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辛祺
【摘要】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也都有自己适合使用的情况,不存在好与坏的差别,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老师和学生应该掌握的.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会更有利于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一些学生对课本上的定义都记得十分清楚,但是在用的过程中却不是很会用,也有的学生很会做题,却并不清楚课本上的定义或者概念,这样的现象都是不正常的,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要善于从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一、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学到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书本上的概念或者定义的学习,来掌握知识.书本上的定义是前人经过探索、研究发现的定理,是有一定正确性的,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做题,学生通过对这些定义进行消化和吸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接受性学习虽然也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但是它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这种学习方法非常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一味地使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会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依赖心理,不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接受性学习也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很多人认为接受性学习是一种低级的学习方法,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有很大的用处的,简单一点的接受性学习的应用是“背定义定理”,这些定义定理都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的依据,只有掌握好了这些基本的概念、定义,学生才能去做题,才能提高做题效率,复杂一点的接受性学习的应用是“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只有做的题目多了,见的题型多了,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毫不畏惧,就算是遇到一些从未见过的题型,学生也可以快速地开阔思维,找到解题的思路.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帮助,学生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探究.这对学生的意志、能力、独立性等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如果学生做得很好,获得胜利的果实,也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更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有时候会适当地忽略老师的存在,它强调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不再是从课本上直接获取前人的经验,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结果,顺便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检验.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长久地记住知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并不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反而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通常在几何图形学习这一章节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会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几何图形的学习是非常抽象的,单纯地靠老师讲授,学生是很难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的,必须要靠学生自己参与其中.比如说,老师可以让学生找到一些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实物,让他们带到教室来,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自己手里拿的物体有几个面、几条棱、面积怎么计算、体积怎么计算;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寻找教室里存在的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让学生把抽象的图形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结合
接受性学习强调老师的讲授、学生的记忆,它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现在比较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陷,并不是在每种情况下都适用,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探究性学习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接受性学习则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让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互相取长补短,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在学习数学新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对新的内容进行导入,让学生对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去自己探究,这样学生在探究的时候才不是盲目的.比如说还是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拿着粉笔盒、黑板等东西跟学生讲一下什么叫长方体、什么叫正方体以及一些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对几何图形有一个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结束语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小学数学的这两种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在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点、缺点、适用范围的基础上,学会选择使用哪种学习方法.更主要的是,学生和老师要学会将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朱浩.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结合[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