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侠 曹萍萍 崔艳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符合“育人”本质的综合教育理念,是我国工程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职业素养”四大思政元素不仅符合工科本科生专业课特点,更体现了国家及社会对工科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应积极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工科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具体可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四个方面开展教学实践,推动工科本科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持续提升。
關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工科本科生;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实践
“立德树人”让教育回归本质,“课程思政”正是符合“育人”本质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也指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应融为一体、不可割裂[1],还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对高校开展工科本科生课程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并以此协议为参照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主要反映对工科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2]。该标准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更加关注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考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思政建设,更有利于提高工科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其成为祖国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
工科本科生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思政元素
《纲要》为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思政元素的总体框架,以顶层设计助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在文件中有明确规定:一是高校应重视对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伦理、大国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及使命担当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在工科专业实践课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等。相较于人文学科来说,工科专业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创新性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在全面把握《纲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工科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归纳,得出工科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科学精神、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工匠精神、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等。
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思政元素
2022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相继发布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2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工科本科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提出体现该能力的核心要素分别是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及终身学习[3]。这些核心要素构成了工科本科生的毕业要求框架,其中既有以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的技术性要求,如掌握工程知识,又有以专业素养为主的非技术性要求,如具有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及终身学习意识、工程伦理等素养。这些非技术性要求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均能得到有效支撑。此外,《指南》还明确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4],提升育人功效。这项要求将工科专业的德育工作置于首要位置,与《纲要》的文件精神高度一致。基于《纲要》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和要求以及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非技术性要求,结合工科专业课特点,确定工科本科生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精神力量。科学知识没有差别,然而只有根植于家国情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服务于祖国的发展和建设。因此,高校要从整体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始终贯彻服务回答为谁以及如何培养人,并直接鲜明地告诉学生,工科专业课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服务于伟大的国家建设,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5]。同时,高校亦要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理论及文化与工科专业课融合,以此激发工科本科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二是科学精神。科学的精神价值便是科学精神。一般认为,科学精神是通过思想、方法、思维及理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6]。这种精神气质为工科本科生科学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提供了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在一代代科学家的持续努力下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份成就的背后正是科学精神的支撑和传承。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大力发掘富有科学精神的思政题材,将其自然地融入工科专业课教学,以促进科学精神在工科本科生中的传承与弘扬。
三是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意识的一种自我关怀。良好的工程素养要求工科本科生在掌握必要的工程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人文情怀。工科本科生的人文情怀主要集中在对环境、能源及健康等人类和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上。例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地引入与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此类问题,使其以健康的人文情怀指导课程学习[7]。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科本科生人文情怀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工程实践中。工科本科生在工程实践中既要关注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又要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应对社会新变化。
四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属于内在的职业规范和要求,集中体现了职业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它关系着人们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失败,且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人们的职业形象、资质、知识、行为及技能等可以被看到的部分属于显性部分,人们内在的职业道德、意识、作风及态度等看不到的品质则属于隐性部分。显性部分是隐性部分的外在表现,隐性部分则起支撑和决定作用[8]。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工科本科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对工科专业有全面的认识[9],继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工科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路径
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工科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因而,有必要不断探索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有效发挥工科专业课传授知识技能与价值塑造功能。
1.优化教学目标,凸显思政的价值引领
