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官僚:姚学塽仕宦生涯考辩

2023-06-25 06:55曾侨
中国故事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书魏源会试

导读

姚学塽一生跨越乾、嘉、道三朝,是清代中晚期经世派官员和学人,但其政治履历尚不明晰。

作者:曾侨,湖北大学。

姚学塽,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治学尚身教,重经世之学,“致力知本,勿事空言”,是清朝中晚期经世派重要学人。他一生清贫侍国,门人故交有姚文田、龚自珍、魏源、张履、潘咨等,著有《竹素斋文集》《姚兵部诗文集》。其人生平经历,散见于《清实录》、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缪荃孙编纂的《续碑传集》以及多种地方志中,此外还散见于门人故交所作传记、行状,学术界对其个人经历、思想主张及其著作的学术价值的研究,仍付之阙如。笔者以清实录、清代人物传记丛刊和地方志及其他学人传记、行状为参考,尝试通过不同史料之间的互证、校勘,梳理姚学塽仕宦经历,构建姚學塽政治履历。

一、史志材料中的“姚学塽”从政履历辨析

姚学塽作为嘉、道之际的重要学人,在京任官达四十年之久,根据房兆楹、杜聊喆合编《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中“嘉庆元年会试中式”名录记载“姚学塽,嘉庆元年丙辰科,第三甲第二十八名”,可知姚学塽于1796年获赐同进士出身,正式入仕为官。

又据《清实录·仁宗睿皇帝实录》“嘉庆元年五月”条记载“戊申(日),殿泗、李锡恭、王鼎、吴邦庆……姚学塽、杨中隆、姚达、杨廷琮、谭元、程俊、丁玉涛、董义、何允徽、珠隆阿、曾宝光、蔡毓琳、常泰觉、罗清昌,著以内阁中书用,己酉(日),命大学士和珅、工部尚书彭元瑞教习庶吉士”,与“进士题名碑录”互为印证,证实姚学塽在1796年被授为内阁中书。而《清实录·仁宗睿皇帝实录》“嘉庆十三年戊辰”条,又载:“嘉庆十三年戊辰,闰五月,丙寅朔,翰林院编修宋湘为贵州乡试正考官,内阁中书姚学塽为副考官。”由此可知,姚学塽于1808年阴历五月,奉命赴贵州乡试,负责主考事宜。

同治年间所修《湖州府志》卷七十六“人物传”中记载:“姚学塽,字晋堂,一字镜塘。归安人。嘉庆元年进士,官内阁中书,历兵部郎中;十三年,主黔试;十九年,分校礼闱,居官恪勤,巨细不苟;道光六年,张格尔滋事西陲,用兵职方,司任重事繁,日五鼓,赴海淀,文报往返,稽查刻漏,累月不稍休,积劳成疾,卒。”这是姚学塽作为湖州名士的首次记载。

《湖州府志》中有关姚学塽生平的记载,还出现在光绪年间由陆心源、丁宝书等撰写的《归安县志》“儒林传”中,但《归安县志》相较于《湖州府志》有所增补,据此可知:姚学塽于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职;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主持贵州乡试;嘉庆十九年(1814年)分管会试事宜。会试以礼部主管考选故又称“礼闱”,更重要的是《归安县志》首次提及姚学塽去世时间是道光六年(1826年)。事涉张格尔叛乱爆发,姚学塽在兵部职方司郎任,积劳成疾,于是年去世。除了《湖州府志》和《归安县志》所记载有部分文字重合,同治《湖州府志》和光绪《归安县志》中亦有不同的记载部分,在光绪年间,所修《归安县志》卷三十一“选举录”中有记载“嘉庆元年丙辰,姚学塽,己酉举人,有传”,又有“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姚学塽己酉拔贡,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姚学塽府学拔贡,己酉举人,丙辰进士”。

