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植物有关的古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07-21 09:18:58孙利军张双玉丁佳铃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古诗词传统文化

孙利军 张双玉 丁佳铃

【摘 要】古诗词对于植物的描写十分丰富,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古诗词运用于生物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将与植物相关的古诗词作为章导入、节导入,以古诗词呼应整节课教学、穿插于课堂教学中、作为试题情境。还可以在具体的植物教学内容中应用相关古诗词。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古诗词 植物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6-75-04

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蕴丰富。其中描写植物的古诗词十分丰富,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古诗词运用于生物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入古诗词的必要性

(一)满足丰富生物学教学的需要

古诗词不仅浓缩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概括了人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中,与植物有关的十分丰富,可见植物在古人生活、文化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与植物有关的古诗词与生物学教学结合起来,可为学生的学习增添别样韵味。

(二)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课程内容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的呈现可渗透人文精神。”在生物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古诗词,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又能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顺应学科融合的趋势

在学科融合的趋势下,生物学与人文学科相融合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科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生命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与植物有关的古诗词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以古诗词作为章导入

在新课教学中,巧妙的章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例如教师可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出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并顺势向学生介绍被子植物的一生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与死亡的整个过程。又如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可在章节开始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引入新内容。

(二)以古诗词作为节导入

生物学教材还以古诗词作为节导入。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中,以“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导入这节内容,并且在古诗词旁附上配图,学生在读古诗词时联系图片,能够想象到美好的生态样貌,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承担起保护生物圈的责任。以古诗词引入新节内容,增加了生物课堂的趣味性,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以一句“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开启藻类的学习,将藻类大量繁殖的景象描绘出来,同时体现出温度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并以此为情境设疑:“春天来了,清澈的湖水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以古诗词开篇设疑,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以古诗词呼应整节课教学

以古诗词呼应整节课教学,可使教学更富趣味,同时增强教学的完整性。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时,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概括种子植物的一生。在本节学习结束后,“生物学与文学”板块将植物与古诗词联系起来,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将早春的暖意和生机描写得细致入微,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夕照之下浓郁的秋色尽收笔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田园生活的乐趣,等等。以古诗词引入新课内容,最后以古诗词拓展结束,前后呼应,使得本节课完整性更强。教师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相关古诗词,基于课内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以古诗词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与植物相关的古诗词巧妙穿插于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古诗词设疑、答疑、举例等方法,强化知识点,收获升华情感、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探讨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时,“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探讨种间斗争知识点时,利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勾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根据“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四句古诗,教师可以设疑:葵花为什么会向日?红杏为什么会长出墙?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中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这部分内容时,根据“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向学生提出疑问: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條的?古诗词寄托着古人朴素的智慧,生动形象地阐释了许多生物学的自然现象。

(五)以古诗词为情境设计试题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试题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考查,而是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与植物相关的古诗词融入生物学试题中,有助于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可将古诗词所描绘的现象与生物学现象联系起来,将古诗词作为题干信息,或作为选项,如以下例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生物的特征是(  )。

A.能够呼吸

B.能够生长繁殖

C.需要营养

D.能够排出废物

能体现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与植物有关的古诗词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一)在植物形态和植物分类教学中的应用

1.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种类繁多,涵盖了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植物界。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提到了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中包含蓝细菌(旧称蓝藻),蓝细菌和绿藻在淡水中大量繁殖,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出水华现象。[1]教师在讲解诗句后,提出问题:春天江水变绿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引出藻类等原核生物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蓝细菌的特点,这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印象。

“青莎台上起书楼,绿藻潭中系钓舟”也可作为原核生物知识学习的导入,这两句诗描绘出绿藻可以生活在潭水中,而“藻密行舟涩,湾多转楫频”展示出绿藻过渡繁殖会导致人们乘船出行困难。此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藻类过渡繁殖还会影响水质,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从而将生物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2.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种类繁多,形状多样,生活环境也较为艰苦,在植物进化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时,教师可以收集相关古诗词,让学生欣赏古人对于苔藓植物的描写。例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既展现了苔藓植物贴地而生,又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晓风飞雨生苔钱”说明苔藓植物生长需要水分;“漠漠斑斑石上苔,幽芳静绿绝纤埃”体现了苔藓植物生长比较密集;“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说明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古诗词让学生了解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使得生物课堂更生动有趣。

3.种子植物

(1)裸子植物。从植物的进化史来看,裸子植物相较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更高级,可以利用种子繁衍后代,松柏就是比较典型的裸子植物。与植物相关的古诗词中,描写松柏的不在少数,“‘松柏情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具有着独特的文化审美意蕴”[2],象征着正直、卓然不群的品格,可将相关古诗词用于生物学教学中。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教学中,教师讲解到裸子植物时,穿插古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学生感受松柏的坚韧。

