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园园
【关键词】语言知识;隐性编排;语言能力;教学建议;统编教材
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教材对语言知识的编排直接影响语言能力的培养效果。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对语言知识有两种编排方式:显性编排和隐性编排。显性编排是指将知识以外显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统编教材对生字、生词、拼音等材料性知识以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能性专项知识等作了显性编排。隐性编排既包括知识内容的隐性编排,也包括知识序列的隐性编排。知识内容的隐性编排是指不以外显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而是将知识隐含于练习等板块中,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或梳理、运用知识;知识序列的隐性编排是指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及认知规律,形成知识的先后承接序列或前后递进序列,这些序列在教材中被编排成暗含的线索。本文旨在挖掘统编教材中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内容和序列,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备和有序,助力教材的科学使用和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培养。
一、语言知识隐性编排的理据
知识是显性还是隐性编排,主要取决于知识自身的性质和学习者的认知特征。知识按不同性质可分为材料性知识和概念、原理性知识。生字、生词、拼音等属于材料性知识,它们是“个别”性的知识,为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积累素材;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文字、词汇、语音知识以及语法、修辞等知识属于概念、原理性知识,它们是从语言材料和使用中归纳出来的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阶段,由于学习者认识水平有限以及正处于语言文字积累阶段,重在材料性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因此生字、生词、拼音等在教材中须作显性编排。理论层面的语言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小学生受限于认知水平尚不适合直接学习,因此这类知识更适合作隐性编排,使学生通过接触语例和探索等初步感受、体会或梳理、运用知识,形成语言经验,自主建构知识。语感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条件和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志。其获得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单纯的言语实践”[1],即通过实践自发感悟形成语感;“另一条是自觉的言语实践”[2],即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指导自觉培养语感。将知识蕴含于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发形成语感,是小学生语感获得的主要途径。统编教材对理论层面的语言知识作了隐性编排,这是与知识自身的性质和学习者的认知特征相适应的。同时,语言知识序列的隐性编排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二、统编教材语言知识内容的隐性编排
统编教材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主要包括理论层面的文字、词汇、语音知识以及语法、修辞等知识。隐性编排的位置主要是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二者多在题干中提出“读”“记”“猜”“体会”“感受”“想”“说”“写”“发现”等要求。隐性编排的最大特点在于:不从知识讲起,基本不使用术语,也不介绍概念、定义、分类等,而是提供具体情境和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直接将知识融入语例,通过语例展示或语言文字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让学生自发地感受、体会、运用知识,使其形成初步的语言感知力和个体语言经验,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归纳、梳理知识,发现、类推规律,自主探索知识。探索出的知识和规律可“用以指导学生在新的言语情境中迁移和应用”[3],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中学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1. 文字知识的隐性编排
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统编教材对文字知识的隐性编排,主要是汉字理据的渗透和融入,包括部件的拆分和组合,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规律等,引导学生在推敲、整理等实践过程中,了解汉字的构形特点,逐渐掌握自主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效率,从而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部件的拆分和组合是正确认识汉字构字特点的基础,统编教材将相关知识寓于练习中。如一上识字9《日月明》“你能猜出下面这些字的意思吗?”列出了三个字及其部件,属于部件拆分。一下语文园地七“识字加油站”列出了“口+少=吵”“飘-风=票”等内容,既涉及部件组合,又涉及部件拆分。
形声字形旁表义是统编教材隐性编排最多的文字知识。如一上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这几个日字旁的字意思和时间有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从例字“妈”“奶”“姐”“妹”中发现“女字旁”的表义特点。二上语文园地七“展示台”:“加点的字我曾经写错过,……我把容易混淆的字作了比较”,例子“棉被·—泼· 水”“纸· 巾—低· 头”“汽·水—气· 体”“心情· —晴· 天”中的加点字,可利用形旁表义的特征加以區分。三上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 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的”,加点词语为“憧憬”“忐忑不安”,学生可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猜出词义。形声字声旁表音在统编教材中也有较多隐性编排。如一下课文《小壁虎借尾巴》“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属于利用形声字的声旁猜字音。二上语文园地八“字词句运用”:“猜猜下面词语的读音,再选择合适的放在句子里读一读”,列出了“叭”“吱呀”“嘟嘟嘟”等,学生可通过声旁猜出准确或大致的读音。