教学目标是思政元素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在工科专业课教学目标中明确思政元素,鲜明地体现政治导向。首先通过梳理工科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构建起培养“德才兼备”工科人才的知识能力体系,再将思政元素纳入教学目标,凸显价值引领。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总结我国机械工程行业发展史和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对现代机械树立正确的认知。另一方面,要从工科本科生职业素养角度设计教学目标,专业课教师应认识到职业素养对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并知晓国家及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继而将提升职业素养纳入专业课教学目标。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教学目标可以是通过工程事故案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总之,优化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专业课教师从宏观上把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以此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而且也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以期将未来工程师塑造成爱岗敬业且具有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2.完善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教学内容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工科专业课是由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所积累起来的技术经验与知识构成的,因而拥有较为长久的技术发展历史,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整合工科专业技术发展历史、伟大成就、形成背景、现状及趋势等,完善教学内容,并选取适当的专业课内容承载思政元素。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于课上或课下观看《辉煌中国》《大国重器》及《大国工匠》等大型纪录片,以讨论或观后感写作的形式提供反馈,使其深刻感受我国工程领域的伟大成就,树立专业自信,增强政治认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可采用显隐性相结合的方式,如体验式、内涵式及概念类比式等隐性融入方式,讲故事式等显性融入方式[10],让工科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再生硬、枯燥,而是富有温度和情怀,深入学生内心。值得说明的是,工科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体,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时代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相联系,探寻融入点,从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功效。
3.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呈现思政元素
当前,“填鸭式”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特别是工科本科生的理论性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生硬且机械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下降,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此,要想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就需要专业课教师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辅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地向学生呈现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如采用案例式、启发式、问题式、探究讨论式及项目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更优质的教学活动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达成。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组建团队完成一项机械设计课题项目,从调研选题、立题到研究设计再到产品制作最后到成果展示,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项目式教学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专业课教师也可以构建翻转式课堂,让师生、生生之间围绕工程案例中存在的工程伦理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职业素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以更灵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思想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升。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发展
一是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推动主体,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直接对象,同样深度参与其中,成为评价主体之一;用人单位所代表的社会主体能够检验工科本科生的能力素质如何,是教学价值的承接对象;思政领域内的教师和专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其中起到价值引领、澄清认知以及调控实施过程等作用[11];高校党委和院系等相关部门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均应纳入工科本科生课程思政评价的主体。如前所述,教学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将更客观、全面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二是教学评价指标全面化。评价指标的選取和确定是评价工科本科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及职业素养四大思政元素,切实符合国家及社会对工科本科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充分体现了工科专业课教书育人和价值引领融合发展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评价指标中引入思政元素,从专业角度分析和评估工科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理想,从而全面覆盖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各个方面。
三是教学评价内容丰富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内容,一方面,是考查教师的教学素养水平及其效果,如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能够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是否具有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工科本科生的能力和素养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等。另一方面,是考查学生的言行举止,如基于不同媒介和载体所发表的言论、含有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行为表现以及是否具有从专业角度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由此,通过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内容,来推动教师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是教学评价方式灵活化。学生的思政素养是一个增值过程,综合体现在知识、能力及思想层面,因而从过程、增值及综合等灵活角度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具体可采用随堂作业、课堂记录、面对面或线上座谈会、课程网上评价等方式。增值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通过系统性考试考查学生的知识、思想及能力。例如: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加入主观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思政元素回答专业问题的能力。综合性评价是根据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表现,考查其专业水平及素养。例如:通过笔试和面试考查工科本科生的专业水平,及其对思政元素的运用和应对能力。由此能够发现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提升工科本科生的学习效果。
结语
思政元素与工科专业课的融合,不是将两者简单相加,而是让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般地融入专业课,使工科本科生自然接受思政教育。通过对《纲要》及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的分析与提炼,总结出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及职业素养四大思政元素,不仅符合工科本科生专业课特点,更体现了国家及社会对工科人才的要求。因此,当前高校全面推进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便是将这四大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工科专业课教学中,让工科本科生的专业课具有传授知识与技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而将他们培养成满足国家战略和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 [2023-04-22].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张文雪,刘俊霞,彭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潜在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60-64,79.
[3]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T/CEEAA 001-2022)团体标准[Z].2022.
[4]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2版)[Z].2022.
[5] 孙志伟.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93-97.
[6] 王梦紫.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7] 李培根.人文情怀与工程实践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0-13.
[8] 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8(3):14-15.
[9] 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10] 刘洪丽,李婧,李亚静,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方法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0,43(3):86-91.
[11] 吴增礼,欧妍池. 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实现[J].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1(4):115-123.
(作者单位:郭德侠、曹萍萍,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崔艳,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