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肢体残疾儿童社会交往的个案研究

2023-08-05 06:35杜梦瑶陈璐梁格格
国际公关 2023年12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儿童

杜梦瑶 陈璐 梁格格

摘要:残疾人群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残疾人群因身体、心理上的障碍而不具备健全人的生活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只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还不够,还需要从心理、教育、社会交往等方面提供帮助。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专业的角度,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促进肢体残疾儿童的社会康复,最大限度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增强肢体残疾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残疾家庭功能恢复,使肢体残疾儿童可以更快更好地恢复身体机能,重新融入社会。本文借用社会支持理论,阐明社会工作介入肢体残疾儿童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给予对策和建议,促进肢体残疾儿童健康成长以及残疾儿童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提升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改善残疾儿童的社会工作现状。

關键词:残疾儿童社会工作;社会交往;肢体残疾;儿童

肢体残疾儿童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他们在面对社会交往问题时,往往会面临很大的困难。[1]社会交往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对于肢体残疾儿童来说,有效的社会交往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帮助肢体残疾儿童改善社会交往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介入作为一种专业性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肢体残疾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本文将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探讨社会工作介入肢体残疾儿童社会交往问题的有效性,以期为肢体残疾儿童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一、理论支持

社会支持理论是指一种以社会支持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旨在探讨个体在面临压力和困境时如何依靠他人的支持和援助来应对。社会支持理论最初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obb和Kessler在1977年提出,后来发展为包括信息支持、情感支持、评价支持和物质支持等多种形式的支持。社会支持可以分为家庭支持和社区支持两种类型。家庭支持是指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帮助,主要包括经济、情感、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社区支持是指来自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帮助,主要包括教育、医疗、法律等方面的支持。这两种支持形式互为补充,共同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2]

二、肢残儿童社会交往问题及服务对策

(一)肢残儿童社会交往问题分析

1.日常交往的困境

处于弱势群体的肢残儿童由于自身身体上的缺陷,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得自卑、孤独、焦虑、抑郁。他们不敢主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遇到困难也不愿向他人求助。由于生理的缺陷,肢残儿童无法参与到正常的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往往给他们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导致大部分的肢残儿童在与他人交流时有不愿说话、逃避等行为。[3]

2.心理障碍问题突出

本文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就读于普通学校的肢残儿童。后天原因导致肢残的儿童在心理上的压力表现较重,会出现沮丧、不思进取、不愿与人接近等情况。有些儿童在学校学习以及社区玩耍时,会受到其他儿童的欺负。长期不良情绪的挤压,会对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3.家庭负担重

肢残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费用使原生家庭不堪重负。高昂的手术费用和术后身体康复所花费的钱财,给大部分肢残儿童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许多肢残儿童家庭因为无法负担起儿童的手术、康复费用选择放弃治疗。有的家庭因为孩子的治疗问题产生矛盾,严重的导致家庭关系破裂。在肢残儿童身体康复后,许多父母已经无心顾及儿童在学习、与同学交流方面产生的问题。

4.社会隔离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的残疾儿童都就读于特殊学校,他们没有机会跟没有残障的儿童相处,这就在残疾儿童和非残疾儿童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会隔离。就读于普通学校的肢残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他人的特殊对待,这会对肢残儿童在与他人沟通方面产生影响。大众把残疾等同于问题,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在社会大环境中很难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改变,肢残儿童缺乏社交网络,身心会感到非常孤单,这样不利于肢残儿童的成长。[4]

(二)肢残儿童的服务对策

1.增强朋辈群体支持

服务对象因生理缺陷,与同辈群体的社会互动较少。针对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的困境,社工发动辖区学生志愿者队伍,通过报名、筛选、培训等环节,筛选出适合的学生志愿者,使他们掌握与服务对象沟通的技巧,帮扶服务对象。在社工的支持引导下,通过线上视频互动与线下沟通的方式,鼓励服务对象与学生志愿者建立关系。例如,服务对象喜爱看书,社工可以为服务对象挑选励志书籍,在学生志愿者的帮助下,服务对象与学生志愿者一起做读书笔记,并进行读后感的分享。服务对象的家长也可以帮助服务对象借助智能设备与志愿者进行线上交流,增强服务对象的朋辈群体支持。

2.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在社会工作者介入之前,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因没有资源而无法进行有规律、有计划的康复。社工介入之后,为服务对象链接资源,邀请医生及护士为服务对象量身定制康复计划,并定期到服务对象家中进行复查与指导,经过康复锻炼,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恢复身体机能。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与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康复治疗医院的医护人员保持沟通,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促进其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社区是社区居民聚集与生活的地方,由于长期的生活,服务对象对社区有着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提供的资源与服务可以帮助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基本问题,同时社会工作者引入医院、志愿者家庭等资源,为服务对象的家庭提供情感支持。

3.定期上门探访,缓解情感压力

由于服务对象家庭情况特殊,在生活中缺乏情感支持,社工与儿童主任定期上门进行探访,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进行情绪疏导,使服务对象及其家庭感受到社会关爱,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巩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

