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操钰+张冬洋+穆树闪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合院式老民居生活方式研究、街巷儿童活动空间研究、建筑立面竖向绿化空间研究三方面“微空间”改造设计的思考延伸。思考如何对老街区进行改造使老街区重新焕发光彩,从而提高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保证老城区的可持续性生态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设计改造;微空间
一、项目地现状分析
(一)地理位置
该项目定位在洛阳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西大街。洛阳市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今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为金兴定元年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距今已有794年历史,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也是洛阳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
(二)价值评估
洛阳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实体遗存;所在地是洛阳及豫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清洛阳老城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府城之一,具有历史意义;历史文化街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
(三)特色分析
洛阳老城是洛阳市建城近三千年来留存至今的唯一城池的主体,是反映洛阳城市文化传承仅存的核心物质空间载体;洛阳老城是洛阳在历史长河中多个历史时期城址叠加的区域,古城是承载洛阳绵长历史的重要载体;洛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大量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產,历史积淀丰厚;洛阳老城的街巷格局基本保存完整,空间环境优美,主要街巷基本保持着传统中原古民居建筑的典型风貌。
(四)存在问题
街区附近严重缺乏公共活力空间的支持使用,整条街区现有的公共商业服务功能未能与现代生活相接应;历史资源等自身条件丰富,但缺乏保护,致使对古城建筑的形象并未得到完美的保护;西大街公共空间拥挤、基础设施不完善且年久失修、再加上私建乱搭的现象导致对整个街区传统历史风貌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展示破坏极大,需要全面的整治与改善;洛阳市是作为“旅游城市”而发展定位的,但老街区配套服务设施不足、服务水平低等都是抑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如停车场和休息区等,从而导致旅游吸引力较低;缺乏具有历史文化感的地域特色,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二 、“微空间”设计思考
(一)“微空间设计”——合院式老民居生活方式研究
根据考察发现,在西大街老街区中,大部分建筑为组团院落式,也有部分临时自建房,其中有些老旧房间空置无人居住。居住人群以老年人和租住的流动人群居多,所以居民多以家庭为组团独院式居住和杂院式混住为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居住面积狭小,起居公用空间使用不便,环境狭小被生活杂物挤占,杂乱不堪。
本项目拟定以改造一个组团院落中的东厢房,使其满足一家三代共五口人的日常起居需求。该空间设计重点在于采用集约型家具,满足一家人休息、工作、洗漱、聚会等日常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利用多的空间来储物。并运用一些融入科技的设计来解决雨天通风但不进雨、室内空气如何流通、西晒等问题。
(二)“微空间设计”—— 街巷儿童活动空间研究
在老街区街巷中严重缺乏儿童活动空间,没有儿童游戏设施空间和安全保障,孩子们只能在杂院内部、街头巷尾、院落门口、十字街口等地方活动。但院落杂物繁多易跌落,街道机动车、电动车横行,游客众多,环境复杂极不安全。
本项目拟选定一座废弃院落进行室内外空间的改造。该院落为北面和东面有建筑的独立院落,庭院设计成阶梯状,为露天影院区。北面建筑为小两层,分别设置儿童活动区和家长交流区, 便于家长在陪护孩子娱乐的同时方便交流。东侧建筑为儿童阅览室,几何阶梯状与室外庭院空间相呼应,阶梯处放置盒子也可以存放书籍,儿童可以坐在阶梯上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微空间设计”——建筑立面竖向绿化空间研究
老街区中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二层多为自建阁楼,也有部分二层住宅。立面材料多样,有砖土墙、红砖青砖表面白灰涂抹、水泥墙外露、瓷砖拼贴等。由于立面年久失修有些较为破败,电线管道杂乱,广告铺贴,有些建筑墙面出现裂缝,更有甚者被标注危墙。仅个别墙面上有绿化,以爬藤植物为主。
采取修整外墙立面,统一立面形式,增加竖向绿化设计来美化竖向空间。本项目中使用一种LED补光照明仿生植物墙装置,包括可安装在建筑物外墙的钢结构构架,多根横向连接钢结构构架的支架,以及环扣在支架上的仿老人葵树干外形的垂直绿化模块,模块近似于倒三棱锥体的外形,模块表面为网状结构,模块边缘安装LED补光照明灯带,模块紧贴建筑支架处设有固定三角形不锈钢托架,每个绿化模块中设置有培植介质容器,所述培植容器中置有营养基质并种植相应垂直绿化植物,仿生植物墙背面设有压力补偿式滴灌装置,与建筑物贴合处铺设防水层。
本项目申报的实用新型既作为垂直绿化,丰富竖向绿化景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小气候,调节空气质量,还增强了建筑物外墙的保温、隔热效果;同时针对竖向植物受光照有限,达不到植物的光补偿点,从而影响植物景观效果,因此本装置在绿化结构网上安装具有补光照明的LED灯珠,既满足了植物的夜间补光照明,同时还可作为夜间照明景观。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竖向绿化视觉效果。
三、“微空间”可行性分析
1.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改善现存环境问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景观气候,维持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继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焕发老街区的生机与活力,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4.引入建筑立面竖向绿化,增加老街区的景观绿化面积,改善老街区区民的生活环境。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缺失的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洛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突出的城市特色。而老城区西大街是洛阳市范围内尚存的以传统历史风貌为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但如今,洛阳老城市西大街街区已逐步失去传统意义,环境杂乱无章,文化气息薄弱,停滞不前,早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因此对于处理老街区格局与城市发展矛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改善街区环境继承文化传统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所以老街区项目的改造迫在眉睫,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2005.
[2]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谭佳音.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动态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69-73.
[4]李新,游走于历史的真实与虚幻之间[J].福建建筑,2007(2):17-19.
[5]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6]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7(0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