要而论之,《湖州府志》较《归安县志》修撰为早,归安县志部分材料或征引前者而来,并在此基础上有所补充,但《归安县志》中却出现一处矛盾,即卷三十一“选举录·进士科下”,说姚学塽,嘉庆元年丙辰科中式(1796年)、(乾隆)己酉年中举(1789年),且有姚学塽传;然而查核《归安县志》卷三十二“选举录·举人科下”,又说姚学塽是乾隆己酉年的府学拔贡、己酉年的举人。其次,稽核《归安县志》有关人物传记,并未见到有姚学塽个人传记。

从《归安县志》中的讹误可发现,拔贡作为清代学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地方府州县学定期择优贡入国子监继续受学的生员中的一种,按清朝选举制度和学校制度,初定每六年一次有地方择优质生员入京。乾隆时期改为“逢酉一次,即十二年考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作陪,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廷考合格以后,可以充任小京官、知县或教职。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制贡。而在清代科举考选制度中,对科举制数的规定更加严格,清代科举“每逢子、卯、午、酉为乡试期,选出学生员中前三等和国学监生,赴省与考,中试者称举人”,由此可见举人和拔贡是两种晋升途径,而且拔贡比举人荣誉性质更强。姚学塽如果当过拔贡生,他完全可以直接参加廷考入仕,也就不会再有己酉举人和丙辰进士之说,所以姚学塽以贡生的身份参加己酉年浙江乡试并中举的可能性更大,而非拔贡,由此可以推知姚学塽极有可能当选过拔贡(贡生中的优异者),《归安县志》中的讹误其实是撰主将其作为乡贤代表列名其中时的溢美之词。

此外,根据清实录和《湖州府志》《归安县志》中记载姚学塽于嘉庆十三年主持贵州乡试的信息,并验之《贵阳府志》是否有记载,可以得知:“嘉庆十三年八月,贵州府主考官至,广东嘉应宋湘为贵州正主考,内阁中书,浙江归安姚学塽副。”由此可知,地方志对姚学塽的记载颇能与正史记载大致相印证。

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来说,《湖州府志》和《归安县志》对姚学塽的记载,多归为乡贤一类,因此对姚学塽其人的人生履历记载颇为详细,然而又由于弘扬乡里荣光的缘故,对本地官绅的记载又有所拔高。笔者经《归安县志》寻找线索,据《湖州府志》确认事迹,再验之《贵阳府志》,从姚学塽人生履历中的部分经历得认明确。

二、《国朝先正事略》中“姚学塽”形象书写

《国朝先正事略》是清代学者李元度撰写的清代学术人物传记,内容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共收录清代学术人物806人,曾国藩为之作序。《国朝先正事略》的撰写时间距姚学塽时代不远,李元度以姚学塽为首要传主,附潘咨、刘传莹传,由此可知,姚学塽不仅作为官僚被正史及乡邦文献所书写,其学术思想也为清儒所称颂。《国朝先正事略》记载:姚学塽于“乾隆己酉,举于乡,遭父丧,能尽礼。嘉庆丙辰进士,官中书;母不乐居京师,乃归侍母,母不许,期满任则归,戊辰夏,拟乞终养,适奉命主黔试,归道闻母讣,痛不得躬养侍疾,遂终身不以妻子自随,服阙,独行至京”。从李元度的记载可知,姚学塽1789年乡试中举,恰逢父亲去世,守孝三年;1796年,始中进士,前后相差竟有七年,按清代科举制度规定,每逢子、卯、午、酉的秋季为乡试期,“次年,亦即丑、辰、未、戌的春季为会试期,由举人赴京师会考”,考察在这七年间,分别以乾隆五十五庚戌年(1790年)和乾隆五十八癸丑年(1793年)为会试期,姚学塽丁父忧错过这一年会试,属会试失败,而地方志省略其中细节。1796年,姚学塽被授内阁中书之职,因为母亲不喜欢居住京师,想回乡侍母,不被其母允许,才想满任即归。1808年夏,他想乞终养回乡,嘉庆帝以其不合规矩,不被允许(乞终养为古代官员以侍奉双亲、终养天年为由而告归,与丁忧不同,丁忧为古代官员的必要做法,乞终养则没有必要性),继而又命其主持贵州乡试,归途母丧,丁母忧,守孝三年,除服回京复职。由此可知,1796年以后,一直到1811年,姚学塽除服返京,官任内阁中书十五年之久。

