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兰
【摘要】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法的一个核心范畴。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客观的历史意识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教学问题。然而,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普遍缺乏,这也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长久以来,历史意识的内涵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是特别的精确和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师和学生对历史意识的重视。此外,由于受教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固有方式等因素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而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基础课程也逐步加强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考证 历史理解 历史评价 历史认同
历史意识"一词最早来源于德语"历史主义"(historismus),被整个西方世界公认为研究过去的正确方法。历史意识也是历史教学法的一个核心范畴,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客观的历史意识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教学问题。然而,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普遍缺乏,这也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历史意识的内涵比较模糊,使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是特别的精确和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师和学生对历史意识的重视。另外,由于受教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固有方式等因素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而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基础课程也逐步加强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历史课程的改革,历史教学价值观认识的深化,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都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观、历史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观等历史意识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它可以分为四大块:历史考证、历史理解、历史评价、历史认同。
一、历史考证
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态度上,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向学生说清楚一个问题:历史的结论必须基于史料的考证,才能去伪存真,避免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基本的参考资料,针对部分教材史料不充分的情况,教师还应结合其他的相关史料,为学生呈现更为全面的史实。如对图片史料进行分析时需注意一定的方法,比如展示以下图片:
联系起来看,这四幅图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解读时,可精心设置以下问题:
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你能从图片中分别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片包含的内容解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细节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总结分析:图片一中有八个大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结合书本中的知识可知是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学生自发游行队伍表示抗争;图片二上方有“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界道街大会被拘留之北京高师爱国学生七日返校时合影”可知学生的游行受到政府的镇压,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等压力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图片三是一条电报,左边三个人是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右边则是罢免他们职务的通报;图片四中的文字较多,但细细看不难发现“中国代表不签字之通告……巴黎二十九日”的字样,可知这是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关注的是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思考。从横向来看,应从全球大视角以及本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角度去研究。从纵向来看,要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通史、断代史的视野中,比较同类型的事件与人物,突出其时代特征与阶段特征,分析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作用。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第 4课中有一段从《明太祖实录》中引用的史料“废除宰相制度 15 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到:‘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抄罢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短短的几行史料总结了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并具体说明了明朝废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带来的好处。学生不仅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功课,对于本节课所要讲的核心内容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历史理解能力不仅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依据,同时它也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状况的关键内容。这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表现水平,积极开展能提高学生历史理解力的理解性历史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三、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重在给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历史作用、意义、局限性等方面的认识。如何才能实现以古鉴今的价值呢?教师要做促进学生思考的“发酵粉”,引导他们对历史事物的价值、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作用、历史观点的正误等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例如,在讲到新航路的开辟时可运用下列资料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评价。
麦哲伦是第一位环球航行的航海家,请在材料三图1中用字母“B”标出他的航线。依据材料四,分析图2中这两座看似十分矛盾的雕像(纪念碑)相向而立的原因。依据材料四,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也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积极的角度看,麦哲伦航海家是世界英雄。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欧洲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给其他大洲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亚非拉长期的贫穷与落后。从消极的方面看,麦哲伦航海家是罪恶的侵略者,当地人民要纪念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所以两座看似矛盾的雕像相向而立。
四、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从而了解并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具體可从三个角度进行整合:
第一,从民族认同感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
第二,从国家认同感的角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通过了解时事,感知时事,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解释时事是初中生国家认同感提升的重要体现。例如在执教《中华一家亲》时,组织学生观看《心连心·创未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文艺晚会,组织学生观看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等等,深入理解一国两制,深刻体会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内涵,增强学生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进而增强国家认同感,帮助学生内化为国家意识。培养初中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
第三,从社会认同感的角度,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历史与社会中可以以斗争史励志,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入侵,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面对列强的暴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斗争,表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是激发中国人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源泉。因此,在近代史教学中我先在《屈辱的岁月》这一课时中,抓住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一步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让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怎样发动侵略战争,以强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以及进行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种种罪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情。 通过《悲壮的抗争》《从维新到变法》到《抗日战争》《新中国的诞生》,让学生明白面对列强的暴行,中国人民各阶层、阶级都奋起反抗,英勇斗争,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表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的精神 。
历史意识不仅是对客观历史本身是什么的认识,也是对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它可以用来认识现实、理解现实、指导现实,并在此基础上,预见和僮憬未来。简言之,历史意识就是人们对过去的认识。人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认识,才能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愚昧向文明进步。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有助于其形成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精神与国家意识;有助于发展其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批判精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思考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李良玉.史料学片论[J],载《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15,(5)
[3]刘军.《中学历史教学探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