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瑞东
【摘要】文章阐述了广州26个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分布情况,提出了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的思路。要继续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明确和扩大保护对象;加强保护方面法规规章文件的制定;加快保护规划编制;完善广州名城保护机构;探索广州特色的名城保护之路。
【关键词】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思路
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作为千年商都,她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又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完整的明清时期城市格局和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悠远厚重的历史和传承,形成了一个个延绵至今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维系着无数人的乡愁所在。
然而,随着城市快速膨胀,承载着城市历史、文脉、肌理、韵律的历史文化街区却在洪水般的开发建设中,渐渐被侵蚀、淹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城市陷入了摩天大楼、千城一面的困境。为在高度同质化的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保护活化历史文化街区来打造独特的城市气质,广州市近期出台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名录,作为保护的法定依据写入其中,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和现实推进指引。根据《条例》,广州划定了26片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是广州城建历史的见证,是广府文化的缩影。包括人们熟悉的沙面、上下九一第十甫、人民南、恩宁路以及新河浦等。目前真正有保护规划的5个,另有北京路、传统中轴线(近代)、文德南3个历史文化街区完成了保护规划编制。虽然广州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的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而厂州竟无一街区入选,这个结果与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不太相符,说明目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广州市的26个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分布情况
26个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分为四个片区:历史城区内23个、历史城区外的新河浦、长洲岛、华侨新村3个。
1、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广州两千年没有移动的城市中心
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这一区域雖历经十多个朝代及两千多年的沧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为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罕见的奇特历史景观。为适应他们的消费需要,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市的繁华商业中心。区位:位于古代中轴线上、近代传统中轴线以东,以北京路为主干。保护范围:19.52公顷,核心保护:7.56公顷,建控地带:11.96公顷。
2、海珠南一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广州外滩,第一个城市建设计划
长堤,光绪12年(1886年),张之洞建议在江边筑马路,至1912年底竣工。故被视作广州近代的第一个城市建设计划。区位:以海珠南路为主干,保护范围:16.55公顷,核心保护:15.13公顷,建控地带:1.42公顷。长堤被称为广州“外滩”,是昔日广州十里洋场的发源地和中心地,繁华胜景至今依然清晰地存在每个“老广州”的记忆中。
3、沙面历史文化街区: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输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沙面,原名“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宋、元、明、清时期,沙面是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至19世纪未,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1996年,沙面文物建筑群被定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位:位于传统中轴线以西,保护范围:35.1公顷,核心保护:14.55公顷,建控地带:20.55公顷。
4、五仙观一怀圣寺一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多元宗教文化的集中地
五仙观一怀圣寺一六榕寺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越秀区中山六路,以上述三大寺观为中心。该街区在隋唐、宋元、明清时代一直是广州的皇权礼制时期的主要宗教场所,也是阿拉伯等各国商人、满族旗民的聚居地,近现代工业化时期演变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老城居住区和骑楼商业街区。区位:位于传统中轴线以西,保护范围:35.1公顷,核心保护:14.55公顷,建控地带:20.55公顷。
5、上下九一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中西合璧、西关风情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上下九地处广州市荔湾区的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之间,是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1995年9月30日,“上下九商业步行街”开通,是中国第一条开通的商业步行街。区位:以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为主干,保护范围:16.29公顷,核心保护:13.92公顷,建控地带:2.37公顷。