(2)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进化又一大进步,是种子植物门物种多样化程度最高、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一个陆生植物亚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提及的常见被子植物有水稻、小麦、莲、桃、菜豆、玉米、葡萄、菊等。教材的“想一想,议一议”板块展示了由一千多年的莲子长成的莲花的图片,盛开的莲花异常鲜艳,教师可引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连天的碧绿荷叶、艳丽盛开的荷花,激发学生了解被子植物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介绍小麦时,可引用“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首诗涉及小麦成熟的时间,并描绘出粮食来之不易,可引导学生形成珍惜粮食的意识。在教学中介绍桃时,可引用“桃花四散飞,桃子压枝垂”,这两句诗体现了桃子作为被子植物具有花器官。同时教材展示了菊花开花的图片,教师可引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过百花杀”等诗句,作为对于菊花的补充介绍,由此加深学生记忆,并强调被子植物是具有花器官的分化的植物。在介绍菊的时候,教材还拓展了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的知识,教师对此可补充相应的古诗词,让学生理解古人对梅、兰、竹、菊赋予的深刻意义。此外,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植物的生殖”中对竹的介绍更进一步,教材第一板块“想一想,议一议”以竹为例,引出植物的生殖内容。教师在新授课时,可以引用“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并提出问题:根据这首诗的意思,诗人认为竹是不开花的,那么竹是如何繁殖的呢?竹开花吗?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再以“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引出竹子一般为无性生殖,并向学生介绍其他无性生殖的实例,如“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展示出柳树无性繁殖能力较强。借助古诗词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生殖”中无性繁殖的知识点,这为教学提供了拓展资料,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并为此部分生物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

(二)在植物生理生化过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植物生理生化过程时,引用与植物相关的古诗词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相关原理知识。例如春天的姹紫嫣红,夏天的绿意盈盈,秋天的红黄落叶,植物众多的色彩是由什么部位显示出来的呢?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介绍了液泡这一细胞器,液泡中含有很多成分,其中包含花青素。教师在教学时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展现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并提出问题:花的颜色主要是由哪种细胞器中的色素决定的?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提出问题:枫叶由绿变红是哪些细胞器中的色素发生了变化?用于区分液泡中的色素和葉绿体中所含的色素。同时在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第一课时“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教学中,还可以借这两句诗解释绿色植物显示出绿色是由于叶绿素含量多,叶绿素为蓝绿色和黄绿色,因此我们常见的植物大都是绿色,并且叶绿素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3]在拓展中,让学生明白色素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环境改变发生变化。在学习细胞器或叶绿素时,可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绿肥”所体现的是什么细胞器中的色素?“红瘦”展现的又是什么细胞器中的色素?以古诗词作为题目,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又如高中生物选修1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介绍了生长素,以及受生长素分布不均影响生物向光弯曲等知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受光照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生动实例,可以作为本小节内容的导入,教师可以根据这两句詩设疑: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植物具有的向光性现象,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呢?还可以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展示出植物激素对于植物向光性的影响,可借这两句诗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什么因素导致葵花向日?从而引出新课内容。教师在生物学课堂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古诗词,可充分地揭示古诗词蕴含的生物学原理,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在植物生产教学中的应用

与植物生产内容相关的古诗词也十分丰富且意蕴深长。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一课中,“与生物有关的职业”板块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介绍农业劳动的艰辛,并说明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从而展开对农业技术员职业的介绍。在“与生物有关的职业”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拓展诗句“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让学生体会从古至今人们对丰收都格外期盼。教师借助古诗,让学生明白了从古至今农业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对于农业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农业技术员职业的欲望。

又如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植物细胞工程”的“从社会中来”板块引用赵时庚在《金漳兰谱》对兰的描述:“其茅葺,其叶青青,犹绿衣郎,挺节独立,可敬可慕。迨夫开也,凝情瀼露,万态千妍,薰风自来,四坐芬郁,岂非真兰室乎!岂非有国香乎!”展现出兰花的高洁、典雅。教师可列举“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等诗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人对兰的珍惜与喜爱。在欣赏古诗词后,引出话题:兰花繁殖困难,如何才能大量繁殖呢?并顺势引出“植物细胞工程”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为农作物获得优良品种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方式。

四、总结

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不应仅重视知识传授,还应通过拓展生物学教学形式,丰富生物学教学的意义。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古诗词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将理性的生物学知识与人文韵味浓厚的古诗词相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生物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文学教育,学生学习理科知识的同时,也能欣赏我国古诗词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了解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其次,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加以迁移应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生物学,有助于打破沉闷单一的学科知识讲授,使课堂变得活跃。另外,古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再次,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古诗词,可以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欣赏春日里的盈目新绿,秋天里的饱满稻穗;山寺四月才盛开的桃花,九月漫山飘红的枫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古诗词意象中的美及其蕴含的深意,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抱负,同时振奋学生的精神。

最后,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现象与哲理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为什么会产生“无心插柳柳成荫”“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各种奇异现象,学生在思考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多使用古诗词,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仔细斟酌,认真筛选合适的古诗词,数量适度,内容通俗易懂,在兼具科学性、文学修养的同时,又要和生物学知识紧密相关。恰到好处的古诗词引用可以锦上添花,如果一味盲目地引用古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生搬硬套,那么只会得不偿失。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巧思,合理把握古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分量。

【参考文献】

[1]项小燕,吴甘霖,张中信.浅析古诗词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妙用[J].生物学杂志,2018,35(6):127-129.

[2]王晓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柏情结”[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9):19.

[3]吴琳.古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探究[J].考试周刊,2021(67):115-117.

猜你喜欢
生物学教学古诗词传统文化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优化生态课堂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浅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