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月
摘要: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合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审美趣味,加深学生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使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该任务群教学中,应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的意境美、语言美通过创新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教学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9-0049-04
从2017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个学习任务群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为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更以它独特的形式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因此成为语文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欠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教学创新意识,总是以枯燥单一、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为主,未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理解,使得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认识表面化、浅显化。因此,教师应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完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进而促使学生重新审视和自主研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属于高中统编选择性必修教材部分,涉及2学分,36课时[1],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18个任务群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位于第8个学习任务群,尽管其属于选择性必修范畴,但同必修中的其他学习任务群存在一定的联系,如“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而且设置了提高学习目标的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讨”。“研习”一词同必修教材和研讨专题中的学习任务群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和学习这个任务群的内容,真正完成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与进行人格塑造的教学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和积累,不仅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而且是有效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和汉字表达能力以及民族审美趣味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2]。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强调使学生通过阅读中华文化经典作品积累阅读经验,培养语言建构能力,提高审美趣味,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经久不衰,在于其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品质、文化思想、精神信仰的精华,能使人们真切地感触到中国文化所蕴含的磅礴气势。为此,新课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并设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从而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才能有效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教学。而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学习中要通过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提升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感。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关键词,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在中国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优秀文化,积淀了中华人民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这个任务群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回归社会历史场景看待经典作品。当然,对于高中生来说,选择合适并富有时代价值且与新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文化经典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是精读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流派的经典文化作品,体会思想艺术与精神内核,把握审美趣味和文化价值[3]。在课程标准后的附录所提供的书目中,教师可筛选出经典作品中最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让学生进行精读学习,如《论语》《孟子》《老子》《史记》等,而学习重点就是把握作品中的仁义礼智信、治学之道、治国之道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时,不仅要重视文言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容进行体会,使学生感悟其思想内涵。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并使学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体会作品的价值,理解经典作品的时代局限,学会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经典作品的时代意义。教师可通过理解性背诵、梳理文言知识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掌握作品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也可以将其和“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相结合,让学生将经典作品中的一些用词方法、写作手法等记录下来,并将作者的表达方式自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质量。这样,能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华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培养审美趣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部分的选择性必修内容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宽内容的覆盖面、文本类型,采用“大专题,宽领域”的设计理念,以“加深拓宽,对比归结”为宗旨,分别对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古典诗词以及古代文人散文四种文本类型进行专题研习。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化经典作品,探究相关文化史话题,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植根的历史土壤与现实政治的互动性,又要看到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和影响,还要从中借鉴并继承发展适合于当下社会或者未来发展的有益因子。
1.百家争鸣———诸子散文专题研习
本专题位于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的第二单元,要求学生从社会历史场景中理解先秦諸子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价值,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和言说方式,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对本单元作品所讲的立身处世的道理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礼记·大学之道》和《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三篇儒家作品体现了儒家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义、礼、道、孝、忠、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理念;《〈老子〉四章》和《庄子·五石之瓠》两篇道家作品涉及有无、正反、内外、终始等关系,体现了先秦道家善讲对待之理的特点以及行文上老子善用类比、庄子善用寓言的特色;《墨子》这篇墨家作品探讨以兼爱求天下大治的观念,行文质朴无华,如面对听众耳提面命,不避烦琐。针对这些作品,教师可将同类型作品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教学,将各家思想制作成思维导图或者表格,使学生明确《论语》中的孝道、忠恕之道、仁义之道、治国之道等[3]都是提升思想境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理念,并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2.历史现场———古代论传与史论作品研习
本专题位于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回归历史,鉴赏古代历史撰述的叙事艺术和实录传统,学习古代史论以史为鉴、明确实用的说理艺术,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如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例,深刻影响着后世史学的发展和文学的创作,鲁迅曾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肯定了《史记》的历史价值,也说明了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其中,《屈原列传》是《史记》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篇,在叙事中融入大段的议论,叙评结合,论中有情,司马迁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发愤著书”的情感。班固的《苏武传》选自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文章选材精妙,善用对比,以“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表现出极强的叙事艺术。贾谊的《过秦论》与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两篇史论作品的论述对象均为勃兴而速亡的短命王朝,作者均秉持以史为鉴的宗旨,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为现实服务。从古代论传与史论作品中,教师不仅要明确史论的叙事艺术风格,更要引导学生承担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3.诗的国度———古代经典诗词作品研习
本专题位于选择性必修教材下册第一单元,要求师生在“诗的国度”中一起畅想遨游,共同感受诗人所表达的喜怒哀乐,领略古典诗歌中的艺术之美,从诗歌的语言、构思、情感、意象等角度体会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以及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并思考古典诗歌在当代的价值意义[4]。通过这个专题的教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何处、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教师可通过设置创新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探索和表达。《诗经》与屈原《离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前者以叙事为主兼具抒情意味,后者以抒情为主兼自叙身世,均是“不平而鸣”;《〈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乐府诗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且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李白的《蜀道难》与杜甫的《蜀相》各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代诗歌最华美的乐章,都代表了他们各自的典型写作风格;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这两首宋词,一歌盛世繁华,一叹劫后凄凉,二者对时代的记忆形成鲜明对比,但均是对古代城市的书写与记忆的留存。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含蓄温婉的,被传唱流传至今,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选取一些适合的音乐配合教学,鼓励会画画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欣赏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4.至情至胜———古代经典散文作品研习
本专题位于选择性必修教材下册第三单元,要求学生研习朗读抒情言志的古代文人散文,理解作者的现实情境、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承载的文化理念,结合体验与思考,进行对比联系,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并运用所学写一封书信,做到说真话、述真知、抒真情。这个专题的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增进学生对散文写作方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李密的《陈情表》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前者是晋文代表,行文整饬修洁,用自身的不幸遭遇开篇说明同祖母的特殊感情,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朝廷之恩,后者是明代古文代表,将叙述和口语化融为一体,通过青年时的书斋再现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容颜笑貌,用清疏淡雅的感觉怀念亲人,两篇文章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体现了他们孝亲敬老的思想观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切体悟以及迥异于世俗的思想和行为,语言清雅精致,收放自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叙事说理散文的代表,是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告诫人们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应该顺天致性;苏轼的《石钟山记》是宋代记游说理的代表,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查,对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分析批评,提出任何事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其有或没有是错误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对学生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对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都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哲理,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与鉴赏,使学生体会到先秦诸子散文中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5]。
社会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教学创新意识。教师要用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刻感悟作者的写作心境,作品的时代背景、价值意蕴等,并给予学生发散性思考的机会,使学生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鉴赏作品和评析作品。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组织形式,其设计理念是让教师做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开放思维,驱动学生提升阅读的兴趣,从创新性的角度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进行讨论式分享,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还可借鉴《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置身于鲜活的语言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在传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经典作品中的思想思考当代问题,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总之,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应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的意境美、语言美通过创新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动与流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以民为本、自强不息、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居安思危等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孕育的宝贵财富。当然,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历史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宽泛琐碎。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出相应的突破与革新,不断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同时还要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培育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42.
[3]王其俊.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以《论语》整本书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1(05):12-13.
[4]刘保峰.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学习任务群设计实践探究———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为例[J].语文世界,2022(06): 70-71.
[5]刘旭静.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2.
Exploration of the Task Group Teaching of "Classic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un Yu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asonable teaching of the "classic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earning task group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language construction ability and aesthetic taste,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elping them estab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enabling them to consciously inherit and 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task group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resent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language in classic wor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students through innovative forms, so that students can feel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humanistic spirit contained therein, thereby deepen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lassics, elevating their ideological realm, and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ic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ask group; teaching strategies; 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 culturalconf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