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问题与对策

2023-08-10 22:51:03迟晓平高露刘亚芳
科教导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

迟晓平 高露 刘亚芳

摘要 勤工助学作为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不仅为劳动实践提供真实场域,而且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劳动教育元素融入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是对高校资助育人内容的重要拓展,对探索新时代资助育人的有效路径和完善资助体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勤工助学体系主要面临着组织管理统整失当,实施主体育人理念缺位,评价体系功能失位等问题。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改革路径在于:立足审思管理制度整合劳动资源,创设实践情境提升育人实效,优化评价体系推进持续改进。

关键词 劳动教育;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4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在教育内容中强调“高等学校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1]。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中提出“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2],这为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充分表明了勤工助学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力途径。从劳动教育视角审视当下高校的勤工助学体系,是值得思考的议题,有利于深入挖掘勤工助学体系蕴含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提升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质量及育人水平,以及加快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有效落实。

1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与价值

1.1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

勤工助学是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3]。在劳动教育视域下,对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提出以下要求:第一,统筹性。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管理架构应当统筹协调岗位提供部门和劳动教育资源,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协同共育形成合力。第二,育人性。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价值取向应转向培养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精神,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第三,科学性。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应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和优化评价工具,构建适应新时代的评价体系,推进评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1.2高校勤工助学的价值

首先,提供劳动实践场域,促进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发挥[4]。树德功能体现在勤工助学为践行与体悟道德规范提供真实的情境,道德规范不再局限于口头或者书本,而在具象的、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感受,激发实践者的情感认同。增智功能体现在勤工助学为见识和智慧的提升提供思考空间,在公共服务类普适性岗位提升基本生存生活的技能,在学科专业类的岗位深化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在企事业单位实习岗位增加职业经验和锻炼实践应用能力,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与提升自身,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入世智慧。强体功能体现在勤工助学提供了强身健体的锻炼场域,在生产、服务性岗位工作中注重手脑并用、身心参与,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育美功能体现在勤工助学为感知和创造劳动之美搭建审美平台,在全方位劳动中直观感受认识劳动之美,同时在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中感受人性之美,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审美并逐渐走向创造美。

其次,达成劳动教育目标,促进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的劳动素养培养[5]。第一,岗位内容包含公共服务、学科专业等,通过系统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技术、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可获得契合未来职业需要的劳动技能锻炼并养成劳动习惯。第二,岗位设置注重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多种形式,学生经历真实劳动过程,利用能力与优势创造价值,体会劳动艰辛与快乐,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现实困境

2.1勤工助学体系组织管理统整失当

首先,组织管理层面考虑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设岗部门的劳动育人职责不明晰,设岗教师育人主体劳动教育作用发挥不明显,同时,长期以来各司其职的思维惯性忽略了育人主体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协同育人合力不集中。此外,在人员配置、经费落实、场地安排、培训指导与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勤工助学活动组织管理、保障、监督、激励惩罚等机制建立不够成熟,育人机制作用不健全。

其次,劳动资源配置与学生发展需求不匹配。如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岗位难度、时间花费和辛苦程度存在差异[6],劳动获得感缺失,其主體地位被忽视。岗位内容以劳务型、事务性工作为主,与学生专业学习、就业职业发展的联系不紧密,工作内容机械重复,技术含量较低,陷入“没有教育的劳动”的困境,导致劳动教育内容的空心化。

2.2勤工助学实施主体育人理念缺位

首先,对劳动育人职责认识不足。如有些教师把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视为协助完成工作的助手、同事,对自身劳动育人职责认识不足,满足于分配工作任务和验收成果,偏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心态和行动导致一定程度上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满意度不高,劳动价值认同效果不佳。

其次,对人才培养的发展性认识不足。实际指导内容多为与岗位相关的业务与技巧,与生活学习、专业发展、职业规划等相关的人文关怀和发展指导涉猎较少,未能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方面的育人优势[7]。同时,在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际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劳动教育功能,学生难以理解理想信念与劳动价值观、人生观之间的统一关系[8]。

2.3勤工助学评价体系功能失位

首先,奖惩督导措施局限,难以发挥以评促优的激励功能。部分学校的评价指标围绕学生工作态度、能力、质量、效果进行设计,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趋于平均化,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对评价结果的认定方式一般根据分管部门的评价结果进行直接认定,忽视了评价过程的监管、评价结果的督导,不利于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劳动氛围。

