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洲
[摘 要]“双减”背景下,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多,为保证家校共育能有序开展,学校与家庭之间需要积极配合。本文分析了家校共育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对策清晰划分家校共育职责边界、强化家校共育意识、全面优化家校共育模式、强化家校共育评估体系的完善等,有针对性地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问题;策略
“双减”背景下,学校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高度关注,强化了对家校共育方法和途径的探索。从学校层面看,学校要将减轻学生压力和负担作为目标,为学生营造轻松且愉快的学习环境。而针对家长,并不代表放任学生不管,而是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工作,强化对学生的约束和教育,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基于此,学校与家长应该加强对家校共育方法的革新,在保证学生减负的基础上,合理开展家校共育工作。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必要性
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有利于育人品质的提高。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的基础上,强化对家校共育模式的应用,能让传统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将学校的教育优势凸显出来,为学校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的实施提供支持。同时,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只有通过家校合作才能对学生开展全面培养。通过构建家校共育的健康教育生态,刚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解决传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沟通,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方法、理念、模式有全方位了解,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计划,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共育职责边界不清晰
结合当前家校共育的成效来看,职责边界存在不清晰性,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化及空心化特点。家庭教育学校化是指教师将学生教育重担分担给家长,让家长担负学校本应该承担的教育及管理任务,使家庭教育已经转变为学校的第二课堂,父母成了助教。这一问题的出现,与教师角色定位不精准有一定关联,教师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责界限划分不清楚,将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分担给家长,运用自身教育理念、思想、模式以及方法对家长进行指导,希望家长可以代替教师管理和完成教育任务,致使教育工作效率低。家庭教育空心化是指在对学生培养过程中,家长错误地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认为学校是教育的唯一场所,让教师代管学生。受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工作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家长无法将精力放在家庭教育上,对教师和学校的依赖度很高,希望教师可以代替自身对学生加以管理和教育。由于职责边界不清晰,导致家校合力无法发挥到最大化[1]。
(二)家校共育意识较为薄弱
家校共育能动性不足,共育意识亟待加强,是当前家校共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师和学校层面考量,其对家长教育能力、知识水平并没有给予太高认同感,教师忽视了家长在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导致家长无法在家校共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教师的教学任务繁杂,教师无暇顾及家长的感受,使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从家长层面看,教育思想和观念得不到更新,教育理念陈旧,单一将教育工作交给教师完成,自身参与度低,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不畅,不具备良好的共育意识,使家校共育能动性不强。
(三)家校共育评估体系亟须完善
《家庭教育促进法》已落地实施,但相应的家校共育评估体系却没有构建。在家校共育中,对家长和教师的工作表现、态度等评价缺乏,使教育主体或者对象不能自主融入家校共育中,影响了家校共育工作效率的提高,更不能将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呈现出来。比如,在对教师家校共育工作评价期间,工作质量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导致家校关系的良好构建造成影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2]。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策略
(一)清晰划分家校共育职责边界
在家校共育中,学校和家庭教育思想统一化会对家校共育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保证家校共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应该清晰划分家校共育职责边界,明确家校共育的角色定位,应本着共同教育的原则,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和尊重,拥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学校和家庭站在统一战线,将所有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要强化与家长的沟通,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与家长交流,尽量获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自主融入教育工作中。在日常工作期间,教师要认真倾听家长对家校共育工作的看法和想法,强化对积极教育资源的运用,及时指出家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不利因素能及时、彻底清除,为形成家校合力提供支持[3]。比如,在班级班规制定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中,认真听取家长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通过邀请家长参与的方式,引导家长认识自己的责任界限,从而主动担当并与学校站在一起,提升自身教育素养和能力,将家校共育辅助者的角色扮演好。
(二)强化家校共育意识
一要合理开设家长课堂。在家校共育中,家长的教育意识强弱,教育能力的强弱会对家校共育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应该强化完善和健全家校共育机制,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开设家长课堂,让家长有机会学习到教育学生的理念和方法,有机会精准把握教育政策,有效互动,总结并分享教育经验。同时对轮换方式灵活利用,安排家长充当一日讲解员,让家长可以深入理解“双减”政策以及家庭教育,并利用案例以及故事分享等方式深化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在交流和互动中,家长的教育知识储备会得到全面丰富,有利于家长教育技能的增强。比如,在家长课堂中,教師可以将“双减”政策思想理念融合其中,合理开展教育活动,围绕中小学各个年级段的教学要求以及特点,建立健全家长培训体系,邀请学科教师、教育专家等作为课堂主讲人员,为家长传递最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引导家长在课堂上主动分享教育经验,让主讲人员与家长形成良性互动,探索出更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方案。为促进家长教育技能水平的提高,课堂负责人员或者讲师应该将培训内容作为基础,利用观察活动等方式,让家长作为主讲人员讲解自己的教育经历,结合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侧重点地对教育对策展开分析,提升家校共育有效性[4]。二要科学组织新生家长会。家长会是传统教育体系中家校共育的重要模式。在学生入学时期,学校及家长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并不深入,致使“双减”政策的实施受到影响。为规避此类问题,可以组织新生家长会,让家长、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制订教育计划,构建完善的共育体系,对家校合作机制的隐藏功能深层次挖掘。三要建立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共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应该从细节方面加强考量,强化对家长委员会的构建,将班级家长委员会作为基础,学校可以聘请关心学校并且热爱教育事业的家长成为委员会成员,让家长积极融入学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协助学校或者班级开展相应管理工作,并能根据具体工作情况提出可行建议,保证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能展现出来,促进家校共育有效性的增强。
(三)全面优化家校共育模式
为有效解决当前家校共育固化性问题,应该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家校合作活动,对共育模式不断优化,将家校合作与“双减”政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趣味性强且多元化的活动,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和水平。