4.心理援助,培养社交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心理层面对肢残儿童进行援助。通过心理疏导、解压沙盘等活动,帮助肢残儿童打开心扉,促使其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交流沟通中,要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生理综合治疗。有的肢残儿童生理有缺陷,可通过医疗抓紧治疗。[5]有的肢残儿童是心理有障碍,可通过家长、教师的耐心开导,弄清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有的胆小怕事,有的被虐待歧视,有的对任何人都怀有敌意等,都要查清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治疗。在与服务对象沟通时还要维护服务对象的自尊,消除其自卑心理。自尊和自卑是一对矛盾,共存于肢残儿童本身。因肢残儿童自身有缺陷而产生极度自卑,又因争取自身价值而极度自强。维护肢残儿童的自尊心,消除其自卑感,是为肢残儿童提供服务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个案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两位肢体残疾儿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分别为10岁的男孩小明和10岁的女孩小红。小明和小红都患有肢体残疾,他们在社交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社交焦虑、沟通障碍、自我意识和社交排斥等。

社会工作者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设计了以下社会工作介入方案:(1)个案评估:社会工作者首先对小明和小红进行个案评估,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支持、社区支持、个人特点等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其社交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2)家庭支持: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小明和小红的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支持情况,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并帮助家长学习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3)社区支持:社会工作者与小明和小红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机构进行联系,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医疗、康复、教育等支持,同时协助他们融入社区活动,参与社交和文娱活动。(4)社交技能训练:社会工作者采用社交技能训练的方法,帮助小明和小红提高社交能力。具体包括认知重建、情感管理、行为训练等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克服社交焦虑、改善沟通障碍、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与他人的交往质量。[6]

社会工作介入效果评估: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定期进行效果评估,以了解介入方案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和调整方案。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1)社交能力评估:社会工作者对小明和小红的社交能力进行评估,包括社交焦虑程度、沟通障碍程度、自我意识程度、社交排斥程度等方面的评估。(2)个案反馈: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小明和小红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社会工作介入的反馈,包括介入方案的可行性、适应性、满意度等方面的反馈,从而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对介入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3)家庭支持评估:社会工作者对小明和小红的家庭支持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的支持和关爱程度、家长对社会工作介入的态度和反馈等方面的评估。(4)社区支持评估:社会工作者对小明和小红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机构的支持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机构提供的医疗、康复、教育等支持的质量和效果,以及机构对小明和小红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等方面的评估。通过以上评估,社会工作者发现,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介入肢体残疾儿童社会交往方面的效果是显著的,小明和小红的社交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社交焦虑程度、沟通障碍程度、自我意识程度、社交排斥程度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四、发展建议

(一)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康复咨询服务

社区是肢残儿童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家庭以外各种社会资源的聚集地。应不断为肢残儿童建立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肢殘儿童出行、锻炼等基本需要。一要不断完善社区内的专业康复机构。社区不仅仅是残疾儿童生活的一个场所,更是一个需要提供专业康复的场所。在社区内聘请专家、康复人员等定期对社区的医务人员等进行培训,提供专业的康复技术,引进专业的康复人员,使残疾儿童在社区内就可以获得专业的康复服务。二要转变社区服务,发挥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作用,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政策咨询、心理疏导等相关服务,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的生活负担与压力,使得残疾儿童在社区内得到治疗。

(二)专业社会组织仍需发展

社会组织是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是发展趋势。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在肢残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社会工作人才匮乏,需要对应的支持政策促进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通过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从事社会工作专业,使得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事相关工作,发挥社会工作的积极作用。每个服务对象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才能解决个体的问题,服务中的提炼总结可以为类似服务提供借鉴的模板。

(三)建立肢残儿童家庭互助支持体系

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残疾儿童,意味着这个家庭不仅仅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面临着巨大的精神社会压力。建立肢残儿童家庭支持服务体系,可以帮助残疾儿童家长舒缓自己的精神压力,可以为家长提供有关康复知识的培训,提供有关肢残儿童康复的福利信息,为家长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家庭对于残疾儿童的照顾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因为他们最熟悉残疾儿童的生活习惯、爱好需求等。因此,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纳入肢残儿童的家庭服务中可以为残疾儿童家庭获得各种社会资源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促进肢残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学习。

(四)注重儿童心理成长

除了外力协助外,还需要借助专业行为治疗的方式来进行介入。在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链接专业的心理咨询资源,在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的基础上,帮助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通过语言沟通、情绪宣泄、沙盘游戏、放松疗法等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和治疗,走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儿童表达出内心与现实的冲突,通过正向引导使服务对象实现对自我内心的重整,从而达到心理疗愈的效果。

五、结束语

肢体残疾儿童的社会交往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体层面,还需要从系统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干预。在解决肢体残疾儿童社会交往问题时,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支持,形成一个有机的支持网络。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引起更多人对肢体残疾儿童社会交往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的包容和支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纪明.残疾人概念的文化解读[J].临沂大学学报,2016(06):

91-96.

[2] 李赟,曹武君.桂林市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27-28.

[3] 白如月.智力障碍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4] 陈明龙,张奎彪.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及其实务相关探究[J].现代交际,2019(03):66-67.

[5] 刘翰琳.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士心理康复的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1.

[6] 唐玲,顾佳.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逆力提升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04):

512-516.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星座社交App的用户需求和偏好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研究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