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研究

2023-08-10 03:23陈菽
教育界·A 2023年19期
关键词:设计研究实践活动初中地理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独特优势,为此,教师应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地理工具、设计模拟实验、开展主题活动以及组织参观考察等措施,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巩固其知识理论体系,为地理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助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陈菽(1986—),女,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初中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各类山川河流、世界风土人情以及自然现象原理等,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且记忆量大,同时实践性极强,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探究实践活动,促使其在地理实践考察、观测、制作以及专题研讨等活动中激发内驱力,提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制作地理工具,化抽象为具体

在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模型制作能力与地图绘制能力是首要的基础技能,对实践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模型制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绘图意识[1]。同时,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设计地理模型制作、地图制作、地理观察测量等具体活动,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中,有一个制作简单地球仪模型的课堂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乒乓球、胶布、铁丝、手电筒等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地球仪参考图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制作简单的地球仪模型。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经纬线和经纬度划分知识,尝试在地球仪上绘制经线。学生以一条0度经线为基准,沿着自西向东的方向不断划分经度直到画出360度经线。此时可能有学生提出疑问:“如何确定哪条是0度经线?”“0度经线和360度经线发生了重合怎么办?”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述本初子午线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正确的经度划分方式。再次,学生在明确本初子午线的基础上,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绘制经线,各划分180度,并用相应字母标注东经、西经。最后,教师可以拉上教室窗帘,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型和手电筒光照,初步认识和理解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通过制作简单地球仪模型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线與经度的课程教学重难点,同时也能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

再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制作等高线模型的实践活动。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提前准备好橡皮泥等材料,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等高线的绘制。首先,学生需要利用橡皮泥制作出山顶、山脊与陡崖等地理模型,并为模型设置科学合理的海拔高度;其次,学生需要利用美工刀或细线沿着水平方向将整个地形横向切割,观察各层的截面轮廓;再次,学生需要将每一层的截面外轮廓在白纸上依次进行层叠绘制,完成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绘制;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等高线模型,分析思考等高线的特征与功能,进而学会如何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类型[2]。

由此可见,模型制作和地图绘制的实践活动,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够有效提升地理学科教学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加深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地理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二、设计模拟实验,强化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活动,不仅能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图谱进行有效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教师在设计模拟实验时,要从地理现象的本质规律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模拟实验内容,使实验结果能够正确反映出理论规律,充分发挥模拟实验所具备的生动性、直观性、针对性等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地理重难点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时,教师首先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的介绍视频,同时进行相应解说。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以生动且丰富的内容进行教学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对水土流失内容的关注,为模拟实验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3]。其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请大家结合之前所学过的内容,猜想一下可能的因素。”学生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回答“坡度”“植被”“土质”“降水强度”等。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为各小组分发水土流失实验模型、电子秤、量杯、泥沙、草皮和铲子等实验材料,其中水土流失实验模型包括坡面、泥沙收集盘、降水盘、降水收集箱等,坡面可模拟黄土高原坡度,草皮可模拟植被,如此方能简单模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

这次实验主要探究坡度与植被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实验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确定实验常量,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开始前设置好常量,例如坡度a为15度,坡度b为25度,降水量y为0.096毫米/分钟,其中降水量强度作为简单参照,相当于暴雨级别。第二步,教师指导学生将模型坡面调节到低坡度a,铺设1千克泥沙在坡面上,在进行30秒的模拟降水后,观察泥沙采集盘中的水土浑浊度,并对水土流失量进行称重记录。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清理坡面与泥沙盘,将坡面调至高坡面b,重复前面相同的实验步骤,记录水土流失量。第三步,在坡面上铺设1千克泥沙并覆盖一层草皮,重复实验第二步,分别测量记录坡度a和坡度b在30秒模拟降水后的水土流失量情况。第四步,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在多次实验后可以得出普遍情况,即低坡度水土流失量约1千克,高坡度水土流失量约1.5千克,低坡度草地水土流失量约0.8千克,高坡度草地水土流失量约为1千克,从而得出“坡度越大,水土流失量越多”“植被能够极大程度减少水土流失”以及“低坡度土地和高坡度草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基本一致”等初步实验结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点评与补充,指出其中不严谨或不足之处,如以偏概全、观点绝对化、实验偏差等,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模拟实验整体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使他们树立实践自信。

