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院校书法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3-07-04 23:20肖玫杉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

摘  要:书法学科在高校通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进行书法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基于书法的民族特质、文化属性和美学价值。重新定义书法身份,加强其与文史的联系,让国学教育更多地注入书法教育,并将书法学科纳入高校通才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引导学生向博学品质发展,达到融会贯通,才能营造良好的书法生态,促使学生用多学科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支撑起本专业学术领域的高精尖研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认知世界,实现通才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校进行书法教育改革应加强与地方合作,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与地方共享共建书法馆,促进全社会对书法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书法教育改革;通才教育;身份转化;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128-04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美育视角下的中国书法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YJ2022045)。

作者简介:肖玫杉(1993—),女,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书法教育。

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典型代表,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伴随着当代文化的繁荣和书法教育的发展,书法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成果,但其仍然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挑战。书法教育不同于普通的艺术教育,它還应兼具文化教育的身份,应是“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应将书法艺术纳入文化的视界,通过文化认识书法艺术,书法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修养、美学思想等的形成和培养都至关重要。本文从书法教育的“艺术”和“文化”双重教育属性出发,立足于高校通才教育,谈谈关于高校书法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书法教育回顾

(一)古代书法教育

《三字经》云:“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1],唯有书学延续不断。具有普世意义的书法教育是从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兴私学开始。

官学意义上的书法教育始于东汉灵帝时期,在通经学典的太学之外,设立培养文学艺术才能的鸿都门学,客观上促使书法教育从书写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意识的艺术教育,开启了书法艺术教育的启蒙运动。

书法教育在唐代进入了更加规范的时期。习书者在弘文馆“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亦兼习之。石经三体书限三年业成,《说文》二年,《字林》一年”[2]。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将书法纳入科举考试中,这大大提升了书法教育的普及性和世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

宋代以后书法教育继续下行,普及庶民子弟。明清两代,写字教材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要求字迹乌黑光洁、大小统一,书写得规范与否影响到是否能够登科,这体现出全民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和严格程度。

(二)近现代书法教育

近代以来,书法教育在科举时代终结下和书写工具的变革中逐渐式微。在西学东渐的时风之下,中国高等院校学科的设立是参照西方的学科框架体系,而书法是我国古老独特的东方传统艺术,西方并没有这个学科,这就导致了书法在当时教育体系的学科框架中很难有容身之处,传统的书法教育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20世纪初中国极少有高校开设有书法课程。在潘天寿倡议下,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首次招收了两名书法专业学生。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招收书法专业的首届硕士研究生。1995年首都师范大学招收第一批书法博士。

2020年10月,两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3] “书法馆”一词首次在政府文件中被提及使用,成为一个如博物馆一样的场馆概念,由此不难看出国家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决心,同时也赋予了高校新的责任和担当。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在上一版的目录中,“书法学”是一级学科“美术学”下的二级学科,新目录将书法和美术合并成了一级学科。

二、高等书法教育改革的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大国的崛起不应只是经济的腾飞,还应该伴随着文化的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书法又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典型代表,因此,在高校进行书法教育改革,完善高等书法教育,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方式,但其文化性、艺术性独具魅力,经久不衰,是民族性学科,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的文化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传承文字之脉是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应该担当起这个使命,充分挖掘书法文化的优势,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在国际交流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二)提升审美能力,助力通才教育

书法在当代的身份是一门艺术,但是学生不应仅仅以学习艺术的方式学习书法,而是要跳出学习艺术的固有思维,将书法的学习和高校的通才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基于书法的文化属性、民族特质和美学内涵,教师不但要在有书法专业的院系实行通才教育,使书法专业的学生加强学习文史等国学知识,更应将书法学科纳入高校通才教育的范畴,让非书法专业学生通过这些书法教育改革措施,学习古人的书写文化,培养博学品质,挖掘个体的精神气质,唤醒个体的审美潜能,实现书法文化现代化的转化和创新。