6、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广州市现存最大规模、中西结合、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
新河浦,位于广州市老东山区,南临新河浦涌和东山湖公园,以“东山小洋楼”著称,是广州的旧豪宅区,面积约62.9公顷,合共有493栋特色建筑。是民国广州华侨、富商和政要的聚居地。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在这里召开。区位:位于东湖公园以北,保护范围:62.86公顷,核心保护:47.54公顷,建控地带:15.32公顷,环境协调区:41.39公顷。
7、长洲岛历史文化街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最早的窗口
长洲岛,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清朝粤海关黄埔分关设在这里,当年曾经商贾云集,盛极一时。区位:以长洲岛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墓园、长洲古炮台带为主,保护范围:47.3公顷,核心保护:15.28公顷,建控地带:32.02公顷,环境协调区:413.84公顷。
二、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的思路及成效
1、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明确和扩大保护对象
(1)建立全要素的保护体系。加强对1片历史城区(20.39平方公里)、26片历史文化街区、93个传统村镇、40条路的骑楼街的保护力度。
(2)完成历史建筑审核、确认、挂牌的工作。2014年1月26日,正式确定广州市第一批398处历史建筑。已认定第一批(398处)、第二批(80处)、第二批(88处)历史建筑共566处。
广州是全国完成历史建筑普查认定、公布挂牌较多的城市,历史建筑的确认挂牌工作,改变了广州长期以来在历史街区保护上的短板,即文物以外的历史建筑保护在对象和相关法规上的缺失问题,是街区保护的重要突破。
(3)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由2个增加到6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由0个增加到26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有12个。同时也完成了90余条传统村落的调查、登记和汇编工作。
2、加强保护方面法规规章文件的制定
(1)2014年2月1日颁布实施《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建立了分层次、系统化的保护制度,创设了历史建筑预先保护等制度,建立了简洁、清晰的历史建筑确定程序,提出了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区保护的资金保障。
(2)2016年5月1日颁布实施《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机制等做出规定,是对《保护办法》(政府规章)的衔接和提升。
(3)制定《广州市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工作机制》。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立体监管体系为依托,以“联防联控、属地责任、预防为主、快速反应”为原则,细化以区政府为保护责任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联动制度。
3、加快保护规划编制
(1)2014年11月11日廣东省政府批准实施《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核心内容已纳入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全面推进各层次保护规划的编制。通过市与区“共编、共用、共管”,全面推进26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完成《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总体规划》、《广州市骑楼街保护与开发规划研究检讨》等专项规划研究。
(3)完成6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完成大岭村、塱头村、珠村等6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大岭村、望头村、珠村、莲塘村、高溪村已经市政府同意并上报省政府审批。
4、完善广州名城保护机构
2015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合并,新设“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并下设两个办公室: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和市文物管理办公室。
5、探索广州特色的名城保护之路
(1)多种形式探索并实践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于2006年批准实施。规划针对每栋建筑都编制了保护图则,便于规划管理和实施。2008年10月,该规划代表广州市荣获2008世界大都市奖第二名,这是世界大都市奖评选以来首次有中国城市获奖。
——沙面建筑群保护整治。2000年以来组织编制了《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沙面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整治规划》、《沙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详细规划)》(批准实施)。2010年9月实施沙面环境综合整治:文物建筑“修旧如旧”、保护古树名木、部分建筑立面整饰、道路绿化以及市政雨污分流工程升级改造等。
——荔枝湾涌:塑造“水秀花香”的岭南风貌。结合全市水环境整治,凸显岭南水乡特色。完成荔枝湾涌“揭盖”工程、东濠涌河涌整治工程等,完善了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增添了广州的山水城市魅力。
——中山六路骑楼保护。《中山六路骑楼街保护规划》作为广州市首批控规层面的骑楼类保护规划,纳入控规管理。
——活化工业遗产:提升旧城区活力和魅力。政府引导,市民、艺术家、企业携手参与。通过抽疏改造、环境整治,为历史工业遗产重新注入新功能。成功完成了太古仓、TIT创意园等工业文化遗产的复兴实践。
(2)深入基层开展服务,加大宣传。组织完成了对第一批398处历史建筑的“入户宣传服务和详细调查”,形成了《历史建筑入户宣传活动汇总报告》。
组织“让光塔街还是光塔街”的入社区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历史建筑地图、专家讲课、社区广场讨论等多样形式提升居民和基层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