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课堂中,听说读写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制胜法宝。但在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更重视答案的求解,而忽视探究过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实践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重视思考过程,注重表达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可基于跨学科理念,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听明白、说出来、读进去、写清楚,这四者相互依存,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听说读写;小学数学;跨学科;文学法则
作者简介:沈佳雯(1998—),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实验小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数学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也会逐步拉大。经过观察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缺少理解和内化知识的过程,他们对于知识的應用只停留在生搬硬套公式的层面。长此以往,学生不能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构成知识体系,知识应用能力也会因此受限。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借鉴了小学语文中常见的学习方法—听说读写,引导学生通过“听”和“读”来接受信息、理解新知,通过“说”和“写”来梳理思维、应用知识,四者彼此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为数学课堂注入新活力。
一、以“听”演绎,强化接受个体的初步认知
课堂中,“听”是学习的起点,是学生接受新知、感知数学魅力的重要途径[1]。有效的教学活动少不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环节,而这都建立在学生认真倾听的基础之上。如果学生不能处于积极的倾听状态,交流活动是无法正常开展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听”不仅包括倾听教师的讲解,还包括倾听同学的发言,教师要从这两方面入手,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展开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一)教师演绎的阐释路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就要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发,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例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例如,在教学“初步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分蛋糕”的情境,请学生思考:“如果有4个人,应该怎么分蛋糕呢?每个人能吃到多少蛋糕呢?”这类生活化的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促使他们主动思考。
艾伯特·梅热比曾提出一个公式: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表情+语言。由此可知,为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点,教师要学会“抑扬顿挫”—在教学时适当丰富语调,讲到关键部位时提高音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手势也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记忆,提高解题的正确率[2]。例如,在相遇问题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教师就可以加上手势的演绎,让学生跟着模仿,进而区分这几个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生聆听的“三重境界”
倾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听明白”是每个学生应追求的目标[3]。
首先,学生要“真听”。在听教师讲解时,要先听完整,再去抓要点;在听同学发言时,要保持耐心,认真听完。学生这样做,一是可以避免在补充答案时重复其他同学的观点,二是能帮助自己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其次,学生要“善听”。在倾听时,不盲目跟从,要有选择性地接受。特别是在倾听同学的发言时,学生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提升分辨能力,及时发现同学发言的不足之处。此外,不论是聆听教师的讲解还是同学的发言,学生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听,听完之后要做什么,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最后,学生要“会听”。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堂上,学生仅仅依靠耳朵听和脑子记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小技巧提高倾听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课堂笔记,在教材中圈画出重点、难点,方便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此外,教师也可提醒学生在本子上记录下未解决的问题,课后再向教师请教,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以“说”辩理,直击数学教学的逻辑思维
学习,只有进入思维层面,才有可能发生深度学习,获得能力的发展。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方法,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语言表达是思维外显的途径,完整、正确的表达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4]。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借助语言,以“说出来”的方式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说题意,找到思维切入点
读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在读题的过程加深对题目的印象,从而提高解题效率。笔者认为,说题就是读题的延伸,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并能表述清楚题意后,才能更好地解题。同时,只有学生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说出来,教师才能找到学生思维的薄弱点,或是发现学生在题意理解上存在的偏差,从而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正式解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指出题目的关键词、隐含条件和数量关系式,必要时可以动笔圈画。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请他们分析理由,这样既能理清解题思路,又能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梳理、归纳、总结该类题型的解题方式,在掌握解题技巧的同时提高表达能力。
总之,说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工具。它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审清题意、应用知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过程,以语言表达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螺旋上升的,是通过对知识的逐步探究来实现构建知识体系、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过程[5]。学生将思考过程明确地说出来,也是其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
