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春期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必然需要合适的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发展,当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已经有了一些改变,出现了独有的特征。作为教育者,应该厘清其中的关系,从当代初中生的青春期特征出发,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可,关注现实生活,学会换位思考,促使初中生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 初中教育;青春期;教育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许多改变。而学校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学习课业的压力,都会导致初中生情绪起伏,甚至失控。正确疏导此阶段学生的负面情绪,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承担的责任。笔者以自身的经历和实践为例,从青春期的几个特征入手,总结了一套针对青春期初中生的教育策略。
一、當代初中生青春期的基本特征
初中生的一些基本特征在研究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自我中心加强这两个方面。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代初中生的青春期存在一些特有的时代性,我总结为以下四点:
第一,当代初中生更加早熟,对于外界更加敏感。当前初中生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能力增强,对于很多事物提早拥有了初步的认知和理解。一方面,他们对于人际关系更加从容;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因为种种原因,从而陷入某种情绪怪圈。
第二,当代初中生,眼界更加开阔,个性更加凸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初中生更早地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这也给初中生的社会化赋予了新的内涵。初中生的着眼点更高,能从社会领域各个维度进行思考,也在这种思考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这种个性,并非对一切外在力量的排斥或者拒绝,而是更加冷静和顺应。
第三,当代初中生,更加依赖网络虚拟世界,不愿意关注现实世界。计算机和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产物,而这也让学生提前接触了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并且沉溺其中。大多学生在家除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娱乐时间几乎都是在电子产品中度过的。虚拟世界让学生更加不愿意关注和参与现实世界的活动。
第四,当代初中生,精神上趋向独立自主,但物质上依然依赖父母。所谓精神独立自主,是指学生更加追求时尚、新奇,并且把这作为自己独立的象征,他们认为穿得和同学不一样,想法和父母不一样,学习内容和课堂内容不一样,就是自主。但是,这正是典型的青春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深度表现。过多的物质需求,导致他们在物质上更加依赖父母,从而形成了一种家长的物质支持导致学生精神“独立自主”加深的现象。
二、初中生青春期教育的难点
(一)情绪敏感带来的自我否定
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在经历从未成年到成人的转变,情绪不稳定是常态,由此带来的易怒、悲伤、沮丧的负面情绪问题不断。而究其根本,这些情绪的产生实际上都出于“自我否定”的认知,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理性,使学生用更加感性的方式去处理问题。面对这种“自我否定”所带来的情绪问题,班主任存在感知和引导上的双重困难。一方面,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较多,而且班主任不是随时随地伴随着学生,因而,发现这种情绪问题往往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情绪的引导是一个过程,并且需要学生产生应对经验,这就需要多次介入。因而,教师时间的付出和长期策略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二)网络管制构建的现实矛盾
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现代初中生更加依赖网络虚拟世界,从而对现实世界较为漠然。在我的工作经验中,学生沉迷虚拟世界的案例比比皆是。虽然目前学校有一套关于学生电子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但是,学习之外的时间,俨然已经成为学生在网络世界游戏、社交、发泄情绪的主要时段。我认为,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管制与学生对其的渴望会形成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初中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加剧了学生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对立。一旦对立出现,教师的工作开展难度也就进一步加大。
(三)环境变化引发的社会角色转换失灵
初中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场所。在家庭中,学生扮演子女角色,父母做决策,子女提意见,而如果父母比较宠爱子女,就会适当顺从子女的意见。而进入初中校园后,学生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不仅扮演学生的角色,还扮演着其他学生的同学角色。而这个时候,教师的决策、同学的决策往往有标准程序,自身的意见不被采纳时,就会产生挫败感。这也就是个体因为环境的不同,产生无法理解当下环境决策的社会角色转换失灵的现象。对于当代初中生而言,这种社会角色转换的失灵是更为显著的,因为很多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祖父母两代人的“掌上明珠”,在学校环境中,自己无法得到优待,自然会产生落差感。而对于教师而言,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决策,保证班级管理的高效和民主,是需要设计和思考的。
