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飞?吴利敏
[摘要] 高三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主要是知识梳理和思维模型建构。以“卤代烃”为例,通过采用翻转课堂提高认知模型建构,融合信息化教学整合复习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而不枯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卤代烃;翻转课堂;认知模型;思维导图
新课标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列为化学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的本质与规律”。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目的在于形成知识网络,尤其是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内容繁多,性质多样,不同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很难达到复习目的。以有机化合物的复习为例,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基础知识与实验视频放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进行深度学习,构建认知模型,把握有机化合物性质的规律,并用已建立的模型对陌生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进行预测。
一、翻转课堂,优化认知模型的建构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教育特点与优势。它将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深度融合,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良好的作用。实践证明,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能有效增强有机化合物认知模型建构的效果。因此,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认知模型的建构,为有机化学的复习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法。具体来说,它将基础知识的复习前置到课前,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建构有机化合物认知模型,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建构有机物认知模型,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1.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的特点是将部分知识前置,针对高三复习课,将每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用途等录制成微课,课前通过平板电脑发布给学生。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掌握该有机物的基础知识,为课堂深度学习、建构认知模型打好基础。
2.课前检测的设计。依据微课内容设计相关问题,旨在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测试成绩,找到学生的易混点、疑惑点,为课堂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3.认知模型的设计。认知模型的建构分为四部分:官能团的典型性质、官能团的定性与定量检验、官能团之间的转化、每种有机物系统知识思维导图的绘制。其中,前三项模型的建构均采用框图的形式,清晰明了,直截了当。思维导图的设计:对每种有机物绘制一个思维导图,画出思维导图框架,以便在课堂上发布给学生,要求他们依据思维导图框架完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的内容包括该有机物的通式、官能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及用途等,是对该有机物的系统认识。
4.相关高考题的精选与认知模型的应用。针对所要复习的有机化合物,如“醇”的复习,在完成认知模型建构后,将近三年涉及的高考题选出来发布给学生,当堂完成。这样做旨在让学生体验“醇”在高考题中的考查方式及性质体现,从而对已建立的认知模型进行应用和再完善。
在认知模型建构的过程中,采用小组互助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增强了学习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卤代烃认知模型的建构
1.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自主学习的形式为微课学习,将卤代烃的基本知识录制成微课,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并做好笔记。学完微课后,完成课前检测,根据完成的情况,教师进行二次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
(1)微课《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如下表所示。
1.卤代烃的用途 麻醉剂:氯仿;冷冻剂:氟利昂;化工原料等
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熔沸点比同碳数的烃高;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除一氟、一氯代烴比水小外,其余比水大
3.卤代烃的结构 展示球棍模型、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含有官能团-X(X=F、Cl、Br、I)
4.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卤代烃的水解(取代)反应: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反应方程式书写;卤苯与一般卤代烃水解条件对比
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反应方程式书写;消去反应规律;消去反应的应用
5.卤代烃的制备 烷烃的取代;苯及其同系物的取代;醇的取代;烯烃、炔烃的加成
通过微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对卤代烃的整体认识,为课中深度学习、建构认知模型打下基础。
(2)完成课前检测。
课前检测
一、以下物质中,按要求填空:
1.上述物质中既能发生水解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2.物质④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为(),产物有()。
3.由物质②制取1,2丙二醇经历的反应类型有()。
4.检验物质③中含有溴元素的试剂有()。
二、判断题(答案在线上传)
1.CH3CH2Cl的沸点比CH3CH3的沸点高()
2.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
3.在溴乙烷中加入AgNO3溶液,立即产生淡黄色沉淀()
4.取溴乙烷的水解液,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可观察到淡黄色沉淀()
5.所有卤代烃都能够发生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
课前检测主要考查微课内容,同时也适当考查微课外的内容。比如,卤素原子的检验,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卤代烃相关考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前检测,了解学生对卤代烃性质的掌握情况,为教师的二次备课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课中认知模型建构提供重要的参考。
2.课中建构认知模型
环节一:卤代烃的两种重要反应规律认知模型
活动1:根据课前微课的学习,完成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消去反应思维导图。
通过卤代烃水解反应、消去反应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完善,加深对两类反应的深入理解,形成对卤代烃化学性质的深刻认识。这两类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两类反应的认知模型,有利于学生把握卤代烃的核心化学性质,这是复习卤代烃的关键所在。深入掌握卤代烃的两类反应,可促进学生迁移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有机合成中,能够实现对含有卤素原子的陌生有机物化学性质作出准确的预测。
环节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认知模型
活动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卤代烃中卤素原子的检验方案。
问题设计:(1)已知卤代烃为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卤素原子,因此在检验之前必须把卤素原子转化为卤素离子。依据所学知识,有哪些方法能够把卤素原子转化为离子?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2)卤素原子转化为离子后,如何检验?关键操作是什么?(3)小组合作,设计出最优方案,把讨论成果拍照发到讨论区,其他同学进行留言点评。
经过讨论交流,评选出最优实验方案,经优化后如下图所示:
通过卤代烃中卤素原子检验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检验的一般步骤:分析实验原理、选择试剂、注意实验关键环节。在分析实验原理时,要让学生明确一点:所有的卤代烃均能发生水解反应,但有些卤代烃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例如,CH3Br,此时只能利用水解反应把CH3Br的溴原子转化为Br —,因而设计实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案。在加入检验试剂时先加入硝酸酸化,让学生明白如何避免其他试剂的干扰,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环节三:卤代烃与其他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认知模型
活动3:完成有机物之间转化的关系图,以溴乙烷为例,写出(1)-(13)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有机物之间转化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对有机物的转化有系统的认识。作为高三复习课,有必要对前后知识进行梳理,不但能起到鞏固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有机物转化的整体认识,进一步明确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地位。
环节四: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
活动4:将卤代烃的思维导图画到笔记本上,并补充完整(图略)。
通过卤代烃思维导图的绘制,将前三个环节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对卤代烃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环节五:有关卤代烃的常考信息认知模型
活动5:分组合作,对以下三种常见信息的反应原理进行讨论,明确官能团之间转化的反应类型及断键、成键的位置。
(1)由卤代烃到羧酸的反应。如:
(2)格林试剂延长碳链。卤代烃与金属镁在无水乙醚中反应,可得格林试剂R-MgX,它可与醛、酮等羰基化合物加成:
(3)二卤代烃水解生成醛或酮。分子中一个碳原子上同时连有两个羟基时是很不稳定的,易转变为羰基,生成醛或酮。如:
通过对常见信息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信息的快速理解能力,有助于养成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迁移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环节六:认知模型的应用
活动6:完成2020全国I卷中的有机合成题,随机提问5名同学,要求将自己的答案拍照上传到讨论区,其他同学进行点评(题略)。
本题涉及的卤代烃的考点有消去反应(氯原子的消去)、取代反应(结合信息:卤素原子与氨基的反应)。通过高考真题的演练反拨教学,让学生明确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地位,体验在真实情境中如何利用认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为课中认知模型建构打下基础。课中分别对卤代烃的两类反应、卤素原子的检验、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新信息的理解进行认知模型建构,加深对模块知识的理解;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形成对卤代烃知识网络的系统认识。最后对认知模型进行应用,分析研究高考真题,明确在真实情境中如何运用已建构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