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霞
【摘要】文章探讨荀子思想中人的特殊性問题:荀子“天人之分”命题的提出,引发出对人的因素的重视;进而提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和表现,即以强调人的特殊性,揭示出人的本质所在:人相对于动物来说是“有辨”的;在人性论上,他坚持“人性趋恶”,所以要通过教化来提高人的道德人格精神;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人“有义”;荀子强调人“能群”,“群”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所在。荀子汲取了先秦各家对“人”的理论的探索成果,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对人的特殊性方面的认识,对后世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关键词】荀子;人;特殊性
一、重“人”传统自古存在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一直以来就比较重视“人”这一主体,其实这种重人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夏禹治水等,都是在肯定人的主体作用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很多问题都围绕人的问题而展开。直到孔子时代,他第一次把关于人的问题从理论角度提出来,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把人纳入到哲学的争辩体系之中;孟子主张性善论,追求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其天矣。”墨子主张“非命”、“尚力”,以此来肯定人的作用等。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很多学者对于人的问题做出了很多探索与争论,但是他们始终把人与天联系在一起,很难从“天命”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二、荀子在人的特殊性方面的见解
荀子站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立场上,批判继承孔孟等前辈的思想,并将其思想进行融通并赋予其自己的思想内涵,由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关于人的思想的认识,特别是在对人的特殊性方面的认识。
1、人的特殊性的认识起点:天人之分
自古以来,尽管大多数的人有将自然力进行神化的倾向,但是作为儒家哲学的基本问题,荀子在天人关系方面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的观点。在此,他强调社会治乱的原因与天无关,天人相分,事在人为。荀子的观点无疑将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神秘关系解绑了,将隶属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均各还其主。这种对人类主体性的肯定,无疑开启了跨时代意义的观念变革。
当然,荀子“天人之分”的命题的提出,并不是强调天人关系的决裂,而是认为,天人之间既有分别又有联系,在此强调的是不能过分夸大天的作用,而是应当尊重人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人的特殊性的表现:人和动物的区别
荀子在论证了“天人之分”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的特有品质——“有辨”、“有义”、“性恶”和“能群”——的阐述来展现人的特殊性所在,进一步肯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荀子指出,人相对于动物来说是“有辨”的,体现在“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指分别。意思是,人之所以为人,不只是因为人长了两只脚,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拥有思维与智慧,并借以分辨出亲疏、男女和上下的等级秩序,这点相对于其他动植物来说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2)荀子认为,人不仅“有辨”,而且在人性论上,他坚持“人性趋恶”论,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相反的,并且这也是荀子思想中对人进行思想教化的前提条件。正因为人性趋恶,所以要通过教化来提高人的道德人格精神。这里的性恶,讲的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的自然属性,而教化则是属于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荀子主张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3)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人“有义”,他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荀子逐级递进,强调人作为生物界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的,无论是与水火、草木还是与禽兽相比,都存在着高贵的特殊性,特别是最后以“有义”为归结点,这也体现出他对儒家学说思想的继承,即把道德观念作为人类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义”是人所特有的,是体现人和动物之间区别的特殊性所在。
(4)荀子还强调人“能群”,即“力不如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所谓“能群”,即有目的地结成社会群体。这不仅是人类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人的特殊性。荀子的这一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于人的本质方面的认识是具有相通之处的。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个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恩格斯也说过:“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显然,荀子比他们更早地认识到了人的特殊性及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而且这里的“群”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所在。
以上论述,通过荀子在人类“有辨”、“有义”和“能群”等方面的论述,不仅把人与动物彻底分离开来,最重要的是把人类置于一个动物无法企及的特殊地位,并以此表现出人的特殊性及其本质属性所在。
三、对荀子思想中人的特殊性的认识
荀子汲取了先秦各家对“人”的理论的探索成果,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对人的特殊性方面的认识,对后世学术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1、在天人关系方面,荀子在总结先秦以来各派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综合。他既把“人”从“天”、“神”等异己的力量中解放出来,也突出了人的特殊性所在,强调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等光辉的思想,不仅把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论述人的本质方面,荀子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方面来谈及对人的特殊性的理解。他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人具有“人性本恶”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认为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群体组织之中的一员,这种论述人的本质的方法使得荀子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3、在价值论方面,荀子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以此来突出人的特殊性。他认为要尊重人的正常的无知需要,强调“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口荀子在此强调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尊重,对今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