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新林小学 刘娜
“批注式阅读”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设置的一种阅读方法,指的是学生阅读时在文章空白处写下对文章内容的疑惑和感悟,通过旁批注解来更好地掌握书中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在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设置了一整个系统学习批注的单元,其目的是通过学习批注,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提高阅读能力。在第六单元教材中,“批注”这一名词在统编教科书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但实际上批注并不仅存于四年级教材中,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贯穿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实践中。低学段的“圈点勾画”是最基础简单的批注方法,三年级上册中通过课文题目、插图、内容等进行预测旁批等都是批注的不同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批注单元时,应立足学生学情,不能将批注教学与之前的学习割裂开来。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通过兼顾两个语文要素、融合单元人文主题的过程明确精读课教学目标,找到基于目标达成的批注式阅读单元教学路径。
新课改后,单元教学视角下的统整设计获得了新发展。在开展单元统整教学时,对教师而言,需要从单元整体入手,增强全局意识,把控好各组文章的重要信息和所存在的内在关联,并针对本组文本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确定出适合的三维教学目标。如此可促进学生在总体方面充分感知单元内容,也能够突出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保证单元统整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具备系统性。在单元整体感知中,要强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且,还能够以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经验[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学段批注阅读的新要求:批注内容从词句解码、篇章解读到文本解构皆有体现,批注思维从关注感性表征到形成理性思维层层深入。
经由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对批注的形式、位置、角度等都有过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有过一定的批注经验。因此,本单元语文要素“批注式阅读”方法的学习,其教学落点应是系统学习“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并对所学方法进行迁移运用。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提出“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这个要求的提出立足学生已有的阅读鉴赏能力,在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发现、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在单元统整教学指导下,教师应树立全局意识,在总体方面充分把控好各组文章的主要信息,以及文章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立足学生已有阅读能力,以单元整体为重要切入点,以单元语文要素“批注”为突破点,结合另一语文要素,带领学生体会本单元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多样人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统编教科书的“批注”具有层级性、发展性特点[2]。四年级上册的批注单元编排层次清楚,呈螺旋上升结构。单元中既提供了批注的角度、方法和作用等陈述性知识支架,例如《牛和鹅》的五处旁批给我们提供了批注的三种角度:有体会、有疑问、写得好。课文中的提示又构建了“直观认识批注——学习批注方法——运用批注方法”等程序性知识支架。《牛和鹅》教学生初步认识批注,了解批注的角度和位置,并简单学习批注的方法。《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在第一课的基础上重点复习和巩固了从“有疑问”的角度做批注的方法,而《陀螺》则侧重于从“有体会”的角度做批注。这样的编排顺序得当,能够帮助学生在批注阅读实践中,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习得批注方法,掌握批注阅读的技能,并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多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新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有如下要求:阅读故事,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任务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学习批注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文章、作者、编者、老师和同学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写下自己阅读文章时最简单直观的感受,即使是粗浅的甚至有些稚嫩,那也是属于学生自己的感悟。学生在与文章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直接感受,在老师的帮助下赏析优美词句、谋篇布局;在与同学的交流分享中碰撞出多角度思考交流的火花,逐渐生成审读者取向的审辨式批注,审议话题、审视观点、审查逻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概言之,教师以不同的阅读取向为基础,开展不同形式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认知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六单元开篇以冰心的一句话“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为导语,讲述了不同的成长故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深入挖掘单元内课文的人文价值后,可以发现这几篇课文对培养学生品质十分重要。
