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王杰
摘要 “新文科”建设对于经济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文章结合“新文科”建设的教育导向,对我国当前经济类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进而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先进经验,从“数智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实训平台搭建等维度提出经济类人才培养制度优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新文科;经济类;人才培养;制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6.012
不同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新文科”与当前的互联网发展等新时代核心要素相契合,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思维,而是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融合与共享。新文科这一概念的出现,对以往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思路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从而为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塑提供了新的契机[1]。基于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不断优化经济类人才培养制度。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新文科建设的具体要求,针对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制度优化加以分析。
1新文科背景下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文科”的概念于2018年8月首次提出,直至2019年4月,伴随着由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正式启动,“新文科”建设工作步入正轨。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人才培养,“新文科”的提出意味着传统教育思维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制度和教育评价标准的转变。所谓“新”,既关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工具的革新,同時也是追求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2],而经济学科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中的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无疑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1.1以经济学科为根基,树立跨学科思维
经济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学科内容与会计、财务、营销以及管理学等学科内容相互交叉,而新文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即为强化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共享,因此新文科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经济学学科内容,拓展经济学研究视角,从而进一步强化经济类人才的知识深度,培养其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融通理念[3]。
1.2结合新技术发展,丰富学科教育工具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既为经济类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系列新工具,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济类学科的知识范畴。以区块链技术为例,区块链技术发展与金融服务等存在密切相关性,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企业税务管理以及行业数据搜集整合等方面。显然,经济类学科教学质量和教育投资效率的提升都离不开新型教学工具的支持[4]。新型教育科技的应用既有助于促进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强化学科教育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经济学人才的科技能力和实践能力。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模块
理论学习离不开实践的指导,特别是经济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对于实践的回馈,因此新文科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以现实经济活动为支撑,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习和实践操作等的相互结合,创新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型人才[5]。数智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学单位进一步强化经济类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模块,强化跨学科、新技术的培养,这既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综合型经济类人才的重要保障。
2新型经济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缺乏目标导向
经济类专业涵盖产业经济、会计、财务以及营销等诸多学科内容,这使得经济类专业的知识体系庞大繁复,同时也造成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聚焦,进而造成教育体系和实践体系难以与之配套,无法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处在这样的学科环境下,经济类学科的学生往往无法明确学习和实践目标,也难以清晰地确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显然,目标导向的缺失会对经济类人才的培养造成显著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的匮乏造成经济类专业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各类实践技能,使之市场竞争力受限;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不确定导致培养方案流于形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教学预期与实际效果相差较大。
2.2实践教学与实际不匹配
研究表明,当前大多数高校经济类专业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与实际工作内容、工作需求等存在较大差距,这一方面体现在实践课多以软件操作为主,而软件操作无疑会使得实际工作流程大大简化,使得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或参与实际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实践教学模块中案例分析的占比较高,仅仅将案例分析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不匹配是限制经济类人才培养的重要障碍。推动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互匹配,需要教育单位和用人单位共同搭建服务平台,构建涵盖案例、线上平台以及线下实训等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体系,从而全面培养经济类人才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操能力。
2.3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是以校内平台资源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训为主,尽管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实训平台的内容和工具更加多元化,然而这样的网络平台实训始终未能与现实操作有效结合,而且多数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网络实训课而忽视校外基地的实训内容。这样单一的实训形式使得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往往相对较弱,难以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有效结合,当学生真正面临实际工作中的复杂难题时,往往难以给出真正有效可靠的解决办法。因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突破以往单一的实践形式,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4实践教学评价不科学
及时可靠的评价和反馈是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改进的重要保障,科学的评价往往需要从计划、实施和应用等维度构建多维指标体系,然而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却普遍存在评价指标模糊、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难度大以及置信水平低等问题。此外,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以及缺乏外部监管等同样是造成实践教学评价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3国外新型经济类人才实践培养形式经验借鉴
基于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通过参考国外经济类人才培养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做出针对性的改进。本文重点参考英国和美国在经济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案例。其中,英国高等学校中针对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采用“间隔年”保障机制。所谓的“间隔年”,即大多数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在完成大二学年的课程学习后,往往会选择休学一年,并在这一年中步入社会,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此外,这一年的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从而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与此同时,多数高校在“间隔年”制度上发挥着信息服务、实习岗位供给以及实习培训等作用,一方面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快速找到合适可靠的工作实习单位,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实习工作。英国的“间隔年”制度尽管会延长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年限,但却能够更好地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平衡,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美国高校针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则是基于“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需要积极参与实习、辩论、夏令营、项目等各类实践活动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合适的实践形式,通过活动实践学分来完成学校和学院所布置的实践任务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承担着选拔的任务,即筛选成绩优异的学生并将其引入项目研究团队,基于项目平台进行学科探索同样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则发挥着重要的外部保障作用,一方面可以同学术组织和企業单位等保持密切联系,通过校企合作产业链,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则可以强化对实践活动的监管,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4新文科背景下优化新型经济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途径
不同于其他专业,经济类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而高素质经济类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以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安排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充分的实践活动经历为保障。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用人单位对经济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计算机应用以及数据处理等,这也使得经济类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经济学科层面,而应该是以经济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综合多元化学科教育和多元化技能培训,而这与新文科建设的主旨不谋而合。结合国内经济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现有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新型经济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途径。
4.1增设数据分析课程,强化“数智”素养培育
新文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考虑到经济类人才的培养主要面向产业经济部门或企业,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同时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也对经济从业人员的“数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经济类学科教育不仅要关注经济类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经济类专业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包含数据分析等课程。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经济类人才的“数智”素养,还需要不断完善与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训平台,从而在软件实操过程中既能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强化“数智”素养。
4.2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搭建完善实训平台
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即是学科管理和建设的创新,这一过程离不开项目管理思想的指导。为有效提升经济类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进一步扩大信息化教育投资,建立实时更新和内容多元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经济数据模型,深化经济类专业知识和现实情景与数据化模型的深度融合,依托数字化和智能化管控设计和开发经济部门项目模块,完善经济类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具体而言,经济类人才培训过程中要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通过现代信息元素的引入拓展学习思路和改革教学模式。同时,还要重点强化情景模拟为核心的项目板块建设,充分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实操训练,保障经济类专业学生尽早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促进其结合自身特征制订合适的学习模式。
4.3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提升创新能力
新文科建设对于经济类人才的培养应当与“创新创业”的社会发展要求相契合,在增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同时,辅以专门化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双创”精神,一方面需要“以赛促教”,即以各级教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挑战杯项目等为支撑,提升学生在各类项目研发设计活动中的参与度。同时,还需要针对相关赛事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理论教学和教学互动提升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合作机制,这种机制类似于英美等国家的本科导师计划,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学业、创业、就业等方向的指导,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学术、创业、职业规划方向,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0年面上课题“‘以市场为核心的三元协同型经管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2020MSA166);2021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政产学研用评六方协同型经管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SDYJG21066);2020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基于QFD(全面质量管理)的行业特色大学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ZY-202034)。
参考文献
[1]丁惠炯,彭顺绪.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方法论探析——对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1):34-36.
[2]李碧霄,李泽荃.英美国家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启示[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6):45-48.
[3]封少杭.项目合作育人模式在社会调查类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怀化学院学报,2021(4):28-30.
[4]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06-28). http://www.moe.gov.cn/jyb_ xwfb/s5147/201906/t20190628_388109.html.
[5]陆继锋,曹梦彩.FEMA对美国应急管理教育的贡献与启示[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7,19(4):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