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雷锋精神”跨学科实践课程建设策略探究

2023-07-30 14:09付兴民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雷锋精神立德树人

付兴民

【摘 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罗湖小学结合校情、学情,着力将“雷锋精神”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努力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通过跨学科的“雷锋课程”,五育并举,全面推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立德树人 “雷锋精神” 跨学科实践课程

一、课程背景

罗湖小学作为一所办学八十余年的老校,拥有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传承着坚韧绵长的力量。在学习雷锋的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习雷锋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中,使“雷锋精神”成为涵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由此,学校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指导思想,以“雷锋精神”与美德为引领,以目前学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实践依据,深入推进“雷锋精神”主题教育跨学科课程建设,增强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创新型跨学科课程实践。

二、课程性质与特点

“雷锋精神”跨学科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主要任务,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它的设置顺应了新时期课程改革趋势。同时,它也体现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特色,是学校在探索学科融合、跨学科实践、德育创新等方面的新突破。它将“雷锋精神”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同时让学生体验“雷锋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五向”课程哲学及结构

新课标明确了小学阶段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目标,需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在课程实施中采用综合化的学习方式。因此,学校通过提炼学雷锋特色,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推进“雷锋精神”课程化,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实践创新。学校结合雷锋日记及学生生活实际,构建了向党、向上、向阳、向美和向行的“五向”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

1.向党课程。“向党”寓指童心向党,源自雷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精神。“向党”指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爱校爱集体。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课程进行延伸,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责任担当精神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

2.向上课程。“向上”寓指进取向上,源自雷锋的钉子精神。雷锋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这就是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

3.向阳课程。“向阳”寓指阳光健康,源自雷锋的参军经历。雷锋到了入伍年龄,和其他人一样渴望参军,可是他的身体条件不符合征兵标准,但雷锋并没有泄气,最终凭借着自己纯熟的技术经验以及较高的政治素质通过了考核,成为一名军人。入伍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多次受到表彰。所以,学校把培养身心健康、积极阳光、自信快乐、具有强健体魄的学生作为向阳课程的重要目标。

4.向美课程。“向美”寓指审美情趣,源自雷锋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包容的美德。“向美”主张亲善有礼、艺术审美、创意表达、人格完美。向美课程指向学校美育,最大限度地去整合美术、舞蹈、声乐、器乐、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

5.向行课程。“向行”寓指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勤俭节约,源自雷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主人翁精神。“向行”课程指向劳育,代表热情待人、热心公益、热爱劳动、安全互助、身体力行。

四、“五向”课程内容

罗湖小学“雷锋精神”跨学科实践“五向”课程按照命题、主题、话题、课题、问题、辩题六个维度进行建构。“五向”是从“雷锋精神”提炼而来,分别指向“五育”目标:“向党”指向德育、“向上”指向智育、“向阳”指向体育、“向美”指向美育、“向行”指向劳育。(见图1)课程开发按照三层联动的原则:学校主导命题、主题和话题,学科组主导课题,问题落实到教师个人。话题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设置。

五、课程评价

跨学科学习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雷锋精神”跨学科实践课程,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式的评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以表现性评价方式为主。表现性评价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真实情境中开发思维和发展能力,运用评分规则以判断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施表现性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

六、跨学科设计指导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着力对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优化:一是設计新的课程内容,“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二是调整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基于“雷锋精神”跨学科实践课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将提炼出的“雷锋精神”和“五育”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在跨学科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学校在进行跨学科设计时,可以围绕主题、目标、表现性任务、活动设计四个要素,探索跨学科学习设计的组织策略:

一是选择一个主题。从各学科课标中选择主题、从教材中选择主题、从身边的资源中选择主题、从学生需求中选择主题。对照课标,寻找各学科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下面是以语文、体育、道德与法治三学科的共同目标进行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整合的课例表示例。(见表1)

二是确定双线目标。“双线目标”是指素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跨学科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区别在于跨学科学习强调某一学科的主导地位。

三是创设三维表现。三维表现是指身(生活实践)、脑(学科认知)、心(情感体验)的一致性。例如,基于“向阳”和健康生活,可以进行项目式专题设计。

四是规划四大活动。四大活动是指学习任务群、评价活动、成果展示、反思总结。

总之,跨学科主题学习虽然未必能够做到像项目式学习那样,以大情境、大任务、大成果一以贯之,但也绝不是在同一主题下不同学科相关活动的简单罗列。不同学科的学习活动既要形成跨学科知识图谱,又要指向共同的素养目标。围绕素养目标,通过生活实践、学科认知、个人情感三位一体的表现性任务(或任务群),分解活动流程、配套评价标准、组织成果展示、落实反思总结,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指向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雷锋精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谈雷锋精神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高职院校如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发扬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精神做好雷锋精神的研究与弘扬工作
用雷锋精神加强党员干部“四种”精神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