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
摘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是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针对初中生历史意识培养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对当前历史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解决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意识;培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正确的历史意识,然而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初中生历史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育受应试教育理念桎梏,在充分发挥历史育人功能上频频受阻。教师秉承教学大纲以及考试说明要求,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灌输给学生,学生对起因、经过、结果、意义等知识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可能提上来了,但是历史意识的培养却被抛到了一边。
2.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对历史意识培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最终教学质量的呈现。在针对“你对历史意识了解多少”这一问题的调查过程当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历史意识”这一问题知之甚少,又谈何参与历史意识培养教学活动?在大部分学生看来,历史学习不过是应付中考的不得已之举,学习历史没有什么意义。
二、初中生历史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
1.关注知识横纵联系
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每一课的重要知识点讲清楚,还应当关注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历史问题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学会将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跨时空对比,掌握历史基本规律,为历史意识的产生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元中的《秋收起义》和《井岗山会师》两课教学过程当中,在理解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基础之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其与俄国十月革命进行对比:俄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我国革命不像俄国那样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学生分析当时局势和国情可知:我国虽然也走社會主义道路,但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工人阶级较少,单纯依靠无产阶级力量无法获得革命胜利,两国国情的差异决定我国不能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
学生联系以往学习的历史知识并结合现实生活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认识的同时,逐渐掌握历史基本规律,历史意识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2.渗透思想观念教育
王仲孚先生曾说:“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而已,而是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所谓‘历史意识。”初中历史教材上的每一课、每一单元都蕴含着深厚的思想观念、教育内涵,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当中的内在教育因素,在讲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渗透民族意识、爱国主义和参与意识等教育。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民族团结》一课时,教师可以趁势渗透民族意识教育:教材“各民族共同发展”子目附有藏族牧民在喷灌草场、西藏拉萨大昭寺举行佛事大法会、新疆吐鲁番葡萄节上的维吾尔族儿童等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联系青藏铁路的开通,思考党和人民对西藏发展做出的贡献,深刻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基本原则。
教材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意识、爱国主义和参与意识的教育素材,教师应当加强对思想观念教育资源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3.提高历史评析能力
白寿彝先生曾说:“我们研究过去,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提出:历史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点,对于社会生活当中的重大问题,应当能够联系所学习的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加以理解,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审视过去、展望未来的良好习惯,形成历史
意识。
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应当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出正、反两面的辩证评价。例如,在对鸦片战争进行评价时,学生都明白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耻辱和苦难,但是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从道德制高点应当受到谴责,但是,从人类文明交流这一角度考虑,鸦片战争是否具有积极意义?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必然性这一认识当中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学会借鉴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从而“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历史意识是历史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现阶段在如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诸位历史教学工作者都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建议与看法。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当正视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提出的新建议、新看法,取长补短,将之有效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从而推动历史意识培养这一课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树鹏.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3).
[2]周建章.历史极其理解和解释[J].社会科学,2011(11).
编辑 杨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