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动教学法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广泛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设计有效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既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活动教学;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作者简介:黄蓉(1996—),女,江苏省泰兴市南新初级中学。
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努力获取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探究新的数学知识。针对初中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类型,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作用,但最终的目的都是构建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设计个体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实操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所学的知识也越来越难。越是难的知识,越是要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操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思考,去操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全方位地体验和探究知识,在理解新知识的同时,奠定更扎实的知识基础。
个体活动是教学中常用的活动。教师在设计个体活动时,一方面要考虑活动的难度,要让学生能够按照步骤参与活动;另一方面要考虑活动的目的,要让学生有明显的收获,如在活动中发现某一知识点的规律等[1]。
在开展平移的教学时,笔者设计实操型活动。活动的内容很简单,学生需要提前准备一张格子纸,在格子纸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个三角形向右或向左平移五格,再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在这一操作中,学生经历了“画一画”的过程,复习了图形平移的画法。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画的两个三角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哪些因素没有发生改变。在操作和观察之后,学生发现,平移前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是不变的,而三角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由此,笔者组织学生总结平移的概念。随后,笔者组织学生用一块橡皮在课桌上沿不同方向平移,由此发现平移的一个决定因素—方向;笔者又组织学生用这块橡皮在课桌上平移不同的距离,并总结出平移的另一个决定因素—距离。简单的两个实操型活動,让学生理解了平移的要点。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可行性,确保学生能够完成操作,并在操作中发现一定的规律。像上述案例那样,即使是简单地画一画或者用手边的学具来进行实操型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任务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提高学习质量,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对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设计任务型活动,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原本课堂上相对枯燥的练习环节就变成活动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出彩。最重要的是,在任务型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任务,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会逐渐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2]。
在开展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时,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型活动。一方面,学生要自主浏览教材中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第二,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不同?第三,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能会是同一个数字吗,举例说明。完成任务后,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另一方面,学生需要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完成以下变式练习题。题一:请找出下列两组数据的中位数:①5、6、2、3、7;②4、0、2、-5。题二:一次体育比赛中,五名同学的得分分别为85、87、91、92、58,这组数的中位数是多少?题三:数据8、8、9、10、12、12、13中,中位数是,众数是。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潜能等待教师去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循序渐进锻炼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自学的方法。
二、设计合作活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一)探索型活动,碰撞思维
众人拾柴火焰高,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活动效率较高。经历了六年的小学生活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能够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在进入初中后,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复杂,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合作解决。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多设计合作活动。学生小组成员共同努力,集思广益,通过猜想和验证等方式,寻找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共同进步。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索活动前,教师应当秉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给学生分组;在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启发和引导学生[3]。
在组织学生学习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时,笔者在课堂上展示这样一个情境:河岸两边分别有一些猴子,左边的猴子对右边的猴子喊话:“你们从桥上过来一只加入我们,那么你们那边剩下的数量就只占我们总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我们从桥上过去一只加入你们,那么河岸两边的猴子数量就一样多了。”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共同思考和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情境中已知条件有哪些?需要求解什么问题?第二,情境中有几个未知数,怎么设未知数?第三,情境中有哪些等量关系?第四,如何列出方程组?第五,解出方程后怎样验证答案是否正确?第六,确定答案正确后还要做什么?在小组合作下,学生成功解决了以上问题,并在合作中总结了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一审,二设,三列,四解,五检验并作答。
在发现学生无法一个人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索型活动,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这些想法进行整合,从而得到新的见解。
(二)竞争型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竞争型活动不仅能够让小组内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进步,还能够让小组之间良性竞争,进而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积极进取的班级氛围。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有着较强的好胜心,不服输,有冲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竞争型活动,促使学生全力以赴,积极应对挑战。此外,教师要想学生在竞争型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就需要设置一些奖励,以此来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竞争,让学生给小组争光的同时自己也能不断进步[4]。
在带领学生学习了三元一次方程组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道一题多解的问题: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比例是3∶4∶7,它的周长是70厘米,请你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笔者组织学生小组探讨,将想到的所有解法罗列出来,最终,解法最多、正确率最高、速度最快的小组可以得到积分奖励。有的小组想到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分别设三条边的长度为3x、4x和7x,求出x的值之后,再分别求三条边的长度;有的小组想到可以分别设三条边的边长为x、y、z,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解决问题;还有的小组想到可以设两个未知数,如三角形其中的两条边分别为 x 和 y,那么第三条边就是(70- x - y),再根据比例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在竞争型活动中,学生小组进行了头脑风暴,竭尽全力探索更多的解題思路。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可行性。
三、设计功能型活动,构建精彩课堂
(一)趣味型活动,营造轻松氛围
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依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兴趣能够让学生突破平庸,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大放异彩;反之,如果学生缺乏兴趣,那么教师即便再努力地开展教学活动,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比较复杂,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持,学生很难坚持学习。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功能。趣味型活动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数学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游戏、故事等元素,设计趣味型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乐趣[5]。
在开展合并同类项的教学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笔者准备了八张卡片,卡片上分别写有7a、5ab2、3a、-9 x2 y3、4 x2 y、2 x2 y、-13ab2、5 x2 y3。接着,笔者选出八个学生,让他们一人拿一张卡片,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单项式来找到对应的“朋友”,并且站在一起。其他学生做评委,看一看这八个学生找的“朋友”对不对。在这个环节中,笔者鼓励当评委的学生积极发言,说一说自己的建议。有的学生认为字母相同的单项式可以组成一对“朋友”,如7a和3a,这两个单项式中都只包含字母a;有的学生认为想要组成“朋友”,字母的指数也要对应相同,如4 x2 y与2 x2 y、-9 x2 y3与5 x2 y 3。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学生认识了一个新的知识概念—同类项,同时了解了同类项的意义。
在部分学生眼里,数学可能是难懂的、无趣的。作为教师,要打破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二)实验型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考虑开展实验型活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实验获得的,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数学规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出猜想,通过一系列的操作验证猜想,最终获取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测量数据、归纳对比、验证结果、总结规律,不仅体验了科学的学习过程,还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开展平行线性质的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首先,学生需要在空白的纸上画出两条平行线,再画出第三条直线分别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其次,学生需要在纸上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出这些角的度数,确定这些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同位角为例,学生测量出度数之后,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相等的关系。由此笔者向学生讲解证明平行线的第一个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如何进行推导和证明。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画图、测量数据、猜想、证明、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还能够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科学求证的态度。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活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规律的过程,促进学生用更科学的方法认识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活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作为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活动教学法的优势和适用条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教师在活动前要认真预设准备,活动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鼓励肯定,活动后要重视反馈并及时反思。教师要肯用心,让活动成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法宝。
【参考文献】
[1]董甲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策略[J].天津教育,2022(23):18-20.
[2]张玉科.“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24):98-100.
[3]赵焕荣.初中数学趣味化教学活动开展研究[J].求知导刊,2020(46):37-38.
[4]俞慧红.活动化教学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17):23-24.
[5]周小仁.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活动化教学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