,导致社团活动立意、形式、过程松散自由,质量低下。②管理过程混乱。社团管理模式单一、程序复杂,部分社团管理制度老旧未及时修订更改。管理主体仍依据老旧规章制度照本宣科,没有与社团实际运行状况相结合,无法精确到“一团一策”。③社团运行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管理责任未落实到位,未能按照社团的性质、成立的宗旨以及活动的目的等合理有效配置资源,导致资源浪费。
3.2价值观取向偏移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创新管理机制——学分制来衡量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学分是否达标,学分制从教育理念层面出发,体现教育民主性、科学性。正面激励学生你追我赶,积极参与各类讲座活动,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但是,部分高校未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少数学生盲目追求学分,带有功利性目的举办或参加社团活动,使得活动立意偏离初衷,丧失底蕴和价值,并对其余真正有价值需求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另外,部分学生骨干官僚主义严重,“宁做学生官,不做学生友”,对社团不了解不关心,不解决社员核心需求,异化为一个重视表面工程,忽略内部需求的“学生官”。
3.3有效育人资源紧缺
高校社团是发挥育人功能的主要载体。各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指导教师的水平,普遍存在育人资源紧缺、职责不明晰、缺乏有效约束考核激励机制等问题,同时随着社团的蓬勃发展,社团类型、规模的不断壮大更加凸显了有效育人力量的匮乏。目前高校社团指导老师基本构成为:高校机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高校专业课教师、暂时空缺由学院辅导员代为管理。部分指导老师工作繁忙、科研任务重,对社团的发展及规划了解关心较少,师生沟通渠道不畅通,社团学生归属感不强,导致指导机制形同虚设,限制社团健康良性的长效发展。另外,学生社团是校园思想政治文化的前沿阵地,学生思想活跃,大胆前卫,自主意识较强。由于育人资源匮乏,导致监管不到位,育人实效性无法保证。
3.4硬件投入不足
社团和组织的发展、更新、改革都需要物质基础保障,没有充足的经济基础无法保证上层建筑的构建。目前高校的经费主要通过学校专项财政经费拨款或社团内部成员缴纳的会费,而国外高校社团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基金会、社会企事业单位支持,开展的活动中收费项目也较多。另外,可供学生社团使用的场地和多媒体设施有限,经常出现“有团无地”“你争我抢”的现象,极大程度制约了社团的良性发展。
4“双一流”建设下学生社团管理优化举措
4.1推进社团管理体系,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是保障社团健康发展、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3],应扎实推进建立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及时更新修订社团管理办法。因生制宜,差异发展,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及社团成立、发展、后续规划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做到“一团一策”,引领每个社团立足于自身发展规划,明确定位。有条件的高校成立校级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完善管理体系,着力构建管理长效机制。推进“三自管理”模式,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职能部门管理权利合理下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高校管理体系现代化。社团管理机制的执行有赖于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学校依照章程制订科学合理的社团管理评价体系,把握社团价值倾向和内在动机,通过评选“优秀社团”“优秀社团指导教师”“优秀社员”等荣誉称号,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团互观互学互纠氛围,促使社团向高质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4.2强化思政引领抓手,筑牢社团育人阵地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高校应强化学生社团的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社团育人阵地。要以社团中的党员、团员等优秀骨干为有力抓手,成立并完善理论学习中心組,深入学生层面,发挥基层党团组织战斗堡垒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群众优势、内容优势、渠道优势,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社团活动,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追随革命先烈步伐,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将思政工作融入社团公众号图文推送、活动海报宣传、校内大屏播放等新媒体媒介中,加强学生层面的舆论引导及监督,不断增强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此构建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的长效机制。
4.3发挥教师能动作用,探索合力育人模式
社团指导教师是社团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开展思政育人的重要力量。社团指导教师来源广泛,大部分身兼数职,学校应出台《社团指导教师聘用方法》,规范好社团指导教师的聘用及考核。定岗定责,打造一支政治素养好、业务水平强、专业技能强的指导教师队伍。定期对指导教师开展思想学习和业务培训,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全方位参与社团活动全过程,做好活动意识形态风向标。条件允许的高校可实行“双师”制,将专业教学导师和管理型老师双轨并行,积极引进校外育人资源,并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点,指导举办特色活动或讲座,如“感恩志友”将新时代生命教育融入社团育人、“高雅艺术进校园”提升美育价值引领、“名师大家讲座”引领学习热潮等,用丰富的育人主体资源保证社团实践活动的育人成效。
4.4加大硬件投入力度,推动社团质量提升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各类社团的蓬勃发展需要足够的硬件支撑,我国高校社团的活动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校专项拨款,针对资金不足、资金管理混乱等实际问题,高校可依照活动规模大小、影响力辐射范围、参与学生数量等方面进行活动分级,不同级别活动可获得的资金数量不一,专款专项,设立指导老师监督制度,并成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定时追踪资金钱款流向。高校可依托信息化优势,将可供活动的场地开启线上租借,并提供多媒体等服务,依据“谁租借,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对场地及硬件设施维修或更新,确保社团有足够的场地活动。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力度,为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经费和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6):8-13.
[2]虞娅娜.中英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8):12-13.
[3]孙梦,郎朗.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研究评述[J].教育教学论坛, 2021(2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