2. 词汇知识的隐性编排
词汇是语言大厦的基石,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统编教材对词汇知识的隐性编排包含内容较为丰富,主要有词语义类、词语联想、一词多义及语境义、同义词、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区别等。
义类是一种从语义角度对词汇进行分类的方式,从义类角度切入学习词汇,“有助于学习者建立词汇的语义网络系统,更好地认识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增强学习者的词义敏感度,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和把握”[4]。词语的义类学习还有助于迅速扩大词汇量。统编教材充分利用了义类的优势。如一上语文园地五“识字加油站”列出了“上午、下午、晚上”“昨天、今天、明天”“上个月、这个月、下个月”“去年、今年、明年”,这些词语都属时间义类,可细分为表“时”“日”“月”“年”的小类,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义,提高词汇扩充效率大有帮助。词语联想是指,将由某一事物或情境所联想到的词语汇聚在一起集中学习。如二上语文园地七“识字加油站”列出了“海滩、椰树、贝壳”“沙漠、胡杨、骆驼”“高原、雪莲、骏马”“悬崖、青松、雄鹰”,每组词语都是按照联想的方式汇聚成组,集中学习有利于提高词汇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形成与生活认知的关联,更好地认识事物。
词汇中存在大量一词多义现象,理解多义词不同义项及语境义是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基础。统编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词义把握能力。如二下语文园地二“字词句运用”第二题:“读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说说你的发现”,通过语例展示多义词“特别”“经过”,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发现多义词的语境义。同义词、反义词是词汇丰富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小学阶段词汇学习的重要内容。统编教材通过语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体会或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如二下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读一读,记一记”列出了“慌张—惊慌”“分辨—辨别”“忠实—忠诚”等词语,让学生在读和记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同义词。词语感情色彩的学习有助于准确恰当地使用语言,统编教材设计了相关题目。如五上语文园地四“词句段运用”:“下面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列出了“足智多谋—诡计多端”“呕心沥血—处心积虑”等成语,这些成语语义相近,但前者为褒义,后者含贬义。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区分为口语体和书面语体的恰当得体表达提供了基础。统编教材设计有少量题目,让学生通过语例初步感受二者差异。如五上语文园地三“词句段运用”:“读一读,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列举了“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等,前者为俗语,口语色彩强,后者为成语,书面语色彩强。
3. 语音知识的隐性编排
统编教材中隐性编排的语音知识主要包括准确地发音的知识以及语调、多音字、句重音等知识。如一上语文园地三“用拼音”:“读一读,把音节读准”中列有“yīn—yīng”“chán—chuán—chuáng”,意在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区分前后鼻音。一上课文《秋天》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涉及“一”的连读变调。一上语文园地五“字词句运用”:“读一读,读准字音”,列出了词语“你们家里”“男生蓝色”“上山三年”“写字报纸”,前两组引导学生区分鼻音n 和边音l,后两组引导学生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二上课文《坐井观天》课后第一题“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中隐含着不同句类的语调。二上课文《葡萄沟》课后第一题“朗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加點字为多音字。二下语文园地一“字词句运用”第一题:“根据不同的提问,读读下面的句子”,句子为“种子睡在松软的泥土里”,提问为“什么睡在松软的泥土里?种子睡在哪里?种子睡在什么样的泥土里?”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感受句子的重音。
4. 语法知识的隐性编排
隐性编排的语法知识主要包括词类、句法成分、短语结构、复句类型、构词规律等。如四下语文园地四“词句段运用”:“如果去掉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具体用例中体会加点语气词的表达效果。三上语文园地七“词句段运用”:“读一读,想象句子描写的情形,照样子写句子”,语例中使用了补语。一下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读一读,记一记”出现了“弯弯的小路”等偏正短语。二上语文园地三“读一读,想一想,用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出现了“一边……一边……”组成的并列关系的复句。二下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所列举的“教诲”“灾难”“明亮”等属于并列结构的词语。
5. 修辞知识的隐性编排
隐性编排的修辞知识主要包括修辞格以及语音修辞、词汇修辞等。修辞格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顶真、设问、反问、对比、反复等。如二下语文园地七“字词句运用”:“读句子,说一说你的发现”,语例中蕴含着比喻修辞格。三下课文《花钟》课后第三题“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填一填,体会一下”,语例中蕴含着拟人修辞格。此外,统编教材中还涉及语音修辞、词汇修辞等方面的隐性编排,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初步感受和体会语音、词汇等带来的表达效果。
三、统编教材语言知识序列的隐性编排
统编教材还设计了语言知识序列上的隐性编排,将知识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及认知规律,编排或具有先后承接性,或具有前后递进性的线索。先后承接性是指先学习的知识是后学习的知识的基础或必要条件;前后递进性是指将简单易懂的知识编排在前,偏难不易理解的知识编排在后,或感知、发现在前,运用在后。统编教材较好地将这些序列线索“埋藏”于教材中。
