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3-07-04 05:30陈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美术教育人文素养

陈艳

【摘 要】21世纪提倡社会、人、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发展,然而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地失去人文情怀。美术教育要担负起人文教育的责任。美术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创设人文主题,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体系;立足美术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关键词】人文教育 美术教育 人文素养

在实施美术教学的时候,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学生忘了带记号笔,你用了极其真诚和带有赞美的语句,鼓励其他学生伸出友爱之手,结果却不怎么奏效;当你充满激情地把世界著名的画作在投影仪上放映出来的时候,听到的却是学生们不屑的笑声;当你好不容易从校门口搬来小铁树,想引导学生写生时,围上来的学生却说小铁树又不会开花,不好看;将美术作业发回给学生的时候,有些学生不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书包,而是直接扔进了垃圾桶……学生越来越多地失去了人文情怀,这使教育陷入了尴尬。这些学生缺乏友情、人情、亲情的体验,对艺术、大自然的感受能力下降,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长此以往,他们就很难适应这个以社会、人、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发展为特征的生活环境。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样让人文关怀走进美术课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相关精神?笔者就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对此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一、化解不愿借“记号笔”的尴尬——创设人文主题,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体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善良的情感沒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很多学生在父母和其他长辈的宠爱下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理所当然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却很少能够关心身边的人,有时连一支记号笔都不愿意借给别人,他们的人格体系是有待完善的。李眉云老师提出的大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以美育人,育完美的人”。因此,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以培养人为目标创设适合的人文主题,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如在得知班上某个学生要转学的时候,笔者安排全班学生为其送贺卡。在这个学生将要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天,笔者引导其他学生为他饯行。笔者先拿出一张自己特制的贺卡,引导全班学生观察这张贺卡与平时见到的贺卡有什么不同之处、使用了哪些材料。在发现这是笔者亲手制作的贺卡之后,学生都跃跃欲试,开始自主制作贺卡。制作好贺卡的学生,都细心地在卡片上写下了自己对即将离开的同学最美好的祝愿,向全班介绍自己贺卡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一声声深情祝福中,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被感动了。最后,笔者小结道:“我们学会制作贺卡后,还可以在节日里亲手制作小卡片送给自己辛勤工作的父母或者亲朋好友,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与祝福。”整节课,学生始终浸润在浓浓的友情氛围中,不仅在情境中学知识,更体验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激发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之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此后,笔者还结合教师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辅导学生制作感恩贺卡,并将学生的作品(见图1)展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二、化解“无知笑声”的尴尬——立足美术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涵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课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在小学阶段,学生通过美术教材了解了许多人类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美术作品中常常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表达着人类丰富的情感。由于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认识水平有限,面对教材上多元化的美术作品,他们无法理解作品真正的文化内涵,对后现代艺术或抽象派的作品有时会无知地笑骂:“啊,这也算是大画家画的?”这样不仅误读了作品的本意,更可怕的是会使学生积累错误的审美经验,导致学生对艺术不尊重。教师要根据作品的历史价值,引导学生透过画面的形式,结合作者背景,真正读懂作品内容,体会艺术家要传达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学“画画亲近的人”一课时,笔者选取的作品有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母与子》(见图2),让学生通过欣赏以长辈和孩子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中的亲情,体会长辈对孩子的爱,认识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亲近人的爱是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教育课题。但由于一些家庭问题、社会问题,使一些学生缺乏爱,这就需要教师理性地、艺术地、多元化地引导学生向着光明、向着美好去生活、去努力,使他们通过艺术活动陶冶情操,多角度地理解人间的爱(见图3)。

三、化解“小铁树”的尴尬——结合本土资源,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现代社会崇尚物质享受,学生热衷于在家看电视、玩电脑等室内游戏,再加上学业繁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接触大自然,造成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对外界、对大自然的感受能力明显下降。美术教育可以发掘学校周围学生常常会忽略的事物(见图4),发现平凡中的美,保护快要失去的美。通过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捍卫美的责任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生活进行感知、感悟和表现,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学习审美表现方法,增进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四年级“水资源”一课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以后,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对自己的家乡做水资源利用、污染、分布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水网丰富,但水资源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如化工厂林立使水污染严重,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很多河道成了天然垃圾场……学生个个垂头丧气却无计可施。此时,笔者知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已经被激发了,于是趁热打铁说:“我们应该为保护家乡的水资源出一分力,每人设计一份招贴画,贴在公开栏上呼吁大家一起来保护水资源。”听到笔者的建议后,平时不怎么喜爱美术的学生也开始主动向笔者讨教如何制作招贴画,好像自己就是保护水资源的小卫士,一个个随即进入“拯救家乡水资源”的招贴画制作中。虽然,学生设计出来的招贴画(见图5)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这次结合家乡水资源现实状况进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家乡大自然的变化,不但培养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还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人文意识,这节美术课无疑是成功的。

四、化解教材“理论化”的尴尬——营造轻松教学氛围,渗透人文教学

课堂是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教师在美育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充分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彰显个性。教师也要运用多种富有美感的教学方法,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活泼。如在教学“我的胸卡”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胸卡(见图6)向全班大胆介绍自己,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一种亲切的朋友关系。笔者在教学这节美术课时用一起来唱唱、跳跳、学学、画画的方式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虽然学生一开始在自我介绍时有些拘谨,但很快就在笔者幽默风趣的语言下敞开了心扉,在新同学面前尽情地展示自己。这使一年级新生充分感受到美术课的乐趣,无形之中也在告诉他们美术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特殊方式。

五、告别自身的尴尬——美术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实施人文教育

要想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实现人文教养的潜移默化,就要求美术教师自己也要具备一定的素养。除了合格的教师基本功和应有的人文精神之外,若想在美术教学中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首先要有丰沛的情感。教师没有足够的情感,学生也就产生不了相应的情感,使之感染人文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美术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美学接受能力和敏锐的思维。唯有具备这两点,才能从看似平平无奇的作品中发现并把握艺术家的人文精神,而这些都只有通过不断地审美实践才能逐渐获得。平时美术教师可多欣赏名画及学习相关画家的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不断提高自身领悟画家人文精神的能力。

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该认识到:教师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灵魂的工程师”。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能只依赖语文课、道德与法治课,每个学科都是学生学做人的地方。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这个社会将出现更多拥有高尚、完美人格的人。在美术教学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将会构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园,让教育不再尴尬。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美术教育人文素养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