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 形成量感

2023-06-29 17:11刘杰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量感核心素养

刘杰

[摘 要]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量感强调的是对货币、长度、时间、质量、面积和体积(容积)等的感性认识。在起始阶段,小学生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因此,在“毫米、分米的认识”的教学中强调“深度体验”,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体验;量感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1-0067-03

【教学背景】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这一课不但能为学生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打下基础,还对学生将来学习周长、面积单位以及体积单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认知上有两点常见的错误:一是认为毫米是一个点,二是数格子时常常出错。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但对于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具体长度缺少感知。比如,判断凳子高70厘米还是7米时,学生还是容易出错。基于此,笔者在设计本课教学任务时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制造认知冲突,驱动学生亲身经历和深度体验产生更小长度单位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真实、富有挑战性的测量活动中体验量感、建立量感、增强量感。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如图1):钱市胡同是北京最窄的胡同,全长55米,最宽处80厘米,最窄处40厘米。

师:1米和1厘米有多长?利用身体尺找找你身边1米和1厘米的长度的物品,说说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师:这节课我们将在测量中认识更多的长度单位。

【设计解读:《钱市胡同》的介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钱市胡同是北京最窄的胡同,到底有多窄?”这个生活中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 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去探索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能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习惯。】

二、自主探究,内化理解

1.认识毫米

师(出示图2):你能用这把1厘米“小尺”测量练习本的厚度吗?(學生发现无法做到)

师:能不能加工这把小尺,使其能够测量练习本的厚度?

师:大家都想到了要把“厘米尺”继续细分下去,这样得到更小的长度单位。将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就得到了更小的单位——毫米。

【设计解读:为什么要学习毫米?毫米是怎么产生的?这两个问题是本环节的重点。因此,教师给学生长度是1厘米的“厘米尺”,而不是学生常见的直尺(最小单位是毫米)。看似简单的情境其实内含深意,目的是让学生经过自主思考、交流汇报,尝试把“厘米尺”平均分以找出更小的长度单位满足实际测量。这种经历平均分“大单位”1厘米,进而得出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

师(出示图3):在1厘米中间有许多等距的小竖线,这些小竖线把这1厘米分成了许多小格,这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出示图4):直尺中间有一条中竖线,前面有1、2、3、4、5毫米,后面也有1、2、3、4、5毫米,合起来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也就是1厘米=10毫米。

师:拿出直尺,观察这1毫米的大小。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1:卡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2:玻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拿起卡纸,用手感受一下1毫米的厚度,用另一只手轻轻把卡片抽走,就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缝隙,它的长度就是1毫米。

师:请你估一估算术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师:估的对不对呢?拿出直尺量一量。

师:算术本的厚度有4毫米,再看一看,摸一摸,感受4毫米的大小。

【设计解读:“估一估”算术本的厚度这个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对1毫米长度的认识,又能让学生的量感一步步建立起来。由算术本的厚度过渡到测量,促使学生思考测量误差,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这样的活动既能帮助学生积累操作经验,又提升了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师(出示图5):你知道练习本的长度是多少吗?练习本的宽呢?

师: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或测量要求比较精确时,就用毫米作单位。

师:还记得今天是怎样学习“毫米”的吗?找、数、比、估、量,这些都是学习长度单位非常好的方法。

2.认识分米

师(出示图6):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1把“分米尺”,它的长度是1分米。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出示图7-1、7-2):这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吗?

师:1分米里面有10个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设计解读:给学生提供1把“分米尺”,学生利用认识毫米的方法认识分米,自主探究后发现1分米等于10厘米。在认识1分米时,学生借助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强化了对1分米长的实际感知。而从2厘米、5厘米为端点开始测量,突破了学生的常规感知,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

师:用手势比画1分米。可以借助直尺、“分米尺”来调整。

师:估一估,课桌的宽度大约是几分米?

生1:课桌的宽度大约是4分米。(如图8)

师:1分米=10厘米,1米又等于多少分米?

生2:1米=100厘米和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如果要在这1米的尺子上摆“分米尺”,要摆多少把呢?

生3:1米=10分米,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

三、拓展延伸

出示习题:填上适当的单位让等式成立。

5(    )+5(    )=1(    )

出示游戏(如图9):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毫米和分米,毫米用字母表示为mm,分米用字母表为dm,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教学反思】

量感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种数学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深度体验,让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有更深的认识。

一、尊重学生需要,增强探究动力

度量教学的核心要素有两个——度量单位、度量值,让学生经历度量单位产生的过程很有必要。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到学生的认知冲突,并通过有效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形成量感。

给学生提供长度是1厘米的“厘米尺”,让学生通过测量感悟到“厘米尺”太长, 从而产生需要更小长度单位的念头,经历把“大单位”1厘米平均分的过程,这样获得的结果更有意义。

二、关注学生体验,充分建立量感表象

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告知,更应该是过程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毫米和分米长度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的深度体验,需要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自主建构。找、数、比、估、量等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量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的表象。

三、注重核心素养发展,培养估测意识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从尺上的1分米、1毫米到心中的1分米、1毫米,再到现实生活的1分米、1毫米,不断丰富的场景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学生在反复体验中初步形成量感。

四、借助具体单位長度结构化的呈现,增强量感

皮亚杰说:“数学是对结构的构建而建立起来的。”当学生学习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这四个计量单位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长度单位形成整体性、结构性的建构,以此深化学生的量感。有序呈现四个单位长度,学生能够直观清楚地知道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都是10,从而增强了量感。

综上,量感需要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形成、在深度体验中发展,然后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量感和形成数学素养。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量感核心素养
论重视培养学生的“量感”
数学实验赋予儿童“量感”以生长的力量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