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栋
[摘 要] 探究性学习因其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作用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探索等活动主动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发展思维,以此提升教学品质,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教学品质;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日趋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品质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发展学生为目标,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强调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价值日益凸显. 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笔者浅谈几点自己对探究性学习的认知,若有不足,请指正.
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1. 时间与过程的矛盾
众所周知,探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过程,但经历过程势必消耗一定的时间,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如何调整好“时间”与“过程”的关系应该是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
2. 成绩与兴趣的矛盾
在教学中,虽然教师已经意识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但是为了追求“成绩”,部分教师放弃“探究”而选择“灌输”. 从短期效益来看,“灌输法”直接、高效,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因为思维过程的缺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是肤浅的、片面的,难以掌握问题的本质,这样在后期综合应用时学生会表现得力不从心. 另外,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下,学生会逐渐丧失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协调好“成绩”与“兴趣”这对“矛盾”,使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
3. 个体与全员的矛盾
高中数学教学倡导全员全面发展,但是因为个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学习态度等存在着明显的分化现象. 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协调好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发挥个体差异的优势,让学生都能有所成长、有所发展.
综上,若想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直面这些困惑,从教学实际出发,以全员全面发展为目标,组织数学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激发个体潜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策略
探究性学习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教师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即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
1. 借助问题导学,开展探究性学习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摒弃单一的讲授,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作为知识内容的教学载体,从而在问题的驱动下启发学生思考、探索、交流,以此化被动接受为主動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一条细线、一根细棒.
操作活动:以细棒为轴(保持不动),用细线作不同的函数图象,并记录细棒与细线的交点个数(细线端点分别为A,B).
思考问题:根据以上实验活动想一想,细线和细棒会有几个交点?是否存在没有交点的情况?根据函数零点概念及以上发现,请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这样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实验、思考、探索、交流,从而在不同思维的碰撞下逐渐完善个人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深刻的理解.
2. 利用变式探究,开展探究性学习
变式探究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其有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 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设计变式探究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锻炼思维品质.
这样通过变式探究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方法,又能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3. 借助特殊到一般,开展探究性学习
特殊到一般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研究方法,指将一些特殊现象的研究推广至一般规律,发现一般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其有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研究最大视角问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墙上有一幅画,高度为2 m,画的最低点到地面的距离为2 m,如果从距离地面1.5 m的位置观看这幅画,那么在距离画多远位置时,可使观看的视角θ最大. 问题解决后,教师将问题进行了改编:为了保护画展作品,在画的前方1 m处设计了一道垂直于地面的玻璃墙,画的最低点与地面垂直高度为1 m,若小明的身高为a m(0 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科学地应用材料,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由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4. 运用活动实践,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是“谈数色变”,他们对数学知识难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引发学习的内驱力,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练习活动,从而化抽象的数学问题为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以此借助“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数列相关知识后,教师引入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当下,很多人会以按揭贷款的方式购房,每月等额还款付息,那么你知道等额是如何得来的吗?若贷款本金为P元,贷款期限为N个月,月利息为R,每月还本付息,最终归还的本息是多少? 又如,“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判断“屋梁是否与墙面垂直”“旗杆是否与地面垂直”等,以此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以实际生活为背景更易于学生理解“学以致用”的真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后,自然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主动交流,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大力推广,并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其在实际实施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强化课改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以便及时根据反馈的新问题进行有效调整,以此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