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喜
摘 要: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关注的重要概念。如何有效调控初中生运动训练负荷,是体育课程顺利开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从调控运动负荷的必要性,决定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以及如何有效调控运动负荷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初中体育;运动训练;运动负荷;有效调控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多数学校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为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壮体魄,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实时身体状况,有效调控运动负荷,保障学生在身体承受范围内进行体能训练,避免过度锻炼危及身体健康。
一、有效调控运动负荷的必要性
在初中体育训练中,运动负荷是重要的训练内容,调控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师的工作重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承受何种程度的负荷,为了让学生安全科学地承受负荷,教师需要制订科学的量度,并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有效的调控。如果不能实行科学有效的调控,轻则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重则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荷太小,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专项技能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负荷太大,超过学生自身承受能力,容易造成损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素质,精准客观地确定负荷大小。随着体育课程中负荷运动的推进,学生负荷运动能力水平会逐步提高。体育教师要对负荷量度作出相应的调控,帮助学生适应新的训练负荷需求。体育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运动负荷量进行随时检查、评定并及时调控,以防止负荷过载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伤害。
二、影响学生运动负荷大小的因素
学生的运动负荷强度与负荷量是构成运动负荷训练的两大元素。初中生在这个年龄段应该承受多大负荷,可以承受多大负荷,取决于诸多科学、客观的因素。在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要对这些因素进行阶段性实时评估,科学分析,对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进行实时修正,以对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行有效调控。
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现阶段的身体承受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骨骼成长、肌肉完善的重要阶段,对于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承受能力远不及高中生和成年人,运动负荷切忌过量。过量的运动负荷不但无法达到预期锻炼效果,反而可能导致学生运动过劳或伤病。运动负荷量的大小,要充分考量到学生的年龄大小、性别差异、运动水平、健康状况、运动后体能恢复情况、心理状态等因素。
其次,以完成现阶段教学目标为基本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应当以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完善为基本目标。合理的运动负荷既有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保障学生生理指标正常、态度积极、情绪稳定,也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角色,融入生活环境。
最后,要充分遵循科学的训练周期规律。初中体育教学具有周期性。学生运动状态呈周期性变化,机体能力具备周期性的特征,人体生物规律受周期性影响。通过运动训练达到技能、体能、心理素质的提高,也具备层次周期性的特点。
三、有效調控运动负荷的方法
1. 对运动负荷量进行科学设置
上体育课前,教师需要先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体特点,对学生运动情况和身体状态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课前准备,以便课程顺利开展。体育教师要明确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教师要围绕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促进学生体智美综合素养的完善而开展体育教学。随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部分初中生习惯宅于家中与电子产品为伴,大幅度地减少了户外活动,导致身体机能缺乏相应锻炼。教师在运动训练初级阶段要设计出一套运动负荷量与大多数学生实际情况相符的教学计划。从强度较小的运动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负荷量。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负荷强度的运动训练,将低强度训练与高强度训练相互结合,以便让不同体质的学生参与到适合自己负荷强度的训练中来。在学生体能充沛时,体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跑步等运动量大的项目,待其完成后做适当的休息,再安排一些运动负荷小的跳绳或投掷等项目。针对体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运动负荷。这样科学设置运动负荷可以确保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参与运动训练的兴趣。
2. 适时对负荷量进行精准调整
在初中体育运动负荷训练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对运动负荷量进行精确的调整,既要让学生个体自身能够承受,又要达到提高锻炼效果的教学目标。在运动训练间隙,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运动的状况,如心率、呼吸、脉搏、血氧、意识、反应等元素都是考量主体。教师要实时观察学生的状况,譬如看到学生脸色微红、呼吸略微急促、额头稍带薄汗等现象,这些属于正常运动负荷量范围的表现,体育教师不用对运动训练量作出调整;如果观察到学生脸色出现胀红甚至是脸色惨白、呼吸短促、汗如斗珠等情况时,教师则需要适度减少对学生的运动训练,使其运动负荷量控制在其现有身体机能可承受范围内。教师还要询问学生的主观感受,部分学生身体反应可能并不明显,此时可以通过直接询问来获知运动训练是否超量,是否有心慌、乏力、头晕目眩等感觉,一旦出现这类感觉,体育教师则应该将运动训练适度减量。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使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对运动训练中学生的负荷量进行测量,看是否超过学生肌体承受的安全范围。通过上述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运动训练负荷状况后,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训练目的对实施方案进行科学调整,避免过量运动造成身体机能损伤,确保训练运动在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实现训练目标。
3. 调控好课程中各项运动节奏
合理的运动节奏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运动节奏的快慢对运动负荷有着直接的影响。通常而言,运动节奏越快,则运动负荷越大,在相同的时间段内,其负荷强度相对越强,负荷总量也相对越大。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合理调控好各项运动节奏,既能有效提高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安全系数,又能科学合理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例如,在做仰卧起坐训练(女生组)或俯卧撑训练(男生组)时,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慢慢适应训练节奏,在通过一定的训练与休息后,后续课程则可以加大训练量,提高运动节奏。又如,在篮球运动训练中,起始阶段的打球节奏一般是较为和缓的,但随着篮球运动的进行,其激励程度会随之增加,运动节奏自然也会加快。当运动节奏过快及运动强度加强后,部分学生则可能会出现体力不支等情况,此时,体育教师可以提出暂停运动或直接替补换人,让整体运动节奏变慢,把运动负荷控制在学生身体能承受的范围内。教师把握好运动节奏,学生整个运动过程就会流畅舒服,训练兴趣会稳步加强,训练结果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四、结束语
有效调控运动负荷是初中体育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保护初中生身体健康的必要之举。在初中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态,科学设置相应的运动负荷量,也需要通过观察、询问或仪器监测掌握学生在运动中的状况,做到对运动负荷量的精准调整,还需要灵活调控好课堂上体育运动节奏快慢,使得运动训练得到最优效果,进一步提高初中生身体体能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凤金. 初中体育课堂实施结构化技能教学的多点选择[J]. 学苑教育,2023(7).
[2]李彬彬. 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 济南:济南大学,2019.
[3]周邦伦. 不同负荷强度的体育课对初中生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4]谢建华. 中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探究[J]. 新课程学习(下),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