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楠
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于1964年,近六十年的历史积淀赋予了国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近年来,学校围绕“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以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办学定位,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音乐学府为办学目标,积极传承并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探索和构建了与“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具有国学底蕴的文明校园环境,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复合型功能的拓展和艺术审美性的提升,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面做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有益尝试和示范,被誉为具有东方典雅气质的中国风花园式校园。
彰显国学底蕴和音乐属性的美丽校园
一流大学的建立离不开一流的校园环境,作为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部建筑和配套环境是代表學校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多年来,中国音乐学院一直被誉为是“中国音乐家的殿堂”“中国音乐的殿堂”,从早期的前海西街17号旧址(恭王府)到如今的北四环健翔桥畔校区,中国音乐学院的校园环境打造始终紧紧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布局,处处彰显国学底蕴。
校园前广场主要是学校教学办公的核心场所,教学楼、办公楼、音乐厅、图书馆均坐落于此。在校园中轴线的西侧,是学校最大的教学楼,也是目前学校的地标性建筑。该教学楼于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整栋楼拥有1个多功能排练剧场,1个阶梯教室、3个大排练教室,10个中型排练教室和253间琴房,它的落成既解决了当时学校教学和办公的功能性需要,更有效提升和改善了校园整体环境,也为今后一段时间校园环境的改造奠定了基础。教学楼的建筑外墙选用红色干挂陶板与灰色瓷板,红与灰的经典组合,既贴合了北京古城的气质也符合高等音乐学府的定位。整个建筑的设计充分考虑声学、噪音、采光等综合要求,锯齿形窗的运用有效解决了声环绕、声聚焦等问题,建筑立面的设计不但带来光影流动的美感,其外在的竖向线条也宛如中国传统乐器的弦线,诠释了传统文化与音乐元素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学生人数增加和满足办公需要,学校围绕教学楼的颜色体系和风格定位,先后又对办公楼、琴房楼、学生公寓、食堂、浴室等建筑的外观和内部进行改造,在细节之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音乐特色,使得校园主要建筑在色调、风格等视觉效果上已基本统一化和标准化,中国风的仿古式建筑高雅气派,传统红柱灰砖交相辉映,实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的交汇融合。
校园的后花园主要是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象征意义的国音“高山流水”景观花园构成。花园虽面积不大,但精致典雅、清新脱俗。花园北侧设有一处富有古典诗意的“听风亭”,旁边是中国传统文化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中伯牙子期的雕像,以及《吕氏春秋·本味》中关于“高山流水”的有关记载,它既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象征,也在时刻教育和引导着国音学子对音乐理想的执着追求。花园内部有精心种植的数十种花草树木,石榴树、油松、白皮松、华山松、银杏、杏树、柳树、玉兰树、苹果树、金香玉竹等亭亭玉立,连翘、迎春、女贞、腊梅、月季、麦冬草等繁花似锦,这其中的许多树木都是20世纪80年代校区落成时栽种下的,它们见证和陪伴了一代代国音学子的成长,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生动体现。花园中间的景观水池是“高山流水”的灵动所在,水池中活跃的各色锦鲤为静谧的花园带来了勃勃生机,每年春夏季节,这里都是学生拍照留影的绝佳去处,但由于气候原因,秋冬季节放水过后就会显得有些单调。为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国音花园四季有景观、处处有景致,学校今年对这一景观工程进行了升级改造,将原有水池拆除后重新做好防水,并加装一体化过滤设备,实现了秋冬水池的恒温控制,在安全节能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优化花园环境。除了“高山流水”花园以外,教学楼和办公楼前侧的月季花海以及校园操场的樱花树景观,共同构成了“花园式”的校园环境,“中国风”国音校园已初步形成。它们不仅为国音师生创造了典雅舒适的学习氛围,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染和熏陶着每位师生的国学精神与独特气质。
突出复合型空间利用的多功能校园
中国音乐学院目前拥有在校师生3,000余人,占地面积为60.27亩,随着近些年学校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探索出更多可能,创造性地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满足师生对学习工作生活的各项需要,就成为了考验国音人智慧与创意的一道难题。在做好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艺术院校的特点与优势,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国音人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给出了具有中国智慧的国音方案。
1.大森林餐厅里的自习室
