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带领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为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文章以“平面向量”的概念教学为例,从“初步认识概念”“剖析概念形成过程”“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课堂练习与小结”等方面展开教学,并针对概念教学从以下三方面谈几点思考:章起始课需从大局出发,概念本质的概括是关键,要注重概念的自然生成.
[关键词] 概念教学;向量;概念形成
概念作为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四基与四能”的核心,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也是实施准确判断与推理的前提. 然而,有些教师仍存在“重解题,轻概念”的教学行为,学生无法吃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导致概念应用时漏洞百出. 李邦河院士认为:数学学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玩概念的,所谓的技巧不足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优化数学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
1. 初步认识概念
(1)情境引发向量意识.
情境1:已知甲乙两车分别以40 km/h与50 km/h的速度从同一出发点同时向正南方向行驶,2小时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20 km.
情境2:已知甲乙两车分别以40 km/h与50 km/h的速度从同一出发点同时出发,甲车向正南方向行驶,乙车向正北方向行驶,2小时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180 km.
问题1 以上两个情境中,车子的行驶速度并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2小时后,两车之间的距离却有这么大变化?
设计意图 任何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缘由,向量的产生就是源于生活的需要. 这里应用两个简单的情境让学生感知速度不仅仅有大小之分,还存在方向上的区别,由此使学生对“有大小也有方向的量”形成初步印象.
(2)问题驱动概念形成.
问题2 请举一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生活實例.
学生提出“重力、作用力、浮力”等一些在物理学科中接触过的量.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探寻包含大小与方向的量,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启发学生思考.
追问:这些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那么是否存在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呢?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身高、年龄、面积等.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知不同量的存在,并能自主作出辨别. 任何概念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大量典型的实例进行验证. 教师在此处让学生列举相应条件下的生活实例,以观察学生对概念属性的领悟情况,为接下来进一步抽象概念奠定基础.
师:通过大家所列举的生活实例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不同的量,有的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有的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类似于一棵树、一本书等,只能抽象出存在大小的数量“1”;而力、位移等量,具备大小与方向的特征,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即将探究的一种量——向量. (用PPT投影向量的概念)
(3)向量的几何表示.
当学生掌握了向量的文字表示后,进入符号表示的探索环节.
问题3 如何将实例中所陈述的向量用符号表示出来呢?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呈现出了较丰富的表示方法,如用有箭头的字母来表示力,但没有标注起点与终点,更没有标注大小等. 经过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最终将向量形象地表示为“有箭头的线段”. 有些学生为向量标出了单位长度,以比较两个向量的大小.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都习惯用符号AB,CD,…来表示线段,如今我们给这些线段符号加上箭头来表示向量. 在我们的认知中,线段AB与BA所表示的是同一线段,那么如今我们研究的与表示的是同一向量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1:不是,带的箭头表示它的方向,与的方向恰好相反.
师:不错,向量的研究需要关注其方向,除此之外,向量还有一个重要属性是什么?
生2:大小.
师:很好!
表示向量的大小,我们称
为向量的模. 与之类似,还可以用a来表示向量a的模. 由于向量存在方向与大小两个属性,因此仅用代数或几何形式不能确定一个向量,只有两者结合才行.
(4)特殊向量的分析.
师:通过以上探索,我们可将向量建立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向量都有一个名称,其中特殊的向量有哪些?
生3:单位向量与零向量是最特殊的.
师:为什么说它们最特殊?说说你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现特殊向量,并通过思维过程的挖掘,引导学生类比向量集与实数集.
在此过程中,学生从长度出发,提出“1”为单位向量的长度,“0”为零向量的长度,这两个向量最特殊. 从这一点来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向量集和实数集进行了类比,自然而然地发现单位向量与零向量的特殊性.
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强调类比实数的研究更利于向量特殊性的发现. 在实数中,“0”为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只要有0存在,就能确定相反数;“1”作为“单位”,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实数的研究经验——“运算—运算律”的研究,可以预见向量首先研究的是运算,然后是运算律或法则等.
设计意图 通过向量集与实数集的类比,让学生发现特殊向量的存在. 类比分析意在让学生明确后续向量的研究方向,让学生站到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掌握数的基本研究方法.