1.通过开设主题课程开展教育活动。“双减”政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在掌握自身教现状和能力的基础上,强化革新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不断对课程进行完善。因此,在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期间,应该组织开展多元化的主题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与教学相融合,保证家长教育水平在提高的同时,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5]。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诵读经典”主题活动,将“国学大讲堂”模式作为参考,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多国学素材,建立健全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可以结合《论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讲学和诵读活动,将《论语》中出现的教育名言或者处事原则作为讲解对象,让家长和学生一同学习和诵读经典,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
2.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家校共育渠道。在“双减”政策的落实下,学校可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充足时间,让学生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空间中,而家长可以将社会作为教育育人的前沿阵地,让学生走进防疫课堂、感恩课堂,以便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中,素养和能力可以全面提高。通过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契机,让学生走出去,拓宽家校共育的渠道,以便学生的生活底蕴能够越来越丰富,挖掘出更多的潜能。比如,学校可以引导家长带学生到山区开展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与贫困家庭近距离接触,为留守儿童捐赠书本、学习用品等,在家长的陪同下,也可以参加慈善观影活动或者义卖活动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责任感和责任心,具备良好的社会情怀。家长在闲暇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科技讲座等活动,让学生观看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成果,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除了开展各项活动,学校还可以让家长对当地社会资源及传统文化资源充分运用,对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诸如利用节假日或者周末,家长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历史人物故居等,为学生讲解革命故事。或者借助学校闲置的教育资源,与学生共同阅读或者应用体育器材,积极开展家庭亲子活动,拉近父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此外,学校要与家长联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及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赞扬和欣赏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不断锻炼中收获更多学习成果。家庭作为家校共育中的重要组成,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家校合作,强化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利用新媒体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近年来,家长与教师对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强化了对工作方法及途径的创新,因此为提高家校共育有效性,不仅要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也要强化对新媒体的利用,借助微信平台等对家校共育的成效加以提高,让家长了解现代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发展规律,可以主动对传统教育观念加以改变,自主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以便学生能在快乐且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开展家校共育工作期间,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从学生发展的层面考量,依照家长的实际需求,将微视频作为媒介,促进家长家庭教育素质的提升。通过开展共育课堂,深化学生家长的整体教育水平,家长可以融入家校共育微信平台中,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学校班级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充分了解,对学生在学校以及在家的表现发展趋势客观分析,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交流,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以便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诸如通过展示教师风采,家长可以明确全校教师以及学生班级任课教师的教研活动情况,可以和教师展开深层次的交流,一同制订教育计划,发挥家校合力作用。
4.科学设置特色作业。基于“双减”背景,为了能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减轻,应该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在家校共育活动中,家长和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作业模式的优化和改进上,突出作业的减负以及增效特点,保证学生可以借助优质作业,促进自身学习有效性的增强,可以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放松自己身心,减轻压力和负担。在特色化作业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和家长交流的基础上,将一些探索性强且趣味性高的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引导家长利用亲子活动的方式与学生一同做作业,保证“双减”政策能得到深入实施。通过特色作业,能让教学质量上升的要求得以满足。当然,教师也可以将基础作业留在课堂上完成,将一些实践类和体验类的作业留给学生在家中完成,诸如在英语学科作业设计期间,可以为学生布置英语脱口秀的实践作业,让学生与家长进行对话交流,口述一个叙述性的故事,让学生能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身心放松。当然,为凸显作业形式的多元化特点,教师还可以借助“亲子作业单”,要求家长利用假期时间和学生一同完成学习任务,将学科作为标准,引导家长与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等活动,或者观看教育类影片等,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作业,课后作业的教育效果不仅能整体提高,学生的作业主动性也会越来越强。
(四)完善家校共育评估体系
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主体彼此的交流更为密切和频繁,因此,学校和家庭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借助互联网加强交流。但在此过程中,家长与教师或者学校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教育方面的矛盾,致使家校共育的实施受到干扰。因此,为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稳定开展,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构建一个科学且完善的评估体系,加大监督力度,保证家校共育中存在的矛盾或者问题能及时解决。比如,在建立评估队伍期间,需要对人员精挑细选,将有能力且水平高的家长、教师、专业人士融入其中,成立專业化的评估队伍。在评估方式方法的应用上,尽可能呈现多元化,采取不同种方式开展评价,诸如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确保评价能够更为客观、公正。
综合而言,在“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与优势,利用科学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引导,强化对减负增效教育活动的实施,主动总结经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明确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家校共育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在全面掌握成因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制定应对策略,保证家校共育的积极作用能得以展现,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刚.“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家长,2022(24):61-63.
[2]袁家程.“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探析及解决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02):8-10.
[3]王莉.“双减”之下学生变了,家校共育应与时俱进[J].今日教育,2022(03):74-77.
[4]倪萌.“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家校共育策略[J].家庭科技,2022(01):35-36.
[5]王娟涓,何毅梅.“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4):77-80.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