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舟
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红色经典课文,以期通过课文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促进学生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继承红色优良传统。但是,我们往往过度关注精神内涵和情感价值的解读与传承,却忽略了这些优秀选文的语言,失掉了红色经典课文的“语文味”,进入顾此失彼的误区。因此,本文从红色经典课文的“语文味”重新出发,阐述如何通过解读英雄人物形象、回归经典语言韵味、品鉴革命精神情怀、分析红色叙事特征、书写革命书信、展开语言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寻找回红色经典课文的“语文味”,让红色精神、爱国情怀与语言知识、审美文化等共同发挥作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具备双重作用,一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功底,构建语言知识结构,具备审美鉴赏、语言理解与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内涵与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情感感知、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精神修养,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丰富处世的学问,洞悉人生的哲理,实现健康成长。因此,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展语文教学,不能厚此薄彼,而应该均衡发展,有机融合。在进行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偏离中心,过分强调文本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言性,导致“语文味”的缺失,浪费了蕴含在红色经典课文当中的宝贵资源,反让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的教育现场,导致语文课程的性质偏颇,不利于教学的良性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从问题入手,重新找回红色经典课文中的“语文味”,以此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解读英雄人物形象
红色精神往往寄托在英雄人物身上,为了彰显英雄人物的红色精神,作者必然运用非常精湛的笔墨进行描摹与刻画。因此,在解读英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从文本中汲取大量语言养分,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把人物塑造得饱满生动、深入人心。如《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描写雨来和敌人抗争的场面,而是先描摹了雨来在晋察冀边区小村落的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我们看到雨来游泳技能的精湛,看到他活泼调皮的一面,也看到了他热爱书本、认真学习的一面。并且,在雨来学习的内容中,有“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样深刻而直白的爱国教育的内容。这些描写,让我们了解到雨来是一个活泼好动、调皮机灵、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好少年。雨来的形象,便生动地出现在了学生脑海中。之后,课文所描写的雨来保卫通讯员李大叔与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让雨来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鲜明,更加放大了雨来机灵、爱国的人物特征。由此可见,没有前面内容的铺垫,我们或许不能理解一个小孩子为什么会有勇气跟凶残的敌人抗争,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孩子在鬼子的魔爪之下能轻松逃脱。但是有了之前的描写,才让一切变得合理,让我们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小英雄雨来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魅力。因此,故事才具备打动人的特性,人物形象才更加生动饱满、深入人心。
二、感知经典语言韵味
红色经典课文的载体是语言文字,承载着语言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语言韵味,在强化学生对作品感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吸收,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叙事语言的精练与精准,体会如何将一件事情簡单地讲述明白,却又感人至深。如作者用“集中兵力”“大举进犯”体现敌我实力悬殊,用“一边痛击敌人”“一边有计划地诱敌上山”表现六班组织有序,用“喷不完的满腔怒火”表达对敌人的痛恨和作战的英勇,用“石头像雹子一样”表达战士们的决心,用“昂首挺胸跳悬崖”体现壮士们赴死的无畏与壮烈豪迈……这样的描写,用简洁的笔墨把故事过程叙述完整,把故事场面深刻还原,产生出打动人的阅读效果。
三、感受革命精神情怀
红色经典课文具备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因此,需借鉴红色经典课文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精神品质。如在教学《七律·长征》的时候,引导学生从诗中所述故事出发,体会将这些内容用在诗中的玄妙,体会借助于故事烘托出来的红军长征的精神品质,感受语言的气势磅礴和不畏千辛万难勇敢前进的红军长征精神。
四、分析红色叙事特征
红色经典课文寄托于红色革命事迹之上,往往具备极强的叙事性。教学红色经典课文,不可以忽略语言的载体作用,而应该深度剖析其叙事特征,培养学生的叙事逻辑,提升学生的叙事能力。如《开国大典》一文详细地描述了开国大典的流程和具体事项,具备极强的叙事逻辑性和语言感染力。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着重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叙事逻辑。如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开国大典的流程绘制出来,并对照课文,看看课文是如何还原这些具体流程的,是如何将每一个细节和过程描写得精确、细致且具备感染力的。如先简单介绍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然后介绍参加者,并用“总数达三十万人”短短一句,就为我们揭示了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的情形,表达出开国大典是个万众瞩目的历史性时刻,再介绍天安门广场的样貌,最后是主席台。把关键信息都交代清楚之后,便开始写群众,用对群众的描写强化开国大典的气氛,让人感觉到激动与兴奋,为开国大典的开始打好基础,烘托好氛围,做好准备。这时再接着写开国大典的流程,就会显得更具感染力。在写开国大典的过程时,语言精准、简洁,也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具有感染力的笔墨。如用“排山倒海的掌声”来表达群众的热情和激动,用“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来表达万众瞩目的这一刻的庄严与辉煌,用“这庄严的宣告”的排比句来持续烘托毛主席庄严的宣告,唤醒读者心中一层又一层的激情与热血、欢呼与兴奋。教师通过详细解读叙事逻辑、分析语言文本,能够将渗透在红色经典课文中的语言特性充分挖掘出来,让课堂更具“语文味”,让文本更具育人价值。
五、续写书信寄托情感
借助于红色经典课文所产生的精神感染效应,我们可以持续作用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为红色经典课文当中的人物写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在教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之后,让学生给邱少云写信,表达自己对邱少云的勇气、毅力、牺牲精神的钦佩之情,诉说自己在邱少云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品质和获得的思想感悟,从而向邱少云战士致敬,不忘历史,继承先烈遗志,保家卫国。通过书信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伟大英雄精神的感悟,并激发学生的情感感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六、开展实践传承基因
综合实践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听说读写同等重要。教师应充分借鉴红色经典课文的教育价值,善于将红色经典内容迁移到综合实践中,引导学生完成从“知”到“行”的转变。如在教学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奉献爱心”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奉献爱心”的主题演讲、手抄报宣传、校园献爱心活动方案策划、实践过程记录和实践感悟的写作、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的评选等活动。在充分的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爱心”意识,发展学生的“奉献”精神,并促进学生交流分享,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红色经典课文不仅仅具备德育价值,而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需要还原红色经典课文的语言价值,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红色经典课文中人物形象、语言韵味、审美风格、叙事特征等方面的感悟,并借助红色经典课文的感染力,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