“说出来”不能仅停留在“说”上,学生不仅要说到点上,还要说出关键。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学生需要运用线段图和示意图来解题。经过学习,学生在解题时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图上标出条件和问题。但是在题目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还是存在偏差。
例如,“一个正方形操场,扩建时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求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题,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出现画错示意图的情况,教师就请了几位学生来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一个学生认为“各”是指一条边要向两个方向延长,第二个学生则认为“各”是指每一条边分别延长18米。经过画图可以发现,若一条边向两个方向延长,最终呈现的图是增加了36米,这与题意是相悖的,因此应该选择第二种思路来绘图,如图1所示。
需注意的是,教师在请学生讲解时,要给学生上台演示的机会,让学生结合图像“说出来”,点明关键之处,理清解题步骤,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三、以“读”达意,提升审题经验的策略维度
“读”是学习的基础,是吸收新知、解决问题必不可缺的重要步骤。数学材料的抽象性、复杂性为学生的阅读和解题增加了难度。对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从“读”出发,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
(一)基于教材文本的通读体验
数学定理具有严谨性,多看一个字或少读一个字都有可能对定义、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在读教材时,学生首先要做到读通,确保阅读时一字不漏。例如,“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如果缺少了“首尾相接”这四个字,这一定义就不够严谨。其次,追求读懂。在面对较为复杂的概念,如“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关注概念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画关键处,如“一个顶点”“对边”“垂直线段”等,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含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基于细节把控的精读范式
教师通常会让学生采用先大声读,再默读的方法阅读语文课文。同样地,学生可以借鉴这两种方法来读数学题。首先,学生可以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先将题目读3遍,尝试将条件和问题都梳理清楚;其次,再进行默读。教师需注意,默读语文课文主要是为了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但在读数学题时,默读应包含细读,学生要能够剔除题目中的无关信息,找出题目中的隐藏条件,并进行相应的圈画或作图。
例如,“自行车运动员每天要骑车训练10小时,骑行300千米。某位运动员连续训练20天,一共要骑行多少千米?”一题,在组织学生解题时,教师可以请学生通过仔细读题,罗列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由于这类问题所含的条件较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数量关系进行条件上的选择。“每天骑车训练10小时”和“骑行300千米”这两个条件是有上下层关系的,“骑行300千米”是“每天训练10小时”的结果,因此,最终只需关注“骑行300千米”和“训练20天”这两个条件即可。
此外,如果是图形类的题目,教师更要注重提高学生读题的细心程度。大部分图形类题目的条件隐含在图形中,语言文字给出的信息较少,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用笔标注的好习惯。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的练习题中,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错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错题,增强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标注条件的意识,要求学生在明确题目条件的情况下解题,降低了学生的错题率。
四、以“写”促学,助力核心素养的内化习得
“写”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是对听、说、读的查验。通过写,学生能内化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写”的训练通常包括写作文、写日记等,以“写”的形式输出自己的体会或思维过程,既能具体感知知识的实际应用,又能达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同样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借鉴这一方式,让“写”在数学学习中成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一)立足课堂规范的书写要旨
不论什么学科,作业都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师可在课堂作业、课后作业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要求,让学生在写的同时将知识融会贯通。
首先,作业要字迹工整,让学生养成标注条件、圈画关键词的习惯。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参考之一,一份作业的认真程度体现了学生完成作业时的专注程度。其次,作业要及时上交,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加深印象的作用。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不拖延、不逃避的习惯和心态。最后,作业并不是只包含完成这一过程,及时地订正、反思、总结也不容忽视。教师在结束每一单元的教学后,应督促学生对这一单元的错题进行整理和分类,找出薄弱点,对症下药。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巩固薄弱之处,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
(二)旨在突破桎梏的拓展尝试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会布置周记、月记,让学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体验和心得。数学学习也可以用写小记的形式来总结简单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每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谈收获与困惑,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入自己的内心,肯定进步,反思不足,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制作数学小报等,以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总结的积极性,全面反映学生近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这两类作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便于教师调整和优化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赵娜.用学语文的方法学好小学数学[J].学周刊,2016(35):90-91.
[2]张素坤.立足听说读写 培养数学阅读学习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10):24-25.
[3]李志芳.让听、说、读、写在数学课堂中绽放精彩[J].读书文摘,2016(30):73-74.
[4]潘玉亭.“说”,让数学思维更清晰[J].试题与研究,2020(30):195-196.
[5]廖鷺铭.小学低年级数学“读、说、绘”绘本课堂的教学方式思考: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J].考试周刊,2020(62):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