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云
【摘 要】新时代下,“双减”政策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指明了新的方向。教师要加强对“双减”政策的解读,了解政策内容,立足“双减”政策,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本文就“双减”背景下山区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双减”政策 山区小学 语文教师 专业化成长
“双减”政策的核心除了减负以外,还有提质增效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后作业设计,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特别是山区教师,在受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树立精细化备课理念,明确备课备什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双减”背景下,山区教师要树立精细化备课的理念,并明确“备课备什么”,不断提高备课的质量,为后续的高效教学做好准备,以此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第一,教师要做到充分“备教材”。所谓备教材就是要解读好新课标,把握教学整体方向,了解教材编排意图,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着眼于提高山区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解读教材文本,抓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一定的剪裁、组合、改造来确定完善教学目标,构建课堂框架,再创新性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向其他学科、向生活拓展延伸,使之更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第二,教师要做到充分“备学情”。教师要了解学生,确定教学起点和策略。只有基于学情设定教学方案,才能有效达成目标。教师要了解山区班级学生认知水平、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语文学习现状,如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预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内容,有多少人了解、分别达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再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教学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这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三,教师要做到充分“备环境”。课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在备课时思考如何创设合适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促进自身的教学专业化发展。
例如,《观潮》这一选文的单元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阅读训练要求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潮之景观,是作者赵宗成、朱明元亲眼所见,“观”之发现、“观”之感触,行文字里行间都是钱塘江潮之壮美。教师要从整体入手,重点品读文章,落实阅读训练要素:从学生阅读初体验入手,梳理文本的结构思路,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大潮“天下奇观”的画面;再围绕“天下奇观”,通过品味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及反复诵读、想象,来落实“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达到课文后面第一题的目标要求。立足文本,可以让学生的多维度学习活动有联系、有主线,而思考题和资料袋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如:大潮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观潮日是农历八月十八日?学生自然就会拓展有关古诗文的学习,这样对大潮的认识,还有对语言的积累和对比都有一定的价值。另外,山区学生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受到山区环境的限制,可能难以对大潮的美景感同身受,难以想象扑面而来的“两丈多高的水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难以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的场面是怎样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采用可视化的图片,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感受;采用视频,让钱塘江大潮的画面与对应的课文内容建立联系,再让学生尝试练习视频朗诵,印证想象、丰富想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采取分层化教学策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对课堂问题进行层次化设置,以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根据问题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激发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形成竞争意识。总之,教师要将精细化备课落实到课堂的每个环节、每个学生,让课堂教学严密高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致力于构建高效课堂,思考高效课堂怎么实现
“双减”的同时,要提质增效。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并从课堂教学入手,将研究精力放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深入思考高效课堂要怎么实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趣味化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小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存在明显的特点,即对自己喜欢的、觉得有趣的东西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山区小学生,大部分处于“放养”状态,生活空间相对广阔,而且家长在对其行为举止的教育与约束上也相对宽松。在课堂上,他们通常比城市地区的学生更加好动,教师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这些特点,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为此,教师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趣味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上,体验快乐学习。这不仅能够节省教师维持课堂纪律的精力和时间,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成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悦学习的目标。
例如,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创设表演情境。课文本身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也为教师创设表演情境奠定了基础。为此,教师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故事,并利用背景音乐等创设氛围。之后,教师抓住机会创设表演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扮演课文中的五粒豆以及小女孩,完成表演。
在音乐氛围支撑下,各个小组参与表演活动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创编剧本,将课文中的五粒豆的对话和经历都编进了剧本中,丰富了剧本内容。在课堂最后,教师专门留出了20分钟的时间,鼓励各个小组积极上台表演。小学生非常喜欢表现自己,自然对表演形式的课堂活动非常喜爱。因此,在表演活动中,他们惟妙惟肖地模仿了豆子。有的小组甚至还抢时间制作了豆子的面具,让表演更加生动。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体会,而且还拓展了自己的想象空间,自主意识得以充分体现,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最后,课堂教学也在学生的积极表演中圆满结束。学生不仅在课堂中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快乐。
(二)实现问题引领,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致力于实现问题引领,以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完善学习思路,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教学《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一课时,教师就考虑了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问题:(1)课文中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人物,其中核心人物是谁?(2)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什么?(3)详细分析作者的经历,你对作者的经历会产生共鸣吗?你认为作者表演的大老虎真的窝囊吗?
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都紧密贴合了课文内容,成功指引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了文章的核心人物是“我”,文本主要内容是“我”扮演了一只大老虎,结果演砸了,让人们觉得这只老虎很窝囊,“我”对此表现得非常自责和愧疚。但这样的事情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发生,是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人有时候会遇到不擅长的事情,会表现出不自信,但我们不需要为此自责,我们经历的所有事情,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我们人生的美好回忆,我们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在课堂最后,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还提出了创新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扮演老虎的同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如何开导他?将课堂教学内容引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思想内涵。在此问题引领下,学生讨论的热情也较高。有的学生说:“别自责了,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努力了就好。”有的学生则说:“我觉得你演的大老虎一点也不窝囊,说明你的表演还是很成功的。”……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善意,将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
三、完善作业设计,赋予作业更多的价值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完善作业设计,设法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为此,教师要树立全新的作业设计理念,赋予作业更多的价值,摒弃传统枯燥的、重复的作业设计模式,在缓解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增加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并注重作业验收,及时点评,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提升写作业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就设计了多样化的作业。这一课属于革命教育的范畴。于是,教师设计了“搜集革命故事,感受革命历史”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采访自己的父辈,或者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更多的革命故事,并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述。另外,这一课展示了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对学生很有启发。为此,教师布置了写读后感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字数控制在300左右。最后,教师还设计了趣味性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关于周恩来的资料,为周恩来制作一张手抄报。
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三项作业,学生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即可,这改变了以往的作业设计模式,使学生的课后作业有选择性。喜欢阅读和讲述历史故事的学生选择了第一项作业,并在大家面前展示了自己;喜欢读写类作业的学生则选择了第二项,自己动笔写出了对课文的感悟;喜欢趣味性作业,且有书法或者绘画等特长的学生则选择了第三项设计手抄报的作业。最终,所有学生都顺利完成了作业,教师也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里点评了学生的作业,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学生较高的学习热情。
在“双减”背景下,山区语文教师要注重课堂准备,思考备课备什么,实现精细化备课。教师还要从构建高效课堂入手,灵活利用情境创设、问题引领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同时,教师要分析、读懂“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全面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注: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双减背景下山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研究”(項目编号:BQW2021JXW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