1.直面困难的挫折观
《牛和鹅》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面对挫折。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因为相信一句俗语而常常欺负牛,但是却害怕鹅。在金奎叔制服鹅后,作者变得不再怕鹅。有学生在读完文章时这样批注:“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要盲目地怕人、怕事、怕物。别人无理欺负你时要敢于制止,不要消极逃避。直面恐惧、勇往直前才是正确的做法。”字里行间尽显学生迎难而上的决心,正体现了“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
2.换位思考的道德观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面对质疑和嘲笑。学生读到男孩嘲笑作者后批注如下:“作者已经很努力地去扮演好这个角色了,不会豁虎跳就应该被别人嘲笑吗?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困难,我们面对别人的不足时要学会尊重与宽容。”显示出学生换位思考的道德观。
3.不能以貌取人的价值观
《陀螺》启发学生思考以貌取人的不合理。学生读完后会留下批注:“我的‘鸭蛋’虽然个头小,长得不伦不类,却战胜了威风凛凛的大陀螺,让嘲笑它丑陋的人无地自容。人的品质好坏不能从他的外貌看出来,以貌取人最终会和文中的大陀螺一样,尝到失败的苦果。”显示出学生拒绝以貌取人的价值观。
对于新鲜事物,儿童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我”即将要上台表演时写到:“忽然背后有人轻轻推了我一把。我知道推我的是我的老师,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呜啊呜直叫。”很多学生从“有疑问”的角度作批注时写到:主人公真可笑,他怎么知道推他的一定是他的老师呢?万一是他的同学在旁边不小心碰到他了呢?他恐怕是紧张过度以致于出现幻觉了吧!
面对这样的批注,首先,教师要关注孩童的天性,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孩童在初读文本时所作的粗浅表达,保护孩童批注的热情,就算有时学生的批注略显稚嫩,甚至有些“碎碎念”,教师也不能横加指责。其次,教师在看到这些“瑕疵”表达时也要注意从其他角度将学生引导到“正路”上来,尤其是要提供一些趣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批注范本,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要有分寸感,从而在批注的过程中获得思考的深入和审美的提升。
1.统一批注符号,模仿中学会批注
符号是学习批注最基本的内容,而规范的批注符号能使批注式阅读更加高效。统编教科书的批注单元以一整个单元的形式教学生学习批注,因此学生借助统一的批注符号能够保证教科书书面的整洁,方便自己和他人阅读,使得小组讨论更加高效,使单元批注更加系统,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常用的批注阅读符号如图1所示。
图1 常见批注符号举例
2.创作思维导图,创造个性化批注
学生熟练掌握批注符号后,教师可适当放松批注规范的要求,鼓励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阅读符号。当代小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网络符号,如笑脸、苦脸可表达开心、难过等感情。遇到这样的创新教师也应适时表达赞赏,鼓励学生创新。或运用词汇组合,绘制思维导图,提炼语篇核心要点。以《陀螺》为例,通过提取作者在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的词语,结合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将整篇文章的要点提炼出来。当学生运用个性化的符号系统构筑自己的批注世界时,这样批注式阅读就由“学得”走向了“习得”。
最有价值的批注能够引起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它指向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批注单元的三篇课文通过批注帮助学生建构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3]。这其中包含三重对话。
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话。通过观察教材可以发现,很多指示性要求内隐于实践性要求之中。例如根据《牛和鹅》课本给出的五条批注范本,结合课后题引导学生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学生很容易找出有疑问、有体会、写得好这几个角度。像这样各种类型的知识零零散散分布于各种实践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发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指出其背后的知识点,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批注技能。
其次是生生互动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具有随意性,教材两篇课文的课后题中都有学生交流的要求,而且都是围绕批注进行的。学生在思维交流的碰撞中渐渐聚焦主要问题,形成关于批注的基础知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最后是学生与文本的自主对话。这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关键的一步。在教师引导和学生交流的辅助下,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例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第三题中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学生一般不会觉得窝囊,因为很多学生在第二题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批注和交流时看出,这样的表演虽然使作者尴尬,可是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对这种尴尬的瞬间充满宽容和谅解。就这样学生通过批注最终实现了对文本的自主理解,实现了单元学程建构的最后一环。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单元统整视角下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正确的批注习惯,最终不但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