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长视角下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案例研究

2023-07-30 21:45:58王跞赵曙霞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

王跞 赵曙霞

【摘 要】幼小衔接是孩子一生中重要的成长节点,能否自然顺利地度过此阶段,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极大。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任务,也是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许多孩子在刚踏进小学时,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学习进度跟不上等身心不适应的问题。因此,小学应从科学的角度帮助幼儿园的孩子做好入学的准备,搭建幼小衔接的桥梁,让孩子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收获不同的风景。

【关键词】幼小衔接 小学新生 适应性案例

一、新生入学适应性调查

入学适应性是指一年级新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入学准备、是否能适应新的小学生活、是否具备适应小学环境的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为了较为客观地了解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的现状,笔者对厦门市滨东小学263名新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环境适应性、生活行为习惯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这三个方面展开。相关数据统计如下:

从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在面临新环境时,新生都会碰到许多问题,甚至有部分学生因环境的改变还引发了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可见,小学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现状的确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表2中的数据可知,大部分新生在物品管理方面的能力比较弱且没有学会做眼保健操;大部分新生没有安全意识,不懂得保护自己;还有部分新生不会自己收拾书包,没有有序排队放学的意识。可见,小学新生在生活习惯方面的适应现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表3中的数据得知:大部分小学新生面临的最大的学习问题是没有养成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一部分新生还没有养成上课时要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发言时要先举手的好习惯;少部分新生上课随意走动,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可见,小学新生在学习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陌生环境造成新生心理焦虑

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影响不容小觑,熟悉和舒适的外部环境能让孩子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在上幼儿园时,孩子可以玩滑滑梯、秋千、攀登架等运动器械;可以在绿地上自由地奔跑;可以在教师精心布置的童话般的教室里做游戏。而上了小学后,幼儿园里的运动器械被小学里的乒乓球桌、篮球架等取代,学校里的绿地也变成了宽敞的田径场和足球场,幼儿园教室里摆放的玩具变成了小学里的书本和学习用品。陌生的小学环境给小学新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让他们失去了安全感,从而对学校产生了一种焦虑情绪。

(二)规则意识缺失引发行为偏差

在幼儿园时期,孩子的行为是比较自由的,但进入小学后言行举止一切都有规则来约束。一部分新生在违反规则后竟不知自己到底错在何处,归根结底是因为新生还沉浸在缺乏规则意识的幼儿生活里,规则意识的缺失导致他们不知不觉地就触犯了规则。

(三)独立学习的意识难以跟进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巨大的,从以游戏学习为主到以传统课堂学习为主,从以综合学习为主到以分科课程学习为主,从以小组学习为主到以大班授课为主,这就对新生的独立学习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还没有“断奶”,独立学习的意识并没有随着学段的上升而得到跟进。

三、基于生命成长,夯实幼小衔接

(一)营造熟悉环境,呵护生命成长

环境的改变给一年级新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作为教师应如何带领他们熟悉新环境,保护他们在过渡期的心灵成长呢?

1.了解新学校

教师在开学第一课时可以播放一些介绍学校的视频或者图片,并进行讲解,让新生了解即将进入的新学校,从而减轻陌生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2.建设班级文化

在开学初,教师可以让新生制作自己的姓名牌,让教师和同学快速相互认识。还可以带领学生创建班级文化墙,让学生参与班级班训、班规的制订,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班级的小主人,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归属感,消除在陌生环境里产生的孤单、害怕的情绪。

(二)建立日常规矩,滋养生命成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日常规矩深入新生的心灵深处呢?

