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数字知识图谱研究

2023-08-05 22:51史大伟
国际公关 2023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知识图谱

史大伟

摘要:为探究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趋势与热点,本文利用 CNKI 1985—2021年中文期刊数据库的有关文献资料,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可视化的分析。本文从发文量、作者群体、出版机构等角度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通过对夏青和王建国的研究,发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发文量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东南大学、天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及清华大学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这方面的论文数量最多。目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重点是案例库应用研究、个人行为偏好研究、历史文化街区评估研究等领域,定量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并呈现出跨学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CiteSpace;知识图谱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但是商业经营导致了其受到损害。如何有效地保存街区的文化特色、传统风貌、生活气息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通过对研究结果的阶段性总结,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进行可视化的分析,有利于全面掌握研究的发展趋势。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总结和预测,但大都是以定性的方式对其进行整理,在选取的过程中存在着主观因素。基于此,本论文利用CNKI中文数据库中 “关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资料”,借助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系统的分析,客观、定量地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状况,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数据来源

本文结合CNKI为数据来源对其进行数据采集和压缩,并将其编入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CAJ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SCI-E》数据库 (SCI-E)以及其他数据库。该检索词为 “历史文化街区”,检索时间段为1985—2021年,2021年4月12日通过检测后下载相关文献1347篇。[1]鉴于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命名方式存在差异,在检索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关文献。文章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甄别以期更好地对它们展开分析,在排除征稿通知、报纸报道等信息的基础上,收集到507个样本。在对样本进行收集后,使用文献分析软件对各种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借助类比法、分析法、对比法等方法对文献进行整理后,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文献进行深入优化,最终得出具体的研究结果。

二、研究方法

利用CiteSpace对所采集到的文字资料进行分析。CiteSpace的概念是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03年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而 CiteSpace的研发小组是由陈悦教授带领的。[2]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据的可视化将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价值,它可以从一个特定领域的数据源中准确地抽取出一个领域的研究过程,并用算法将这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等信息清晰地抽取出来。利用电脑大数据对客观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文字更准确。本文采用 CiteSpace5.71 R的软件实现了图形显示。借助这一软件对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对不同文献出现的次数及引用情况的分析了解学者们的研究現状,进而为后期开展同类课程的研究奠定基础。

三、统计与分析研究

在统计与分析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各种数据的统计,包括文献的数量、不同研究领域的分析与整理以及对不同文献引用次数的统计;另一方面是对不同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通过将不同的数据进行分类后对比,进而总结对应的规律。

(一)发文量时间分析

对文献发文量的时间进行分析能准确地判断不同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变化以及发展趋势,对更好地提升对某一领域研究趋势及发展变化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历史文化街区的发文量以及对应的时间展开深入分析,获取对应的文献数据及相应的时间段。

历年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告数的分布 (详见图1)显示了我国历史文化街区文献量经历了 “初期探索—稳步增长—波折前进”的过程。1985—1997年是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首次探索期,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等因素,致使其研究进展较为迟缓,每年发表论文不到2篇。[3]1988—1994年,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论文数量为0,[4]这对城市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199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条规定,保护文物单位周围的建筑物。“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在1994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中得到了清晰的表述,进而便于后期展开研究。1997年,中国政府决定举办世界民族建筑学术会议,这一会议最终在北京召开并很好地推动当时各个学科以及对应作者展开深度交流。这一会议的召开也使得关于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数量逐步增加。1998—2007年 (确切说是2003年以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献明显增加,较2002年增加了1.5倍;2005年,国家颁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6年国家颁布 《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这些都表明国家开始更加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5]2008—2021年,伴随着中国政府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视程度的持续升温,很多文件中都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但由于没有制定具体的地区划分标准,所以在这一时期文献量保持了稳定。2010—2018年,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献量大幅增长,如 《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以及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修订条例》第105号文件中都有关于 “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内容。我国于2018年11月1日发布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从整体来看,论文数量呈现增长的态势,表明本领域科研体系得到了较多的政策支持,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正处于有序发展阶段,各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由此可以看出,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且研究过程中的深度也随之增加。

图1 历史文化街区研究成果时间分布图

(二)文献作者群体分析

对文献作者群体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学者研究过程中的相似点及不同点,进而把握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在研究过程中应设置对应的关键词并从这一关键词出发制定相应的文献分析方案,从而设计出相应的整理策略。

在 CiteSpace上建立结点后所获得的共引作者图谱详见图2。图中有465个节点、209个连接点,其中节点大小表示了作者的文章数量。这种分布特点说明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呈现出‘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征”。此外,大多数科研小组的成员都出自同一研究所,成员之间的合作十分紧密。既然当前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多以建筑和城市规划为主,故本文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由于现有文献未提及地理、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势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几位作者与科研单位的分布较为零散,且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这就表明了作者与科研单位在学术上难以传承与发展。因此,应加强与原作者之间的联系,整合其他学科的成果,以促进本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图2 历史文化街区研究成果作者分布图

(三)发文机构分析

对发文结构的研究目的是了解不同文献的发文机构的水平,进而了解不同学者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的质量。如可以从发文的期刊性质、出版单位的性质、作者的基本情况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不同文章的水平高低以及研究深度的基本情况。

利用 CiteSpace软件对相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出版物发行单位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发行单位的分布情况 (详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出版单位数量在10以上的7个,包括6个高校和1个设计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都有较好的成绩。以王建国、董卫、阳建强、王承慧为代表的天津大学成立了一支以夏青为核心的文物保护与修缮工作队伍;历史文化街区是目前人居环境学科中的重要课题,各小组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结合自身的城市特征,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因此,它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充实。东南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利用南京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建筑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近十年来,以国家文物保护研究院、国家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依托,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进行优化,提升其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价值,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预防性保护工作和风貌保护区历史基因挖掘等方面的研究,在产业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成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日益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天津大学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大数据的使用,并对其保护和更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整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保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清華大学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则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水平较低,科研合作的平台较少,而科研合作主要以学术背景为主导。此外,南京、西安、天津三个城市有10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北京、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科研实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由此可见,各高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师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虽然部分高校与其设计机构进行了合作,但绝大部分高校与科研机构尚未进行有效的协作。因此,高校与科研机构应加强协作,加强与设计机构的协作,将综合与实践相结合。

四、结束语

近几年,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设计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调研显示,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将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设计纳入城市规划的行列之中。本文运用CNKI 1985—2021年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以 CiteSpace5.7.R5为信息可视化工具,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知识图谱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果:①从出版时间来看,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发文数量逐年增加,经历了1985—1997年的起步探索期、1998—2007年的稳定上升期和2008—2021年的波折前进期。②从作者情况来看,夏青、王建国、朱自煊、宾慧中、马骏华、王景慧等是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主要代表。③从公布单位上来看,高校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附属研究所、设计院和其他公司。各出版社之间的合作程度不高,主要是作者之间的学术关系。

参考文献:

[1] 宋凯璇,吴文治.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湖南包装,2021,36(01):1-6.

[2] 王金伟,张赛茵,秦静,等.京津冀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40(06):106-113.

[3] 王若冰.近十年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献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软件分析[J].小城镇建设,2020,38(02):38-45.

[4] 张杨,何依.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进程、特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可视化分析[J].城市规划,2020,44(06):

73-82.

[5] 张楠,赵琳.基于CiteSpace图谱量化的街道形态研究热点分析[J].建筑与文化,2022(1):216-219.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知识图谱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