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深层次兴趣,就可以有效驱动学生学习体育。实践表明,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深层次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深层次兴趣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时间的积累,依托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体育实践。文章基于初中体育教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出发,提出激发初中生对于体育学科的深层次兴趣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初中体育;深層次兴趣;核心素养;短跑
作者简介:丁佐飞(1983—),男,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初级中学。
一、研究概述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以兴趣作为支撑与引领,体育学科也不例外。相较于文化课而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似乎更加明显。但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这样的经验性认识又是不够的。换句话说,当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时,体育教师有必要思考这种兴趣是浅层的还是深层的。如果是前者,则说明教师所提供的体育教学只能满足学生的直觉需要,而未能让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可持续动力;如果是后者,则说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的深层次兴趣,这种兴趣就可以有效驱动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
那如何判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浅层次的还是深层次的呢?方法很简单,如果学生只是喜欢体育课这个时间段,而在体育课上并不乐意参与体育活动,就是浅层次的兴趣。此时,体育课只是满足了学生放松自己、释放学习压力的需求,并没有成为驱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相应的,如果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对教师所布置的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参与的动力,都能够带着研究的态度去学习,都能够为自己设计较高的体能与技能训练目标,那么这样的兴趣就是深层次兴趣。
很显然,后者才是每一个体育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真正有效的体育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要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有基于这一出发点,才可能激活学生的深层次体育学习兴趣。对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到因材施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体育学基本理论,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融入多元元素,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和技能训练等方式,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
本文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激发初中生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兴趣。
二、兴趣对初中生体育学习影响的理论解析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也可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动机。相较于文化课的学习来说,体育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在体能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形成的挑战,以及常态化坚持等问题。而要化解这些问题,直面这些挑战,兴趣是第一要素。
如上所指,深层次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对深层次兴趣的解析越准确,则教师对兴趣如何影响初中生体育学习的内在机制的理解就越准确。研究表明,在体育教学研究中,关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新颖性、注意需求、探索意图、即时愉悦和感知差距等元素,可以帮助教师正向预测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总体而言,新颖性、感知差距和探索意图,是青少年体育深层次兴趣的直接来源,而即时愉悦则是初中生情境兴趣的直接来源[2]。
具体而言,在体育学习中遇到挑战时,首先要付出的是体力,其次则是脑力。化解体育学习的难题,其实并不比解决文化课难题的困难要小,简单如体能提升,就不是只靠重复训练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讲究科学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持续的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此处,解决问题贵在“持续”。跟文化课中的解题不同的是,文化课中的解题往往发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而体育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长时间的重复训练与积累(体育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往往会被体能的付出所遮盖),需要的是毅力。毅力并不会凭空产生,除了要咬牙坚持训练,更需要深层次的兴趣。这种兴趣指向体育学习的原动力,其能够让学生在相对枯燥的重复训练中产生持续解决问题的动力,这是深层次兴趣相较于浅层次兴趣的最大区别。
可以确认的是,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来说,深层次兴趣不是表现在学生上体育课时的兴高采烈上,而是表现在遇到困境时不选择回避而选择面对,并且能够基于自身的体育运动经验不断探索,或是以向他人求教等方式解决问题等方面上。这种不止于释放自身学习压力,而更深入地指向体能与技能的提升,指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不竭动力,才是真正的深层次兴趣。
三、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深层次兴趣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所采用的是“行政班+选项”的教学方式,其好处在于可以统一教学内容,让体育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得以达成,同时也让学生得到发展自身体育特长的空间。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无论是对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来说,还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运动技能的训练来说,都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其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应然教学组织形式[3]。这里来看两个具体的例子。
短跑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也是很多地方体育中考的必选科目,当然也是不少学生心头的“噩梦”。有经验的体育教师都知道,当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短跑之时,就是学生的体育兴趣急剧衰退的时候—很显然,学生的深层次兴趣还未被激发。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短跑产生深层次的兴趣呢?让学生产生成就动机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确定两个重点:一是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动机;二是帮助学生形成成就动机。
解决问题的动机很简单—如何让自己跑得更快?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回答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外乎两个:技巧不足或体能不够。很显然,掌握技巧和增强体能难以一蹴而就。在“如何让自己跑得更快”的驱动之下,这一问题就巧妙地转化为了学生的研究动机。笔者指出: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尝试呢?