以文字知识在序列上的隐性编排为例,《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在“识字与写字”部分指出,“识字写字的安排,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出现频率高的生活口语常用字;要求写的字,大多是字形简单、构字能力或构词能力强的独体字,也适当选择特别常用的合体字,大体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统编教材识字写字内容的编排遵循汉字理据和学习者认知规律,在编排顺序上基本符合从独体字到合体字,从基本字到非基本字的先后承接性。先教使用频率高、字形简单、构字或构词能力强,且与学习者的生活结合紧密的独体字,这些字很多是基本字,再教难度相对较大、由基本字组成的合体字。同时,统编教材编排序列体现了先易后难,或由理据发现到理据运用的前后递进性。先学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字,再学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字;先发现汉字理据,再进行汉字理据的运用,如先引导学生发现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再引导学生运用规律猜测字义、字音。
其他语言知识的编排也具有隐性的序列化特征。如一上课文《小小的船》“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出现了“船—小小的船”等添加单一定语的例子,三上课文《父亲、树林和鸟》“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出现了“幽深的雾蒙蒙的”等多项定语,前后形成了由单一定语到多项定语的难易序列。先学比喻、拟人等较简单的修辞格,再学顶真、设问等难度有所增加的修辞格;同一辞格在不同阶段所学难度也存在差异,如先学难度较小的明喻,再学难度较大的暗喻。语音知识也大致体现由准确发音类知识到语调、多音字、句重音等知识的过渡。再如二下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列出了“分辨—辨别”等同义词,题目要求仅为“读”和“记”。二下语文园地八“字词句运用”列出了“忽然—突然”等同义词,除要求通过读感受外,还进一步要求用同义词造句,这是由感知到运用的递进。
四、教學建议
教师要善于将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挖掘出来,运用恰当的方式融入教学,同时准确把握暗含于教材中的知识序列,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备和有序,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培养提供保障。
1. 教师应首先具备挖掘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的能力
挖掘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首先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掌握语言学、文字学、语体学等必备的本体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的学理性。在掌握本体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善于将学理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使知识真正为能力培养服务,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提升语言能力。
2. 以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标准为参考和指引
对隐性编排的知识的挖掘容易出现挖掘不到位而遗漏某些知识,以及过度挖掘而增添不必要教学内容的情况。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学目标、内容等作了提示,其中就包括教材中很多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为知识的挖掘和教学提供了方向。如针对二下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指出,“不要对学生提比喻这个修辞概念,让他们在读中粗略地感知这种表达的特点和好处即可”。针对三上语文园地七,“教材解析”部分指出,“第一题呈现了几个‘得后带补语的例子,引导学生想象例句中描写的情形并照样子写句子,旨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语感……”以上两例不但指明了隐含于教材中的比喻修辞格和状态补语,而且还提出了教学建议,为教师准确把握知识、合理教学提供了方向。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阶段要素等作了规定,也能够为挖掘隐性编排的知识内容和序列提供方向。如新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指出,“本字表是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些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5]。
要注意的是,教师教学用书和新课程标准对隐性编排的知识的提示作用是有限的。对这类知识在内容和序列上的挖掘,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
3. 同等重视知识内容和知识序列上的隐性编排
统编教材对语言知识的隐性编排,包括知识内容和知识序列的隐性编排,二者共同发挥作用,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备和有序。因此,教学中应对二者同等重视。内容上的隐性编排具有“点”状特征,多表现为一个个散状的知识点,需要结合阶段学习目标、内容、要求等具体考量。序列上的隐性编排具有“线”性特征,表现为同一类知识的线性序列,须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等综合考量,做好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教师既要能够挖出“点”,又要能够连成“线”。
4. 明确显性、隐性编排在学习要求、方法及练习侧重上的差异
显性、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在学习要求、方法及练习侧重上存在不同,须准确把握二者的差异。在学习要求上,显性编排的语言知识往往会在量、质或速度等方面提出明确指标,如汉字有量的要求,阅读有量或速度的要求,写作有量或质的要求;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则一般不提出明确学习指标,而是重在让学生感受、体会、梳理、运用。应避免对隐性编排的知识作显性编排的知识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显性编排的语言知识重在知识的“显在化”,强调自觉地“学”;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则重在通过语例展示或探索等,感受、体会、梳理、运用知识,重在自发地“悟”。教材已通过练习题体现出二者的不同,教师教学时应仔细揣摩编写理念和意图。在练习侧重上,显性编排的语言知识如拼音、生字、生词等,重在通过练习巩固、积累、拓展知识;隐性编排的语言知识,寓知识于练习中,重在通过实践感悟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