三、初中生青春期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我认可
一个人的自信首先是源于自我的认可,而后才是他人的认可。但是,在学生的成长阶段,这个顺序正好相反,学生一开始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后再进行自我的肯定。埃里克森认为,处于青春期(13—19岁)的人,自我认同和角色混淆,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从而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确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概念,那么在其成年后本应达到成熟的亲密性也将无法正常形成。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环境变化所带来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他们对于他人的评价更加敏感。但是,究其原因,教师应该做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从而学会自我认可。
比如,笔者曾有一个学生,因为是男生而且个子矮小,经常因为别人的评论感到自卑。有一次他在被男生奚落之后,与他们发生了肢体冲突。我了解到前因后果之后,就引导他“自我认可”。我先让他写出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他写了画画、羽毛球。然后,我就请他思考一个问题:个子高一定对这些兴趣爱好有用吗?他告诉我:“好像没什么用。”我又问他:“既然身高用处不大,那么为什么别人一说,你就生气呢?”他说:“我不喜欢别人说我。”我又继续追问:“你有那么多特长,画画又那么优秀,别人说了你,你难道就不优秀了吗?”他也陷入了沉思中。但是,引导并非一次谈话、一个活动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随后还进行了多次引导,让他产生自己在其他方面很好的“自我认可”。该同学最终也不再受到身高的困扰。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互联网的虚拟世界,让学生们流连忘返,容易把短视频的生活当成自己向往的生活,将网络达人的世界观当成自己的世界观,这对于三观正在形成的青春期学生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虚拟世界几乎可以满足人的所有幻想,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产生心理撕裂感。另一方面,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所输出的观点,往往是个人价值观的输出,而这些价值观往往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商业性,从而扭曲事实,这是学生所不易察觉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和关注现实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的获得需要靠个体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我倡导家长和学生在家多沟通,多交流。因此,我准备了一些作文题目,需要家长配合发表意见或参与;我极力促进学生们在课余生活中也能结成兴趣爱好小组,一起进行某些兴趣活动。比如,我鼓励我们班级的学生组建篮球队,与其他班级的学生每周进行一场比赛。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喜爱运动项目,也能够让学生在篮球队的运营和管理中,提升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感悟,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现实生活经验。
(三)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青春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强大,是因为他们缺乏对于其他人的同理心,缺乏对亲友的感恩之情。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与地位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很难将它们分开,地位是各种权利与义务的结合,角色则是地位的动力。因此,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父母、老师等社会角色的辛苦,让他们产生对于其他社会角色的共情。
笔者班上有一个女学生,家庭条件优渥,父母溺爱,因此初到学校时,该名学生对每个人都是颐气指使的态度,这导致她和很多女生之间出现了矛盾。某次因为该同学上自习课说话被学习委员警告,她们发生了激烈的口角。我了解之后,一方面帮助该同学融入集体,另一方面,帮助该同学学会换位思考。我倾听了该同学对于学习委员的不满,于是,我让她协助学习委员承担一部分学习委员的责任,在课堂上维持秩序,下课收发作业,为老师传达学习内容,等等。过了一周后,我再询问她感受时,她虽然表面上说自己干得比学习委员好,但还是抱怨老师给的任务太多,花了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很多人自习说话自己管不过来。经过这一事件,该同学和学习委员的关系不仅在合作中变得融洽,而且她也明确了班委的角色,权利和义务是对应的,也更加理解班委维护班级秩序的行为和心理。
四、结语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不同时代也会造就不同的学生。目前初中生几乎都是2005年以后出生的,他们普遍家庭美满,生活富足,长期处于父母的宠溺之中,难免不愿意接受成长的挫折和磨难。作为班主任,要管理好青春期的学生,除了必要的施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明确问题的来源和学生的诉求,从而寻找出解决学生烦恼的方法,与时俱进,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如此才能让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淑琴.试论初中阶段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切入点[J].新课程,2020(36).
[2]金霞君.青春期,我们不怕叛逆[J].中小学班主任,2021(S1).
[3]段丽丽,孙杉.自我奖赏[J].父母必讀,2022(07).
张青青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