学生纷纷表示愿意尝试,但是这个时候的兴趣还只是浅层兴趣。要将这种浅层次的兴趣转化为深层次兴趣,需要的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实际上,“如何让自己跑得更快”本质上就是科学训练,在引导学生训练的过程中,重复性越低、趣味性越强、成就性越高,训练的效果就越好。
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笔者采用了自主探索的方式来鼓励和引导学生训练。有学生在与同伴合作训练时,采用负重跑的方式,即相互合作的两人逐渐增加负重,再观察短跑的成绩;也有学生为了训练自己短跑的步幅与频率,尝试先从原地跑入手,发现可以通过提高摆手频率来提高提腿频率,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取得了新的成绩,从而提升了跑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反过来驱动学生形成深层次的体育学习兴趣。
再如,对于长跑这一训练项目,学生则更是谈之色变。要想让学生对长跑产生深层次的兴趣,挑战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要让学生克服短时间之内生理上面临的体力挑战,这也是深层次兴趣形成的关键。这里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入手来激发学生的浅层次兴趣,再努力将浅层兴趣转化为深层次的兴趣。
对此笔者的尝试是,首先与学生共同探讨:长跑中最大的挑战在哪里?这个问题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只知道长跑的挑战性很大,却说不出长跑最大的挑战性在哪里。虽然学生都有切身体验,但他们却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教师指出,最大的挑战出现在长跑一圈半(以400米标准跑道为基础)以后。
笔者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一圈半之后开始出现挑战呢?”学生回答:“因为这个时候感觉到力气已经用尽。”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个时候力气就用尽了呢?”不少学生通过思考之后会得出“力量分配不均”等答案,当然也有学生说耐力不够,有时候跑了一圈就感觉很累了……
当学生的答案指向耐力和力量分配之时,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来了:学生自然会思考如何增强耐力,如何科学地进行力量分配。之后,笔者的指导就指向:要增强耐力,只有进行耐力训练;要科学地分配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跑起来,训练如何科学地在长跑的前半程、后半程以及冲刺的时候分配力量。
当学生认识到耐力的提升建立在一定量的训练基础之上,他们就会通过切实训练来提升耐力;同样的,要科学分配力量,就必须让自己通过实践得出真知。此时,学生的分析会指向同一个落脚点,那就是长跑训练的关键就是长跑。
这一认知的形成不同于教师的强制性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得到结论之后,往往愿意付诸行动去获得进步。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持续性的深层次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放大学生的成就感,通过成就感来驱动兴趣的养成。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努力,学生对于长跑的深层次兴趣就会慢慢养成。
四、初中生体育运动与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以及案例解释,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面临的挑战,除体能训练外,还包括技能训练。前者是指向体力的,后者是指向思维的,这种思维与体力同时存在的挑战,使学生在形成深层次体育学习兴趣的时候,面临更大的困难。
很显然,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深层次兴趣,仅靠教师的口头教育是不够的,空洞的鼓励与“心灵鸡汤”,很难帮助学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要培养学生的深层次兴趣,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回到体育运动本身,只有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用兴趣来驱动学生的体育运动,这种兴趣才能慢慢发展为深层次的兴趣。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运动与深层次兴趣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的。
可以认为,体育学习的深层次兴趣,在学生的体育项目偏爱与锻炼行为之间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其中,体育项目偏爱既直接对锻炼行为产生影响,又通过体育学习兴趣对锻炼行为产生影响[4]。深刻认识到这些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深层次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认识到,当下的教学趋势是核心素养的发展,体育学科也不例外,而核心素养的发展显然离不开兴趣的驱动。所以,在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让体育学习兴趣成为指引核心素養落实的动力。学生有了这一动力,教师就可以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开展体育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运动能力[5]。
当学生养成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与训练的意识之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生根发芽,这个时候如果有力的推动力以及评价机制能够跟上,那么学生从浅层次兴趣向深层次兴趣转化的路途,就会变得更加顺畅。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深层次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用深层次兴趣来点燃学生的体育运动火花,从而培养其体育运动意识,提升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博.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5):570-574,580.
[2]林加彬,柴娇.青少年体育课堂情境兴趣的产生机制及阶段差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10):33-48.
[3]肖建忠,李华.初中体育“行政班+选项”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效果[J].体育学刊,2018,25(1):110-112.
[4]林加彬,柴娇.体育项目偏爱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体育学习兴趣的中介作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5):631-636.
[5]苏晓明.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增刊1):7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