国音的大森林餐厅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基本伙食保障的主要餐厅,也是最受学生欢迎和怀念的打卡地。该餐厅改造于2018年,在充分利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力求既改善用餐条件和环境,也有效拓宽了餐厅的综合使用功能。由于原餐厅的顶部较低,中间设有四根立柱,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次论证,在风格把握和整体设计上借助了一定的艺术化处理,突出“蓝天白云”和“绿树成荫”的设计主题,在视觉效果上突破了原来层高不够造成的压抑感,同时丰富了艺术化的想象空间,树上随处可见的小动物为餐厅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妙欢乐的大自然中,放松身心的同时愉悦了就餐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们课余饭后自习空间不足的问题,大森林餐厅专门采用了多功能区域设计,在非用餐时间,利用可推拉的自然风景画隔板将操作间和用餐区分开,几分钟内就能让餐厅瞬间摇身一变为自习室。每次用餐过后,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做好清洁归位工作,迎接前来学习的学生们。当旁侧西点咖啡厅的香味缓缓飘入时,这里就成为了学生快乐学习的自习室,有效实现了空间利用复合功能的提升。艺术化的空间设计和贴心温暖的服务理念,使得国音大森林餐厅一经投入使用,就受到了国音学子的强烈好评。学生们自发拍摄了许多精美的照片并制作了精彩的推送,他们在网络上的推荐语这样写道:“食堂是一个新生吐槽、老生淡定、毕业生怀念的地方。而我们的大森林餐厅,是一个新生不吐槽、老生不淡定、毕业生很怀念的地方。”这波推荐在北京艺术类高校中引起了热议,也使得大森林餐厅一度成为高校“网红”爆款餐厅的代表,成功“圈粉”无数。不仅吸引了许多艺考生和家长的关注,而且也掀起了一股国音毕业生的回忆杀,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爱校如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蛋壳”里的音乐表演空间
在综合教学楼一层东侧,有一个被国音师生亲切地称为“蛋壳”的地方,也是国音人在复合型空间利用上的又一个亮点。这个空间的设置初衷是为参与中国音乐学院与联盟成员院校开展的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打造的多功能厅,这里可以满足学生在线学习全球音乐教育联盟院校课程的需要,也能够进行外语学习和考试。“蛋壳”样式的孵化器外型,寓意着国音莘莘学子在这里开启崭新的学习历程,也饱含了母校对于学子们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与祝福。除了满足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需求外,这里还设置了一个小型舞台和可以容纳几十余人的观众席。舞台上配有国际顶尖的三角钢琴,可以满足开展艺术沙龙和课外实践的需求,有效缓解了音乐厅排期紧张的问题。依托“蛋壳”这个多功能空间,也诞生了诸如“午间音乐会”等品牌音乐沙龙。学生们利用午间休息的时间,在这里进行实践性质的演奏和表演,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间时光,而且也成功吸引了许多教职员工前来学习欣赏,成为了国音独具特色的音樂角落。
3.集多功能场地于一体的综合操场
2022年9月,国音操场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了国音人心中有史以来最大的开学礼物。由于空间限制等原因,多年来学校一直没有操场,严重影响了师生正常的教学和生活。在国音人的不懈努力下,操场工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反复论证和科学设计,最终实现了在有限的面积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场地与设施。整个操场占地7,700平方米,包含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跑道等多个运动场地和各类健身器材;主席台和看台的设计简约大气;冲洗区和电子存放区舒适便捷。整体工程秉承绿色环保和科技人文的理念,是一座集现代化、科技化和体验感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操场。除开展体育运动以外,校园人才招聘会、夏季草坪音乐节都陆续在这里成功举办,也为校园场地的功能性拓展再添一抹亮色。它的建成圆了国音人多年来的夙愿,也为美丽的校园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注定会成为下一个承载国音学子青春美好记忆的重要场地。
注重“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育人型校园
1.“师苑”里的校史情怀
由于艺术院校教学的特殊性和学校空间的限制,多年来国音教师在课余之外没有能够备课休息的场所。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学校在综合教学楼的地下一层为教师打造了“师苑”空间。在设计上,“师苑”采用了中式合院的结构巧思。一方面,与国音的定位相互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国音人对老校区“恭王府”的一种情感关照。建成后的“师苑”包含具有东方古典韵味与艺术审美的中式茶座,也包括简洁明快满足外国教师、专家学者需求的西式咖啡吧。在布置和陈列上,不论是文房四宝还是中国传统乐器,处处细节都彰显了国音情怀。动态电子投影屏的运用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感,让人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打破了地下空间的沉闷和压抑感。在艺术设计与功能分区上,“师苑”充分结合了学校的实际需要与发展要求,既突出“中国乐派”的国学底蕴又符合未来“双一流”建设目标。这里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课后休息调整的需要,而且也能够开展教学研讨和举办小型音乐沙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工之家”。同时,随着近年来学校外事活动的增加,“师苑”也为包括“中国国际音乐(钢琴教学)大赛”等国际比赛在内的重要赛事活动提供了服务保障,成为了独具国音特色的多功能区域。
2.餐桌上的党史学习教育
