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新问题” 建构“新课堂”

2023-07-30 11:48章晶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形式化新问题

[摘  要] 文章从当前小学数学存在的形式化等“新问题”出发,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应从学生具体实际出发,以发展学生为目标,打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 新问题;形式化;发展学生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是小学数学课堂在获得新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新误区。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与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情境教学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数学课堂似乎有“无情境不教学”的感觉。那么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比如,在教学“认识乘法”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教师在新知引入时用动画“动物园一角”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创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从“1个1个地数”到“2个2个地数”,再到“3个3个地数”,通过“数”的方法初步认识乘法,然而教学过程并没有按照预定计划进行。

教学片段:

师:观看动画片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给出后,学生都踊跃回答)

生1:我发现这个动物园热闹又好玩,这里不仅有许多小动物,还有小河、小桥、房子。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小河里有许多小鱼,还有鹅卵石。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

生3:我发现小鸡在草丛里吃虫子。

生4:我发现有两只小兔子在桥上跳来跳去。

生5:我发现小鸡的房子比小兔子的房子更漂亮。

……

数学课似乎变成了动画欣赏课,教师不断地通过提问“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观察,这样的教学情境和这样的提问有什么意义?教师设计这个情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通过动画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教学情境的问题设计没有指向性,使得数学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情境给出后,教师在问题的创设上应具有针对性。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动画中一共有几种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如果2个2个地数你会数吗?通过有针对性问题的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数量关系上,从而实现通过动画让学生“认识乘法”的目的。

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服务,当学生的认知与情境创设的初衷相悖时,教师要及时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从而让教学情境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误区与对策

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给学生的感受是抽象的、枯燥的、单调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不高。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采用了很多办法,但收获甚微。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有些学生整节课都能保持非常亢奋的状态,不仅积极地回答问题,而且还会问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其实,之所以课堂如此热闹,这与教师的评价息息相关。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过度追求激励评价的作用,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无论“对”与“错”,教师都会给予积极的表扬,以此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生的自尊心。但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用“你真棒”“真聪明”这些“廉价”的评价,并没有指出学生对与错的地方,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勿搞“一刀切”式的廉价激励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给予科学的评价,既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又要发现学生的不足,通过及时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查缺补漏。

其次,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或错误时教师不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延迟评价或者模糊评价的方法进行侧面的引导。這样会使学生难以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不够透彻,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最后,有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延续了幼儿园的奖惩做法,对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小红花、兑换卡、小礼物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就让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回答问题就能够获得物质奖励,从而让学习变得很功利,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价值不言而喻,但课堂教学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这节课能够学到哪些内容和获得哪些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应意识到“廉价”的评价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在教学中过度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而忽视其存在的不足,容易导致学生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奖励”会使课堂变得功利和浮躁,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行为显得过于形式化,让学生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也不能更好地认识数学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数学中的“生活味”的误区与对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和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往往会引入一些具有“生活味”的情境,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找规律”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搭配规律,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情境:

新知引入:教师用PPT展示某校星期一食堂的菜谱,让学生按照“一荤一素”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引入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具体的“一荤一素”的菜品搭配中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新知展开:教师用PPT展示某校星期二食堂的菜谱,引导学生在荤素搭配的同时关注顺序,体验有序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借助有序搭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规律,体验有序的价值和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严谨性。

新知巩固:教师用PPT展示了某校星期三食堂的菜谱,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一荤一素”可以如何搭配,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搭配,并通过“说一说”寻找规律。

应用拓展:教师展示了某校一周的食堂菜谱,让学生从中选择“一荤一素一汤”。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应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搭配意识,让学生由两种搭配向多种搭配过渡,体验“有序”“规律”的重要应用价值。

教学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因为菜名复杂,师生书写这些菜名时花费了很多时间。同时黑板上写满了菜名,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这样也就很难发现规律。另外,三年级的学生对荤素的印象不深,在搭配前学生还要思考哪个是荤菜、哪个是素菜,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复杂的生活化情境中显得有些无力,课堂氛围虽然活跃但是教学价值难以真正体现。

在教学中追求“生活化”,将生活融于数学,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无可厚非。但是在“生活化”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数学味”,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逐渐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学以致用”的价值。“生活”与“数学”完美地融合,既让学生能够知道数学从何而来,又让其知道用到哪里去,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四、学生合作交流的误区与对策

合作交流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其目的是通过交流合作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合作学习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成为一种教学时尚。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为了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教师会让学生坐成一圈或者“U”字形,这样为学生的合作带来了便利却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为了能够看教师的板书学生不得不扭过头或侧过身子看黑板,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异常疲惫。另外,合作都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的,很多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搞清楚合作的目的,合作就结束了。在小组交流时也是如此,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组内交流”,不过更多的不是“交流”,而是学生“各抒己见”,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并未通过交流总结归纳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也就失去了合作的真正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地为了合作而合作,要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判断学生独立探索学习任务是否存在困难,是否需要通过争辩来深化理解等,只有结合学生实际学情精心设计合作交流任务,才能使合作交流变得更有意义。

五、多种解法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存在差异,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解法的多样化。为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常常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出现了多种解法。

问题:小熊玩具店有1个精美的小汽车模型,小明很想买,不过他只有8元钱,而小汽车的价格是23元,你知道小明还需要攒多少钱才能购买小汽车吗?

问题给出后,学生积极思考,并给出多种解法,教师将其一一展示:

23-1-1…-1=15;

23-3=20,20-5=15;

23-10=13,13+2=15;

10-8=2,13+2=15;

23-13=10,10+5=15;

……

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多角度分析、多角度思考来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有时候在课堂上展现的多种解法并不全是学生的真实想法,而是为了追求形式化上的多种解法。因此,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的,包括题目的多种解法。尤其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达到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可能会提前“彩排”。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难以获得学生的真实反馈,学生的思维也难以被激发,课堂依然没有走出“灌输”的阴霾,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教师要学会放手,多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二是不能强制学生用多种解法解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强迫学生寻求多种解法,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是重视合作交流,寻找最优解决方法。在寻找多种解法时要注意师生和生生的有效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要为了追求多样性而寻求“低层次”或“高层次”的解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解法,而不是将自己认为的最优解法强加给学生,只有顺应学生思维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四是重视总结归纳,强化认知。一个题目的很多解法本质是相同的,解题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深挖问题本质帮助学生优化解法,提高运算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被形式化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要避免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为了“生活化”而忽视了“数学化”等现象的发生,应从学生的真正需求出发,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鼓励和启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章晶(1991—),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曾获“盐城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等荣誉。

猜你喜欢
形式化新问题
如何开展班集体德育活动,深化活动育人实效性
如何开展班集体德育活动,深化活动育人实效性
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 防止教学模式形式化
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问题及对策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途径
基于能力培养的常用软件设计方法教学研究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思考
苹果中国的“新问题”
浅谈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