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东
摘 要:微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以短小精练的视频为教学载体,使教学资源丰富多元,集中凸显教学重、难点问题,点燃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体现微课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文章对微课在导入物理新知、丰富感性体验、理解实验重点和难点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微课
将微课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及理解。教师在借助微课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时,要以生本理念为主导,完善教学形式,在教学设计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个性发展规律,以此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一、借助微课,导入物理新知
教学效果与教学导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那么对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良好的铺垫作用。微课以短小精练的视频为介质,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助于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增添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微课创新、完善教学导入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需要强调的是,在制作微课时,教师不要采取“灌输式”的讲解方式剖析问题,要注重从现实生活案例入手阐释物理问题,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地建构物理认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以下统称“教材”)八年级上册“透镜”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播放以下画面,以在教学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画面1:一个人拿着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玻璃杯的侧面看字变大了,把字放到水杯下面,从杯口看下去,字却又变小了。
画面2:一名小朋友手捧圆形鱼缸,鱼缸内装有一条金鱼。透过鱼缸看金鱼,金鱼显得较大。当小朋友将金鱼从鱼缸中捞出,却比透过鱼缸看到的金鱼小。
这一视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随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微课中呈现的两个画面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大家知道如何解释吗?随后,教师可以导入教学内容,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及对光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区分两种透镜。
二、借助微课,丰富感官体验
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如何正确、全面看待物理知识有直接影响。在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演示中,由于空间的限制,无法让所有学生对物理实验过程及细节进行完整、清晰的观察,给这部分学生的物理学习造成诸多阻碍,不利于学生物理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实验演示过程。播放微课时能够通过缩放功能放大实验操作中的各个细节,让学生清晰地观察整体操作过程,使其感官体验变得丰富,强化学生的实验认知,增强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教材九年级全一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小灯泡的电功率与灯泡亮度之间的关系有所了解,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由于电功率相关概念及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灯泡亮度与电功率之间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为学生呈现该实验的演示过程:三名学生正在利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所用到的实验工具有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等,通过实验来分析影响小灯泡电阻的因素……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电路连接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如何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前滑片要放在什么位置,如何调整滑动变阻器让灯泡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等。教师借助微课辅助教学能够将整体的实验过程全面展现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细节,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以直观的形式解决过于抽象的物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增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三、借助微课,理解实验重点和难点
实验操作与实验原理的讲解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难点问题,也是整体教学活动的关键。为加深学生对物理实验操作与实验原理的理解及掌握,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对整个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及过程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遇到重、難点内容时,教师可以用醒目的颜色标注,将其凸显出来,引导学生重点学习。
例如,教材八年级下册“二力平衡”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以此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该部分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呈现生活中常见的二力平衡现象。
画面1:小明家楼上装修,突然发现天花板上悬挂的吊灯出现轻微晃动,小明迅速抓住吊灯下端,吊灯停止晃动保持静止。
画面2:一名学生在校打扫卫生时拎着一个空水桶,走路的过程中水桶不停摇晃,学生将水桶放在地上,水桶静止。
画面3:一列高铁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
微课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如果物体不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就会保持静止状态或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从微课中看到,让物体迅速静止的画面,都是因为他们受到另一个力的作用。那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受到力的作用,同样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当学生思考并回答完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继续播放有关二力平衡的实验,同时进行详细讲解。二力平衡的实验就是探究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若能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实验重点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判断二力平衡的方法;实验难点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本次实验使用硬纸板、棉线、滑轮、钩码等,主要研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平衡的两个力大小关系是什么,平衡的两个力方向是否相同,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此时,教师利用微课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教师要注意放大实验画面,并且放慢演示速度,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并理解重、难点问题,然后总结实验结论,即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物体的平衡状态有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此时,在了解了平衡力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前文三个画面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天花板上的吊灯和拎着的水桶之所以摇摆,就是因为它们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不在的同一条直线上,不满足力的平衡条件,所以摆动。就像实验中硬纸片转过一定角度后松手,纸片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会转动。小明妈妈抓住晃动的吊灯,实际上就是让拉力和重力重新保持到竖直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上,吊灯所受的拉力和重力相互平衡,吊灯静止。摆动的水桶放在水平地面上,桶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所以水桶静止。而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的高铁,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水平方向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列车处于平衡状态。微课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学习重、难点,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欢愉的实验氛围,使其通过直观的微课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感官体验提高思维能力,进而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初中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局限性,加上各种客观原因,如物理实验操作能力不强、实验器材欠缺、实验现象不明显等诸多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微课在教学中的优势,充分利用微课导入物理新知、丰富感官体验、理解实验重、难点,弥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不足。微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包敏. 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中小学电教(教学),2021(8).
[2]储国荣. 浅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J]. 文理导航(中旬),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