1.榜样先行,力做师表

耳濡目染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在校与班主任老师的接触次数是最多的,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学生模仿的范本。因此,班主任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坚定维护自己给学生设立的规矩,让学生在规矩养成之路上有一个正确的引路人。

2.同伴教育,以強化弱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一年级新生在日常规矩的接受度和养成度方面各不相同,有些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强,很快就能跟上教师的步伐,有些学生则比较慢。班主任老师可以尝试开展日常规矩养成的结对子活动,让先行的学生带动慢一点的学生。

【案例一】

一年级新生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在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老师发现妹妹在给水壶装水的时候把水全都洒了出来,老师走上前教育道:“小朋友,下次接水的时候不要装太满。”妹妹听了老师的批评,顿时情绪失控,把自己的水壶直接扔到地板上,还高声叫喊:“我让你批评我!”听到吵闹声的姐姐跑了过来,紧张地看着老师。老师从这个细节中发现姐姐意识到妹妹的错误了,既然妹妹情绪失控,就尝试让姐姐来做个小老师吧。老师随后把她们叫到了办公室,让姐姐先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姐姐严厉地对妹妹说:“哎,洒水就是不对,你扔水壶就更不对了,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快给老师道歉吧!”听了姐姐的教育,妹妹羞愧地低下了头,说了声:“老师,对不起。”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规矩的教育中,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这时教师可以转变思路,抓住同伴之间以强化弱的契机,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这个转折点中绽放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三)转变教学模式,促生命成长

知识的习得是一年级新生最主要的任务,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幼升小的学习不适期,促进学生在学业道路上勇敢前行呢?

1.重视学习习惯培养

首先,教师需要巧妙地获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和教师双管齐下,引导学生养成按时、按量、高质、独立完成作业,并能自主检查订正的习惯。其次,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课堂的规则,养成发言时举手,发言时声音要洪亮,不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的习惯。最后,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细小的进步,让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期待。笔者曾经了解过这样一个案例,在此和大家分享:

【案例二】

开学两个月后,其他学生都适应了学校的课堂规则。但是小鹏却完全无视课堂纪律,上课随意走动,甚至还会跑到其他同学桌旁抢文具用品,渐渐地小鹏在班级里引起了公愤,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亲近,他的行为也越加放肆。直到有一天,语文老师在订正作业时,他拿着自己的语文作业插队并大声吼道:“老师,我也要订正作业!”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望向全班同学说:“哇,老师发现今天小鹏表现很好,值得表扬,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有学生说:“是他今天主动找老师订正作业了!”老师回答道:“确实是,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吧!”在老师的带动下,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老师接着说:“如果下次订正作业的时候能有序排队,那就更棒了!”听完老師的话,小鹏安静地按秩序排队。之后,小鹏上课时不再到处乱跑,而是安静地坐在自己座位上听课。

后来老师问小鹏为什么会改变这样大,小鹏说,因为他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看来,家校合作、赏识教育确实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关注认知发展水平

面对幼升小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认知上的前后衔接点,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不能随意拔高学习难度,要考虑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案例三】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授三拼音节,班上多数学生都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拼读,因此老师在教授时节奏很快。下课后,评课老师随机点了一个女生,让她单独拼读一次,她吞吞吐吐,一直没办法正确拼读。随后,评课老师再挑了一个两拼音节,她还是不会拼读。评课老师询问女生:“你现在能拼读哪些拼音啊?”女生神情紧张地从嘴里挤出一句话:“我都不怎么会……”后来,通过调查得知,这个女生是班上的学困生,就连最基本的对话都比较困难。之后,老师在上课时重点关注这个女生的拼读情况,给了她很多的锻炼机会,课后也会督促她多练习拼读。一个学期过后,女生从不大会说话变得能主动参加演讲比赛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学时,教师要因材施教,带领一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获得“大丰收”。

幼小衔接是义务教育的起点,这个起点的顺利过渡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其他节点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和认知层面出发,站在生命成长的高度,为学生搭建生命成长之桥。

【参考文献】

[1]赵文婷.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基于滁州市三所小学的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2]陆洁.基于断层理论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5).

[3]缐筱琳.一年级新生学习适应性有效干预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3).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关注“幼小衔接”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 18:27:59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4:20:25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56:34
初谈幼小衔接之家园配合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10:08:40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0:56
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 13:18:37
数学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