其次,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缺失以评促改的调控功能。评价方式多以岗位实践结束的一次性评价为主,缺乏全过程评价工具,学生无法在劳动过程中进行有效反思和改进,导致无法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和动态评价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效果。同时,在设计评价内容时,不同岗位未能实施分层次分类别的差异化考核办法,指标过于单一化[9]。

3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变革路径

3.1审思管理制度整合劳动资源

首先,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第一,明确组织管理架构,形成全方位劳动育人格局。学校设置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勤工助学工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执行,学校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资助管理中心下設有勤工助学专项工作组,具体落实各项工作。第二,细化政策制度文件,强化劳动育人导向。学校按照《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3]制订政策制度文件,在明确组织架构、岗位设置、酬金标准、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细化勤工助学岗位的劳动育人职责,形成规范化的长效机制。

其次,整合劳动教育资源,保障精准化设岗。第一,拓宽整合校内外岗位资源,精准设置岗位职责。开发学校各部门处室、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等普适性岗位,增加实验实训、教学科研等专业性岗位,引进寒暑假校外实习实践岗位。同时,根据校内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参与人数定量,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定责,保障科学合理的岗位配置。第二,优化设计岗位运行模式,精准调配岗位人员。开发固定性、临时性岗位,岗位模式上实行定岗不定人的灵活用人模式,形成多种劳动形式的实践渠道。第三,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内容,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岗位包含以公益劳动、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类为内容的劳务型岗位,以网络管理、多媒体操作、设计宣传为内容的技能型岗位、以助研、助教、助管为内容的智力型岗位。第四,启蒙职业兴趣探索,精准匹配学生兴趣。根据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学生在上岗前进行职业兴趣测试,根据所属类型可精准选择与兴趣和性格特点相匹配的岗位。

3.2创设实践情境提升育人实效

首先,创设多元化活动模式,激发劳动内生动力。第一,赋能劳动教育课程和培训体系。搭建劳动教育通识、专业融合与能力拓展等课程架构,纳入专业教育、安全教育、法律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勤工助学的劳动实践。第二,构建劳动能力提升场域。在完成劳动课程的基础上,与兴趣类社团、公益组织、劳动实践基地等进行联动,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劳动综合素质。

其次,常态化开展思想引领,塑造劳动价值观。第一,重视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通过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逐渐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劳动意识中,引领学生释放劳动热情,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第二,开展过程性指导和关怀。在培养过程中设岗单位或指导教师应注重细节的把握,提供针对性指导、人文情感关怀以及个性化咨询解答等,助力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和效果,同时,在劳动实践和人际互动中提升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形成劳动价值认同。

3.3优化评价体系推进持续改进

首先,引入多元化评价内容,确保评价激励效果。第一,建立育人质量跟踪体系,过程化关注学生成长。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进行常态化跟踪考察,对照岗位能力需求与学生劳动素养,形成“评价―反馈―提升”机制。第二,培优选树宣传劳动典型,引领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年度评选岗位实践先进个人,并进行自强之星等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报道,同时,增设劳动文化长廊、事迹分享会等宣传方式,突出朋辈示范辐射和激励作用。

其次,设计智慧化评价工具,构建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第一,基于智慧化平台开展综合评价。依托智慧校园第二课堂学习平台,贯穿岗前培训、岗中小结、岗后总结的全过程,融入劳动教育元素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量化考查学生劳动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程度。第二,依托勤工助学反馈记录平台。学生按时打卡工作记录、总结收获感悟并反馈疑难问题,指导教师定期解答问题、鼓励指导和意见反馈,实现劳动实践全过程的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激励功能。此外,勤工助学记录将作为劳动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劳动教育评价单纳入学生档案。

基金项目:天津市大中小学资助育人研究中心支持(JJSZY20220900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EB/OL].(2020-3-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 t20200326_435127.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 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的通知[EB/OL].(2007-06-26).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5/s7505/201809/t20180903_347076.html.

[4]刘建军,王婷婷.论劳动育人功能的四个维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0.

[5]李珂.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省思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22(12):233-242.

[6]孙倩茹.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85-88.

[7]陶森,赵垣玮,马德刚.新时代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劳动教育作用发挥研究——以天津市某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21(1):187-189.

[8]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5):96-101.

[9]刘冰.以勤工助学为载体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6):131-133.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28:23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3:53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12:33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4:31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