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的模拟实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模拟实验中强化地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素养[4]。

三、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学以致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新事物等特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可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主题活动,如举办地理主题班会、地理知识问答竞赛以及地理科普讲座等,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开阔其学科视野,满足其求知欲与探索欲,培养其独立获取新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例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地理文化展览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点,制作展板、展品或模型等,展示该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服饰、美食、节日等。开展展览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展示,深入了解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点,培养跨文化交流与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国家或地区,然后搜集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采访相关人士、上网搜索等多种途径搜集有关传统服饰、食物、音乐、宗教、建筑、节日等方面的信息,然后再准备展板、海报或展示品来展示所选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点。展板要包括文字说明和图片,以充分介绍和解释所选国家或地区的特点。此外,学生还可以制作小型模型、手工艺品或装饰品等。教师可以选择学校的礼堂、走廊或教室作为展览的场所,安排一个时间段供学生参观。学生可以充当讲解员,站在各自的展台前,向参观者介绍自己所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点,并回答参观者提出的相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文艺表演、传统美食品尝、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展览的趣味性,提高参观者的积极性。展览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他们分享在准备和进行展览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评价展览的效果,并给予学生肯定和建议,由此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有的学生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热带气候、自然风光等,并展示了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宗教文化知识,解释这些宗教文化知识对当地文化和生活的影响,还展示了东南亚国家的传统舞蹈、手工艺品、民俗节日等。

学生根据具体国家和地区的特点,进行资料搜集、展板制作、展示介绍等活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邻近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展览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與理解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组织参观考察,培养人地观念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并不局限于校内,校外地理调查与考察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并通过提前对调查区域的预查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调查路线与观测位置,使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参观考察活动中,学习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构建人文地理观念[6]。

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运动性,进一步理解火山与地震形成的原因,以及熟悉地球两大火山地震带。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海洋科技馆参观,使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生动地感受地球海陆的迁移,加深对火山和地震的认识。首先,在参观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先到海洋科技馆实地考察,结合教材知识点寻找科技馆中相应的海陆迁移内容,同时与科技馆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制订详细合理的参观路线、出发时间以及应急措施,保障参观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在学生参观海洋科技馆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参观边思考记录,将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探究问题,如“你们认为影响海陆迁移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海陆迁移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根据科技馆中的地震、海啸模拟系统以及地理科普介绍,能够回答“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海陆迁移的主要原因”。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海洋科技馆参观日记,巩固学生的参观调查成果,在丰富学生地理实践经验的同时,实现其地理知识的内化。

再例如,针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这一章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观察当地一些广场十字路口的人员流动情况,并及时记录观察数据与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对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如“你们认为各区域人口量与地理环境之间有必然联系吗?”“人口增加对地理环境有怎样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意识与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其人地协调观念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焕发地理学科的生命力,其不仅能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究资源,在保障正常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升。教师在开展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时,要充分立足实际,结合地理课程特征,采取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真正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与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翼.新课程标准视域下的初中地理“活动”栏目有效教学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2):200-202.

[2]田芳成,景雪浩.情境教学视域下的地理实践力培养:以初中地理“学看地形图”为例[J].地理教学,2022(4):43-45.

[3]汤宁晨.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初中地理教材活动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地理教材为例[J].名师在线,2021(8):63-64.

[4]张蕾.我国初中地理课标中地理实践活动的百年历史演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22-26.

[5]谢爱萍.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探究:以广州地铁的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2022(增刊2):59-61.

[6]杜静,杨广斌.浅谈初中地理活动课程的设置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作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22):27-30.

猜你喜欢
设计研究实践活动初中地理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化校园中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设计研究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