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学科具备人文性与综合性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只有始终坚持“教”为“学”服务,才能满足语文学科的教学属性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经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较高的教学模式之一。基于此,文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详细论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问题情境
作者简介:陆永明(1974—),男,江苏省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情境教学法类型丰富,教师可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表演情境、视频情境等多样化教学情境。其以简化知识、还原教育本质为导向,以寓教于乐、减负增效为根本,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提升教学实效性为关键,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课堂侧重于教师的讲述,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脱节状态。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构建高效课堂,是推动教学目标有效落实的潜在动力。
新课程理念下,国家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由内而外、由表及里地开展教学。可以说,理论灌输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教学需求,改革是必然趋势[1]。
情境教学法以有趣、直观且生动的场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既能实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目标,又能促进学生在情境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乐中学,提高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素质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之处在于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往,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较少,教师更注重授课而忽视了引导,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足够的思考空间,其学习能力自然难以获得有效提升。
情境教学法可以改善这一情况,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具体来讲,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方向,引导其层层深入,理解知识;表演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故事情境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意境中;视频情境具有直观性,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细节化。
不同情境具有不同的特点,能够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是共同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2]。学生的自主思考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前提,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更是实现“教”与“学”双向奔赴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法,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共鸣中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在互动中落实教学目标。
(三)符合学科教学属性
语文学科集人文性与综合性于一体,教材知识仅是教学的一部分,并非学科教育的全部。除了要掌握教材的相关知识,学生还应发展语文综合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法可充分凸显学科的人文性与综合性,达成学科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表演情境为例,学生要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与人物形象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潜能,将文字信息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充分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其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演刚好给予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一则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则与学科的教育属性相协调[3]。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的情境模式,因材施教,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视频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视频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可借助网络搜集丰富的视频资料,如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营造有趣的情境,结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再现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这一情境模式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例如,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这首诗为例,这首诗情感丰富,哲理深刻,写景颇有深意。其创作背景是,苏轼从黄州被贬至汝州做团练副使,与好友经过九江,观看庐山之景,想到自己身处之境,便借景抒情、以景喻理,暗示看待事物应从多方面出发,不能仅从一面定性,否则容易导致认知错误。教学这首诗的要点在于不能让学生的理解停留于表层,而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看本质,参透诗人内心,领会诗中精髓[4]。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九江庐山之景,将诗人笔下的庐山清晰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真切地感悟诗中写景的妙处所在。之后,笔者再播放课前提前做好的微课视频,加深学生对诗人苏轼的了解,让学生在明确这首诗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感受其所传递的哲理,深入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
视频情境的创设,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既能帮助学生深入感知古诗的内涵,又能培养其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创设表演情境,有效落实情感教育
表演是文本内容的还原,表演情境可以快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运用表演情境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课文改编为舞台剧,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表演,以表演为载体,体会其中人物的情感、心理、态度等。表演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合理运用这一情境模式有助于落实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与铁罐》这则寓言故事时,笔者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改编成舞台剧并上台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陶罐谦卑的心理以及与人为善的高尚品质;感受铁罐目中无人、骄傲自满的心态。故事中的铁罐骄傲自大,正代表了生活中以自己的長处对抗他人短处的人,这类人难以赢得他人的尊重[5]。通过表演,学生能够正确认知铁罐这一角色形象,进而从中获得情感教育。
(三)创设问题情境,层层递进深入知识
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探究知识的有效教学手段,这一教学模式侧重于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思考氛围和广阔的思考空间。问题情境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比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笔者以问题“你们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请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季节以及该季节的特点,同时,笔者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在这一节课上,笔者和学生不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好朋友的关系。
此外,问题情境教学法有助于使学生深入思考所学知识,是落实深度教学目标的关键途径。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小说时,笔者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探究,体会小说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问题设计需环环相扣,笔者结合课后小题,设计问题如下:第一,在阅读中理清文章思路,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讲述了什么样的事;第二,文章运用了哪些烘托手法?其主要的作用是什么?第三,将自己代入人物,想象桑娜的心理活动有哪些;第四,桑娜为什么要在自己生活拮据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逐步深入体会到这篇小说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閱读理解能力,又在阅读中锻炼了质疑能力[6]。质疑是求知的前提,在质疑的驱动力之下,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方向,朝着学习目标前进。因此,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创设问题情境,为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四)创设生活情境,践行生活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提出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思想,将其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能拉近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又能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活化的文章,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历感悟文章的核心思想。
例如,以《四季之美》这篇课文为例,教学时,笔者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情境,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表达特点,体会其中的意境。
该篇课文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景色,如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描绘出四季的韵味。教师可围绕代表各个季节的意象,如文章中写到的夕阳、归鸦、大雁、虫鸣等创设情境。教学时正值秋季,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物,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秋季之美。通过观察,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会更上一层楼。
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将自己眼中的秋天描绘出来,或是口头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可将其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7]。
【参考文献】
[1]潘生银.巧设情境,激活课堂: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的运用[J].新课程,2022(33):124-126.
[2]樊霞会.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官营小学为例[J].甘肃教育,2022(17):98-104.
[3]周万军.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艺术,2022(8):62-63.
[4]许绵绵.融合古诗情境 培养诗词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2(22):160-162.
[5]郭蓉.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式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7):84-86.
[6]陶敬轩,俞爱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22(4):151-156.
[7]张舒.融入真实情感,增强文章感染力:探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