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二十四节气跨学科实践研究

2023-07-04 05:30王凤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二十四节气立德树人

王凤华

【摘 要】本文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从节气文化重新发现、跨学科学习破解困境、地域文化表达创新三个方面,通过现代视角、地域特点、文化创新等维度,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巧妙融合,创设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性、文化味、生命力,从而达到启智增慧、培根铸魂的德育效能。

【关键词】立德树人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学习 深圳表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立德为先,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中国培养学生的总目标。小学阶段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阶段,应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增强德育活动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创新。

一、思辨:二十四节气文化需要重新发现

(一)节气文化传承的必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长期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它既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继承发扬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利用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行之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渊源传承及发展过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真实体验和文化内涵认同,从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知、自觉和自信。

(二)现代文化认知的缺失

笔者通过对深圳6所学校低、中、高不同年级共300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65.9%的小学生热衷于西方的各种节日,对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如文化的起源、内涵、发展一知半解,对居住地的节气表现更是缺乏认知。从问卷中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力、认同感在慢慢丧失,出现了教育者不愿看到的文化缺失和断层,这种困境亟须突破,节气文化需要重新发现。

二、路径:跨学科学习破解困境

(一)跨学科学习的内涵诠释

跨学科学习就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和知识,对源自现实世界的有意义的问题或主题进行持续性探究,形成跨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的课程。“跨学科学习”是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创新学习任务之一,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涉及科学、语文、劳动、地理、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学科资源和德育资源,适合进行跨学科学习。

(二)自然教育是跨学科学习的基点

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人类无法脱离自然生态系统而独立存在,自然教育是二十四节气跨学科学习的基础和起点。南湾学校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每个学生随着二十四节气的韵律脚步,带着发现的眼睛,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去俯仰天地,去观察记录,在研究与发现中饶有兴趣地走过一年四季。同时,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节气知识、文化习俗、精神内涵的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反思、展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体验,引发学生思考现代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个人精神成长、对学校德育水平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都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博物学让跨学科学习更加融会贯通

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是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和描述。从博物学视角看,二十四节气是经历了千百年才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自然文学等众多知识,它就是我们身边的博物科学,其“博物”的特点与跨学科学习相融相通。

博物学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对自然地方性、丰富性、多元性的尊重,二十四节气跨学科学习也有与“地方性知识”以及人们的生活世界关系密切的特点,成为学校教育与博物科学之间的接口。

三、实践:“二十四节气深圳表达”创新维度

(一)地域广度:讲好节气中的深圳故事

地域广袤的中国有着复杂的地域差异,因而造成了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的不同。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为基准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而处于华南地区的海滨城市深圳,因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对照二十四节气的节气风貌,在气温、降水、物候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等,因地制宜开发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等,从而培養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学校立足于深圳这片土地,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的育人价值,进行一体化、多层面、多维度的资源整合,促成多学科、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形成“鹏城节气之美——二十四节气深圳表达”系列活动,开展“研学节气优秀文化”“挖掘深圳特色文化”“探究节气科学秘密”“发现深圳神奇物种”“绘写深圳自然笔记”等“节气+x”活动,深度探寻“地域文化多样态的表达”,用真实案例讲好节气中的深圳故事,激发学生认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生长高度:在地关怀培育家园意识

在地关怀,即关心、记录、爱护自己居住地的自然生态。其内容包括对长居地地理、自然与历史的探知及用知识和情感推动居住地向好的方向改变等方面。在地关怀正是培育学生家园意识的重要途径。

深圳依山傍海,四季常青,拥有“南方生态美学”之美誉。在深圳,生长在陆地与海洋的物种超过2万种,造成了深圳生物样态的丰富性,二十四节气中可研究的内容普遍广泛而又独具特色。深圳处处都是“自然课堂”,学校以博物学视角推进跨学科实践研究,开展“发现鹏城节气之美”系列活动,让学生依据兴趣选择活动项目,走进自己居住的家园,认识、记录并深入了解它,真正感受“来了就是深圳人”、共融共创的家园情怀。

(三)文化深度:开拓节气文化创新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印迹。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创新同样可以与时俱进,彰显特色。

1.探究:让节气富有研究味

“竖蛋”是春分节气最受欢迎的传统游戏之一。在春分时节,我们带领学生一起玩竖蛋闯关游戏:一玩、二问、三研。在“玩”中比比谁竖蛋竖得稳,竖得多。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竖蛋有秘密吗?”“只有春分才能竖蛋吗?”等有意思的问题陆续被提出。“神秘的竖蛋”研究活动就顺势开启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网络搜索、请教专家等不同方式,一步步走进并了解传统文化,发现古人“春分竖蛋”背后的思考和缘由。

2.研读:让节气彰显文化味

对节气的认知,学生也要从对自然界微观解读开始。儿童是天生的大自然的亲近者、植物学的观察者、神奇物候的好奇者,做“身边的自然笔记”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带领学生从立春开始,坚持做不同季节、不同区域、不同物种的自然笔记,引领学生带着放大镜、望远镜、画笔走进学校、农场、社区、公园、湿地,用发现的眼睛和稚嫩的笔触记录下一片叶、一朵花、一棵树、一只虫、一只鸟的生长变化,然后形成自然笔记、节气小诗、博物学随笔、植物画等。节气,在他们看来,是如此真实而灵动,充满自然和文化的气息。

3.合作:让节气蕴含育人内涵

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学习金字塔”理论:通过小组讨论、做中学等方式学习,效果越好。学校组织班级、家庭、社区自由组建了许多“深圳节气探秘小分队”,有学生小伙伴组、亲子家庭队、社区联盟团,他们充分利用深圳丰富多彩的活动契机,去石芽岭公园夜间观虫、红树林湿地公园观鸟、梧桐山研究植物分布,组队参加“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公益活动,足迹遍布深圳的山山水水,用“深圳人”独特的視角和亲身的体验,去记录和感受城市自然与每个人的联系及触动……

二十四节气的深圳表达,让学生穿越在节气的博大精深的精神文脉里,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让学生一直行走在逐渐熟悉、热爱的城市和自然中,懂得了我们要到哪里去,共同传承民族文明之火,启智增慧、培根铸魂。

注: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科研课题“‘二十四节气深圳表达项目学习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TSGCKT202204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二十四节气立德树人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促进跨学科学习与创新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