2. 亲历概念形成过程
问题4 如图1所示,已知六边形ABCDEF为一个正六边形,请给图中的线段加上箭头来表示向量,举例说说你所标注的向量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
问题5 你是怎么发现各种不同向量的?各种向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历概念定义过程,感知概念是数学现象的自然产物. 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习概念不仅要有明确的结论,更要注重过程的探索,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思维发展.
此处,若教师先给学生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与相反向量的定义,学生就丧失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即使后面通过练习来夯实知识基础,仍有不少学生会因缺乏概念定义过程而出现各种错误.
在实际探索过程中,有学生从向量的大小出发,有学生从向量的方向出发,认为大小与方向相同的向量为相等向量;有学生画出类似于与的向量,认为这是一对共线向量……整个课堂研究氛围良好,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向量具有自由性,可以平移. 由此,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认为和也能称为共线向量.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有效发散. 在教师的引导下,平行向量与相反向量的概念由学生自主抽象而来,虽然过程稍微曲折,却很圆满.
将以上研究过程归纳如下:①从方向来分析,方向相同或方向相反的向量为平行向量,若a与b为平行向量,用数学符号表示为a∥b. ②从大小来看,相等向量的模相等,若a与b为相等向量,用数学符号记作a=b. ③同时从大小与方向来看,若a,b为相等向量,则a=b;若a,b互为相反向量,则a=-b;零向量和任意向量都是平行的关系,用数学符号记为0∥a.
问题6 通过向量的概念来看,方向与模决定着向量. 那么今天我们所学的向量和物理学科中的矢量具有怎样的联系呢?平行向量、共线向量与线段中的平行和共线分别存在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对向量与矢量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分析,并对向量的性质与线段的性质进行类比,以暴露向量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对向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产生深刻理解.
3. 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师:请大家现在阅读教材,看看以上探究结论与教材中的描述是否一样,有无什么遗漏或异同处.
设计意图 回归教材是对探究活动的总结,起到查漏补缺、巩固提升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教材是教学的依托,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
4. 练习与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之前,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训练(具体略).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平面向量的概念,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与内容,现在请大家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本节课的内容梳理一遍.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绘制出了思维导图,虽然形状各异,但整体结构基本一样(比如图2).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初步认识了向量集以及特殊向量,对于向量间存在的一些关系也有所了解. 誰来说说整个过程的研究思路?
生4:从同类事物中抽象出相同特征—对这一类特征下定义—用数学符号表示—发现特殊情况—研究特殊关系.
师:总结得非常到位!值得注意的是向量的方向,单纯用代数无法表达清楚,需要结合几何进行描述,由此也能看出向量具备代数与几何双重特征. 同时,我们都知道数和运算是不离不弃的关系,如想要解方程x2=2,就需要借助无理数的概念,应用到“开方”的运算. 今天我们认识了“向量”,接下来应该探索它的哪些问题呢?
设计意图 总结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教师应用类比的方法为下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学思考
1. 章起始课需从大局出发
本节课为章起始课,对于平面向量来说,不仅仅是概念教学那么简单,还充当着“统领全章”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下几点出发:①让学生在向量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感知向量具有集“数”与“形”于一体的特征;②让学生明白数学研究需要从知识的联系出发,应用类比思想能更好地揭示知识本质;③类比数与运算的研究过程,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 概念本质的概括是关键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不仅数量多,还比较抽象,教师若以传统的“注入”模式授课,难免让课堂死气沉沉,而带领学生亲历概念本质的探索过程,不仅让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还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带领学生自主探索概念本质,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体系,应用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探索欲;另一方面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概念的探索中来.
3. 要注重概念的自然生成
知识发展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同样概念教学应注重概念的自然生成. 这里的自然生成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①知识的自然逻辑顺序;②学生心理的自然逻辑规律. 例如本节课,教师带领学生从向量产生的背景出发,让学生感知向量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其产生具有必然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充分感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那么和谐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概念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起点. 概念教学应返璞归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让学生感知概念凝聚了数学家的思维,是人类对现实事物认识的思想精华. 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能力与研究方法,具有更强的迁移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作者简介:陆青(1991— ),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