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瑰宝。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掀起了热潮,在国际上也成了文化领域中的热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是师生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程度不足,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了崇拜西方文化而缺乏文化自信的问题。文章试图以规范的实证调查、科学的对比实验为基础,分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套既有理论深度、在实践上又有效可行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034-04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ZZJH-174)。
作者简介:汪海洁(1973—),女,硕士,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讲道:“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功能,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实现课堂育人[1-2]。由此可见,当代文化教育者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日渐显著。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是师生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需要日益迫切。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受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词汇和语法一直是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忽略了语言是文化的天然载体,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习惯于对英语及其相关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英语学习,更不用说用英语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3]。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符合时代需求,契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需求,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且能让走出国门的大学生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4]。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都在飞速发展和进步,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高校的教育和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目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却明显不能满足文化输出的需求[5],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材层面
目前国内的大学英語教材,在课文内容上主要是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科技等,缺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已经改版过三次,但课文内容依然还是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经济、历史等,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为例,本教材共八个单元,每一单元含两篇文章,Text A和Text B,这八个单元的主题:
从上述的介绍看,《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课文教材内容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版仅在课后Exercise1的汉译英片段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因为前期无论词汇学习还是课文都没有相关内容,只是在翻译中直接给出关于中国故事的翻译,导致大部分学生在翻译时不知道从何下手。
(二)教师层面
首先,受四六级应试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偏重于语言形式学习,教学重点放在词汇、长难句和文章结构分析、语法和翻译上,很少有教师会根据文章的主题内容,引入共识维度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中西文化的横向对比。其次,部分中国教师认为英语课堂就是要讲解英语文化中的故事,比如每逢国外的传统节日,教师便会详细介绍国外传统节日,无形之中过度宣扬了西方节日,导致部分学生对国外节日的熟悉和热爱超过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不仅要了解西方节日,更要熟悉、珍视我国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合理地进行文化输入,更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积极地进行文化输出,打造更好的中国国际形象[6]。
(三)学生层面
首先,受四六级考试的导向,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想早日通过考试,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其次,随着20世纪的改革开放,各种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涌入中国,互联网的兴起,更是使地球“成了一个村”,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对西方的一切充满好奇,觉得西方的一切都是洋气的,而中国传统的东西是土的,导致一些学生崇洋媚外,“西化”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故事知之甚少。再加上近2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宣传和教育相对滞后,方法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兴趣不大[7]。
(四)外部环境层面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快得让人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时代,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抖音、快手以及各种直播带货App的出现,让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充满了浮躁,即使在象牙塔内,空气中也弥漫着浮躁。即便是学习,在学生心中,考试技巧也远胜过文化的学习和传播。极少有学生去研读中华传统文化,更不用说去阅读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名著了。
三、把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路径探析
(一)教材层面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源头,在大学英语教材中要适当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比重。研究发现,国内大学英语教材,其课文内容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导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不足。因此一定要适当地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几年,我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题内容都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但是由于前期的课文内容缺乏相关的词汇、短语和文化背景,学生的作答情况并不理想,甚至还闹出不少笑话。如有学生把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翻译成了Beijing BBQ,热腾腾的火锅(Steaming hotpot)翻译成了gulugulu等。通过这些奇葩翻译,可以看出部分中国大学生不能够肩负起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8]。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适当增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故事相关的课文、词汇、短语,这些内容学习会让学生具备用英语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这样,无论是在四六级考试中还是将来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工作,就不会再出现上面的翻译笑话了。
也可以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开辟几个单元,专门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人物故事的原版英语文章,比如介绍老子、孔子等有关中国人物故事的文章,也可以编写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的文章,如春节、七夕节和中秋节等等。这不仅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外宣的语言能力,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9]。
(二)教师层面
教师要深刻理解大学英语课文内容,巧妙融入共时维度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需要教师对所用教材进行合理拓展,自然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首先,教师要钻研透英语课文,了解文章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意图等等。这对英语教师提出以下三点要求:第一,先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理解,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第二,教师要明白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第三才是解决文章中的语法问题。教师只有精准理解课文,才能够自然地引入中国元素。
其次,教师在钻研透英语课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自然的拓展。文秋芳教授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中认为,课程内容的拓展可以从“共时和历时比较两个维度”展开,即“同时期的不同人,物和事。”[7]共时维度下课文内容或话题的拓展,可以比较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该项目在第二阶段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尝试把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Unit 1 的主题是“Fresh start”, Text A 是西方大学校长对新生的一篇演讲稿,演讲的主要内容是给新生讲大学生活以及鼓励学生有意义地度过未来四年。教师在上课之前,上网查找了国内名校校长的致新生演讲,最后选了2020年9月中旬西安交通大学王树生校长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视频作为该单元的共时维度拓展内容。王树生校长在演讲当中详细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既吻合项目背景,又契合时代背景,非常应景。教师提前把王树生校长的演讲视频挂到学习通网络学习平台上,让学生提前观看。学习完课文后,再次让学生观看并对比两篇演讲的内容,并讨论两位校长演讲的异同。在讨论中,意外了解到好多学生居然不知道“西迁精神”,于是教师鼓励他们上网查找“西迁精神”的精髓及其背后的感人故事。在后期的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深受感动,一定会确立明确目标,充实地度过大学四年,无悔青春。看到学生意犹未尽,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英文版,解读相关术语的英文表达,扩大学生的英文词汇,紧抓时代脉搏,紧追时事新闻,让学生明白自己平时的语言学习与祖国的强大发展密不可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能埋头刷无聊的短视频去获得短暂空虚的快乐,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操。这一单元的学习和拓展,实现了“了解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目标。
当然,要拓展课文内容,教师还要明晰不同类型的文本特点,找准着力点,这样才能自然地拓展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0]。
(三)考试层面
高校要积极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在考试内容当中加入中国故事元素。总有人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分数的在乎度和考试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指挥棒作用。在前期的访谈中发现,考试不考的知识,学生也缺乏学习的动力。既然暂时很难改变这种情况,高校就应思考充分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在项目实践的第二阶段,项目组开会研讨并决定在期末考试环节,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大学英语课程期末的口语考试中,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用英语演讲或者表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所选内容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成语故事,如春节的来历、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个别学生为了拿高分,在考试前,主动去英语角讲述给外教听,并请教外教纠正其语音语调,这样,既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可谓一箭双雕[11]。
四、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英语学习者既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也要深谙本国语言和文化,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的认同,才能清醒认知他国形象,坚定自信地维护和构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客观看待他国与本国形象间的关系。基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立足显性的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将隐性的思政育人作为重要方面。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主动思考,积极寻找二者的契合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为语言教学注入新的血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维护国家形象意识,更好地发挥英语人才在国际社会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 人民日报,2018-08-23(01).
[3] 李宇明. “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J]. 中国科技术语,2015(06):62-62.
[4] 陆娟. “一带一路”战略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02):101-104.
[5] 黄雯怡. 我国大學英语教育困境的生态解析与对策思考[J]. 外语研究,2016(03):53-57.
[6] 任雪娇. “一带一路”和“走出去”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的策略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4):181-183。
[7] 文秋芳. 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01):1-8.
[8] 王旭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路径研究——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04):53-56.
[9] 刘立莉. 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J]. 长江丛刊,2021(11):41-42.
[10] 孙艳丽,张华.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对策研究[J]. 英语教师,2019,19(15):14-17.
[11] 张景成,王颖. 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1(02):63-66.
(责任编辑:张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