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文化碰撞的另一方——西方,虽然也在不断的吸收东方绘画艺术,甚至十分露骨。如印象派、现代派艺术,公然把中国的书法、绘画大胆的引入画面,但却很少说他们提出“东方绘画要西洋化”的口号。可见,他们在审美的心态上,更显得自信、宽松和主动。毕加索“掠夺”非洲艺术已是众所周知,对东方艺术也十分赞赏。非但没有被他人“民族化”了,反而更显现代艺术的活力和西方绘画的特色。
关键词:民族化;审美心态;反思
关于“油画民族化”的提法,在本世紀初已由刘海粟等人首先提出。民族化是一个容易触动国人感情的话题。在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有几个问题是任何研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是西化问题,另一个是民族化问题,同时还有大众化问题。人们最感兴趣的便是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强势与弱势等有关“文明冲突”的话题。
一、油画民族化——一种纯粹的形式实践
对“油画民族化”的提法,尚有斟酌之处。所谓的“油画”,大体包含两种属性,第一种是油画的民族性:a,油画的起源是欧洲而非东亚;b,油画的质材与中国绘画材料迥异。欧洲人之所以选择油彩而不是中国式的水墨,必定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油画的另一属性却是中性,它仅仅是一种绘画思想的载体和工具,本身并无太大的艺术意义,与民族性没有多大关系,它可以让全世界的人所享用。印度人、越南人都在使用油画去表现本民族的风情。再说,西方传入中国的,也不仅仅只是油画,还有水彩画、水粉画、铜版画等等。可见,“民族化”不只是某一种画种独有的问题。我们最应关注的是艺术观念上的有机融合,而不是表层意义上(材料、工具)“硬件”的加减。因此,就油画的第二种属性而言,有必要重新认识“油画民族化”的提法。
“油画民族化”是1949年以后数次讨论的一个话题。一些中国艺术家心目中始终难以离开“油画的民族化”这一定势思维,其实,早在“民族化”的提法甚嚣尘上的五、六十年代时,真正服膺这种方式画家人数也并不多,当年的艾中信、倪贻德、詹建俊等就对此更多持保留或反对的态度。而一些所谓的油画民族化的尝试无非是使用削弱光源、色彩平涂、勾线甚至皴点等中国水墨画常用的处理方法,直到现在类似的方式仍有人在探索,但成效不大,因为这种民族化已经沦为一种纯粹的形式实践。
九十年代,美术界(主要是以画家为代表)所谈论的“油画民族化”其深度比起先前来没有什么进展。这其间,又出现一种说法,即追求纯粹的油画需要“补课”,这一说也曾得到许多画家的默认。“民族化”和“补课”的提法的交替出现形成了中国油画界理论的一种思维互补。它使得人们不能将油画放在大的美术框架中考虑,而总是从民族的、材料的、权宜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就赋予了油画过重的负担,同时也始终难以跳出东、西方对立的二元框架。可以这样说,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化整合急剧变化的当今,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从一种边缘、甚至边边缘状态去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关系。这样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他者”被“看”的命运。
从纯粹的学术角度说,对“油画民族化”,不妨将其视之为一个假问题,学术界完全没有必要在此花费精力。在后现代文化弥漫的今天,艺术的形式语言的重要性已经退居次要。实际上,现在大多数所谓“民族化”实践的作品中几乎沦为某种异国情调、商品化和世俗化的代名词。
目前在国际上掌握着权力话语的还是西方的价值观,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仍然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主流艺术的交流和竞争,在竞争中保持自我。但自我并不等于“民族化”的东西,因为“民族化”的产物极易被定位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异国情调。还是那句话,你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你遭遇和经历的是中国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尽管你使用的西方的媒介甚至语言,那又何妨,因为那也改变不了你的中国视觉,就像你的中国肤色不能改变。
二、民族化与艺术个性相违背
对艺术作品反映民族精神、具有民族特色的推崇从根源上讲有着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当我们不断的对“民族精神”进行提问,其回答必然陷入神秘哲学与不可知论中。如果唐突地拿它作为创作指导,便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画成什么样子才达到了民族化?”,而实际上任何人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期待。“民族化”的口号直接与艺术创作的个性相违背,从而形成了一个难解的证论,即要达到民族化须要艺术家的创造,而民族化的口号却抑制创造力。
“油画民族化”问题早期的发展,是试图使其观念普遍化,从而形成了同一的样式,可以美名曰“万山红遍”;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美术界的体制、美术家的社会身份,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介入,使我们在民族问题上会有一个新的着眼点,那便应说是努力探索、顺其自然,因为作品最终的评价是个时间问题。艺术的发展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才能昌明繁盛。
三、关于“油画民族化”的广意性
前面提到了油画民族化中的观念问题。在这里我想换一个角度,从广义的角度谈“油画的民族化”。广义上说,所谓民族化,就是外来绘画为本民族多数人所认同和喜爱,变为自己的画种。关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说,中国油画已经基本实现了民族化。油画已成为我们民族一种表达感情的理想的载体。在当今的中国民族乐器里,有相当部分乐器是由国外传入的,如扬琴等。而今,谁又怀疑它们的中国属性呢?
综上所述,通过对“油画民族化”提法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油画民族化”提法的特定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认识到两种文化观念相互融合时,须调整好自身的文化心态。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注意自己的历史,挖掘有意义的史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更高的定位,去保证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弘扬民族审美特色。
【参考文献】
[1]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四折[J].读书,2001(03).
[2]河清.现代与后现代[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孙煜棋(1991.5—),男,满族,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4级美术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