通才教育重在“育”,书法教育培育的就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这对塑造一个人的完整人格影响深远。事实上,部分学科是交叉的,大部分学科的研究也都不只需要一门学科的知识。未来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出有较全面的素质,并且精通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通专兼顾,加强对学生多学科素养的培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达到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

对书法教育进行一系列改革,有利于开阔学生学术视野,建立健全不同学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帮助大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认知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学术精神,培养出更全面的人才,而不是知识割裂的人;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消解知识孤立的状态,以多学科视角切入,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探索新的研究模型;有助于挖掘个体的审美潜能,培养美学品质,提高审美境界,养成一种懂美、欣赏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高等书法教育改革面临的几点问题及建议

书法的民族特质、文化属性和美学价值决定了书法学科在高校通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高校进行书法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因此,应从通才教育着手,对高等院校书法教育进行改革。

(一)书法的身份认同和归属问题

应当看到,在当前书法教育看似日益繁荣背后的危机之一,就是书法尴尬的身份归属问题。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汉字蕴含着古代的文化,传承着人类历史的文明,承载着书写的演变与历史,与文化密不可分。如今,艺术学门类下有“美术与书法”一级学科,建议把书法单独提升到一级学科,而不与美术并列,形成书法自身的独立地位。

书法进行现代化转化,一定要求诸经典,将书法置于文化的背景下,回归到全社会价值系统认定中去,在传统、当下与个性间寻找生长点。从时间纵轴上来看,书法在现代化语境下面临的身份转化,既要回顾过去,也要展望未来,既要有传承的意识,更要有创新改革的观念,努力探索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书法教育体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空间横轴来看,书法在全球化语境下要担当好自己的使命,不可迷失于强势文化的冲击中,要为书法这门独特的文化艺术找准定位,坚定文化自信。

(二)书法专业应进一步增设文史等国学课程

书法在当代失去了实用功能,被定位为一门艺术。在古代书写环境下,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它还是文化的载体。黄庭坚曰:“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4]在古代文人学书环境中,读书、习字和修身是密不可分的。

在通才教育的理念下,让国学教育注入书法教育中,以传统文化涵养书法教育,加强书法与文学、历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外功化内功,使学生体会到书法蕴含的文化内涵。

书法教育和国学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恢复书法的学术品质,这不仅仅是国学热的时代感召,更是基于对传统书写文化的深切观照。要理清家底,知道书法从哪里来,才能理清书法未来的发展走向。

1. 在书法专业中增设国学理论知识课程

具体来讲,应该增加文学史、文艺理论、文字学、中国古代史、文化史、考古学、中国思想史等课程。

部分高校书法专业过于重视技法,忽视理论知识学习。某些高校甚至把书法专业办成了入展培训班,忽视了书法的文化属性和学术品质。简琴斋《书法漫谈》云:“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称上乘。”[5]求诸书外的就是文化底蕴。

书法是广博学养与深邃灵感的结晶,是无意识流露出的深层思想与情感的载体。书法与传统文化学术的剥离导致了书法现代身份的尴尬地位,失去传统文化学术根基,导致书法在缺失书写环境的时代下,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2. 培养书法专业学生创作诗词的能力

诗书相彰是书法人的理想目标,书法系应该开设诗词曲赋创作课程,教会学生诗词创作的基本方法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作诗词。

书写自作诗词更能体现情思和心境,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达到人书合一。自作诗词并书写创作可以提升书法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书写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灵动气息。书法人不仅要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頭块垒”的能力,还要有自作诗词的能力。当自己有感而发创作的诗词倾注于笔端时,天然的书写力度和韵味能更完美地展现出书法作品的表现力,更好地抒发情感,也只有达到书情并茂的境界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例如《寒食帖》笔笔点画透露着温度,大小疏密展现着心境,作品巧妙地将诗情、书境融为一体,诗书相彰,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