为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工作中,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讲活红色故事,搞活教育形式,在课堂以外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国音人把党史学习教育拓展到了餐桌上,这一创新举措也被教师们亲切地称为“有滋有味的特色党史教育课堂”。在通往餐厅的长廊里,悬挂着“党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历次会议的介绍以及国音发展历程中历史性时刻的珍贵影像。走入餐厅内部,公共空间中有序陈列着冲锋号、红军衣、红军旗、红军枪、油灯、斗笠、草帽等红色革命物品,餐桌的隔板上贴满了“百年红色历程、致敬革命英雄”的红色故事,投影屏上也播放着《上甘岭》等经典红色电影,餐品选择上特别增设的南瓜汤、杂粮饭、棒碴粥、蒸红薯等粗粮,也成为了备受教师喜爱的新选择。这种利用碎片化时间、春风化雨式的党史“情景式沉浸式教学”得到了教职工的认可,也是国音人在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的新举措。
3.浴室里的德行教育
在校园西北侧紧邻学生宿舍旁,有一栋两层高的精致小楼,楼体旁的绿植景观板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沐”字,这里就是国音人的“澡身浴德”浴室。《礼记·儒行》中云:“儒有澡身而浴德。”其大意是儒者用美好的德行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纯洁。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注:“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因此,国音浴室外也选用了“澡身浴德”四个字来勉励国音学子,要洁身自好、吐故纳新,不断提升艺术修养、涵养人生境界。改造前的浴室由于锅炉问题经常出现冷热水不均的现象,设备老化、环境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征求意见,先后数十次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澡身浴德”浴室终于确定下来。围绕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从浴室大门的制作到水龙头、地砖乃至花洒的选用,都经过反复推敲和选择。四个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浴室为学生们带去了具有个性化的选择空间,实体隔断的运用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学生的沐浴需求,与色系风格配套的更衣柜和植入式音响等配套设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如家庭般舒适便捷的服务,在细微之处体现育人功能,塑造和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优良品质。
推进建设节能环保的绿色校园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节能环保的绿色校园一直是国音人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北京市绿色学校创建为契机,近年来学校围绕建设绿色环保校园、培育绿色校园文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提升绿色学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在校园基础建设和改造中,国音坚持绿色环保概念,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公共绿地建设和绿植搭配,学校绿地率超过30%,植被种类丰富,养护标准较高,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绿”的校园环境。新建绿色建筑和对既有建筑改造时融入节能环保理念,使用符合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节能产品。建设校园能源监控系统,有序开展能源统计、审计和公示工作,提升资源、能源利用率。
在培育绿色校园文化方面,国音注重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近年来,围绕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爱国卫生运动等主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在学校食堂、橱窗、校园主干道等位置,通过悬挂条幅、张贴海报、发放学习手册等方式营造宣传氛围。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知识普及和竞答等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高全校师生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意识。在全校范围内设置分类垃圾投放箱,由学生志愿者做好垃圾分类引导,引导大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参与学校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共建美丽校园的良好氛围。
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学校注重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育人的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类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节约能源、绿色低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绿色环保主题的实践活动,在青山绿水间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自觉成为绿色文明校园的创建者和守护者。
在国音人的共同努力与坚守下,中国音乐学院先后荣获“2018-2020年度首都文明校园”称号、“全国高校卫生安全管理示范单位”,这既是对国音校园建设的肯定,也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巩固“首都文明校园”的成果,继续推进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争创节水型试点单位,全面提升校园的智慧化建设水平,营造更为优美典雅、具有人文关怀、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让国音校园成为每一个国音人心中最温暖、最舒心、最安全的家园。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