从学习文史理论知识到创作诗词,这是新时代对书法人的更高要求,这也意味着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革新。自作诗词体现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创新精神,也是实现通才教育的一种方式。

书法已经超越了艺术界域,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而它的基因编码就是它的文化属性。因此,加强它与传统文史的联系,这样才能培养出集书法实践、书法理论和国学研究于一身的专业人才,达到“满腹经纶砚中水”的境界。

(三)高校文学院与历史学院应加设书法必修课

目前高校的文史专业学生既缺乏书法实践的经历,也缺少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古代很多文人都是集书法家、文学家、史学家于一身,文史专业在相关的研究领域都会涉及法帖、碑刻、拓片等,若没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就很难从中体会出思想文化的时代风格特征,这样就势必对学科的研究产生消极影响,在与书法相关的历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就会产生短板,阻碍学术更深更精的研究。

1. 开设书法实践必修课

汉字是文学的根本,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持久的书法练习有利于增强文史专业的学生对汉字与书法的认识,促使他们深入学习书法,避免浅尝辄止,学生有了书写的实际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碑帖,促进本专业学习。

2. 增加书法理论知识必修课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文史专业都没有开设书法理论课,只有部分文史专业开设选修课,文史学院应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侧重于具体书法理论学习的不同领域,尽快开设相关必修课,这样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如文学院可以开设书法鉴赏、书法美学等相关课程,历史学院可以开设书法鉴赏、书法史等课程。近些年出土的简牍帛书更是蕴含大量历史资料、文学文本和书法材料,文史专业的学生研究这些出土文物时,也需要知道些文字书写特点。此外,书法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鉴定断代。虽然从短时间上看,学生书法学习效果也许并不十分显著,但从长远来看,加深学生对书法的认识更有利于本专业的学习,这也是通才教育的教育目标决定的。

(四)面向高校所有学生开设书法选修课

书法伴随着汉字的蓬勃发展,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时光中温柔的一抹记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高校应打破专业的壁垒,将书法课程纳入高校的通才教育课程体系,向所有学生开设书法选修课,给学生提供多样选择,避免知识碎片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和了解书法,回望汉字的起源,触摸汉字跳动的温度,通过认识线条的抒情写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美学品质,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这超越了功利性和实用性,是高校通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书法家,但是每一个人对书法所表现出来的美与意象应该有鉴赏与品味的能力,都应当养成一种懂美、欣赏美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书法成为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五)高校应发挥学术优势,担当起在全社会普及书法教育的重任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参与到与地方书法馆的建设及合作共享,推动地方文化艺术教育发展。当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的氛围时,还能反过来带动高校的文化艺术教育发展。

第一,高校书法教师可以在书法馆面向社会定期举办讲座和对谈,惠及更多民众,在思想的碰撞中让书法走向社会大圈子。第二,教师以现场展品为教学内容,书法系师生现场教学可以更直观了解作品,在艺术场域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高校教师可以为书法馆展览提学术支持,如鉴定展品的真伪优劣;展品的释文、句读;对展品考证和展品艺术形式分析;建立在展品基础上的书法史发展脉络的阐述。

在文化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把书法介绍到世界的舞台上,让世界的目光汇聚到书法的博大、精妙、生动、深远上,在国际交流中,让外国人体会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使书法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符号,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复兴。

参考文献:

[1] 王应麟. 三字经[M]. 邓启铜,诸华,注释.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69.

[2] 李林甫,等. 唐六典[M]. 陈仲夫,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2014:562.

[3]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善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1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4] 黃庭坚. 黄庭坚书论全辑注[M]. 吴光田,编注.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23.

[5] 简琴斋. 书法漫谈[N]. 南金(香港),1947(创刊号):4.

(荐稿人:吴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
高等院校国学教育教学研究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国学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浅谈幼儿国学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
谈国学经典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让国学教育为儿童生命成长奠基
国学教育应渗透于农村初中生的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