《国朝先正事略》多从学术思想的角度对所载人物的学术思想及其著作情况,加以评论。其间,多载有对姚学塽人格品质的记述。通过检视《国朝先正事略》可以完善对姚学塽仕宦经历的补充。

《国朝先正事略》中又有:“嘉庆元年进士,以中书用。时和珅为大学士,中书于大学士例执弟子礼,学塽耻之,遂归,后四年和珅伏诛,始入都任职。”由此可知,1796年姚学塽被授官后,因为耻于与大学士和珅以师生身份共处,愤而回乡,直到1799年才复职。《国朝先正事略》又记载:“十三年,主贵州乡试。归途闻母忧,痛父母不得躬侍禄养,遂终身不以妻子自随。服阕,至京,转兵部主事,迁职方司郎中。”这段文字表明姚學塽在贵州主试的归途中收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按照礼制回乡守孝,丁母忧除服后,姚氏先后转任兵部主事、职方司郎中两职。

三、门生故吏对“姚学塽”的形象追述

《续碑传集》是清末民初之际,学者缪荃孙编撰的清代人物传记资料汇编,作者汇集了539家清人著述和16种方志资料做参考,收录清代人物1111人,共86卷。其中关于姚学塽,分别收录了魏源《归安姚先生传》、汤纪尚《姚职方传》、张履《诰授奉政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镜塘姚先生行状》以及潘咨《归安姚先生传》四篇对姚学塽的追述材料。

魏源与姚学塽有私人交谊,早年欲拜于姚学塽门下,姚推辞不受。姚学塽去世后,魏源为他作传,其中说道:“姚先生名学塽,学者称镜塘先生,世居湖州归安双林村,父意峯,先生以乾隆丙戌十月丙午生……嘉庆乙酉举浙江乡试第一(荃孙谨按:嘉庆无乙酉无贡举,表镜塘先生乾隆乙酉浙省元也),丙辰成进士,官内阁中书辄归侍母,母不许,复之官,戊辰主贵州乡试,归道闻母忧……除服归京,满阙再转兵部主事累迁至职方司郎中……道光七年冬十月,廷试武士执事,殿廷敞裘单薄,晨感疾,即呈告开缺,上官不许……十一月戊戌病笃,拱坐而没,年六十有一。”魏源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提到了姚学塽生卒年,姚学塽,乾陵丙午年(1766年)十月出生,缪荃孙注意到嘉庆并无己酉年,可以断定魏源记错了,姚学塽确切出生时间应为乾隆己酉年(1789年)。

此外,魏源认为姚学塽在道光七年(1827年)去世,然而按照《归安县志》记载,姚学塽是道光六年(1826年)去世,两种说法矛盾。张履在《诰授奉政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镜塘姚先生行状》比魏源的记述又多了一些新内容,张氏说:“年十五其为学官弟子……遂拔取乾隆乙酉选贡,是年秋举于乡,癸丑丁赠公艰,嘉庆丙辰成进士,授内阁中书,戊辰为贵州乡试副考官……服阙补元官,甲戌充会试同考,官转典籍,今上御极转兵部武选司主事,累迁至兵部职方司郎中……初先生对策极言时政得失,读卷官拟列之二甲,而和珅亦以大学士读卷,见而恶之曰,此狂生耳,抑至三甲末……遂于道光六年十一月廿一日卒于京邸,年六十有一。”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姚学塽1781年为15岁,其祖父、父亲皆为国子监生,以官学弟子身份入府学就读,又在1789年被举为贡生入国子监,按照清制“七品以上官子弟,勤敏好学者,民生除贡生外,廪、增、附生员文义优长者,并许提学考选送监。又言学以国子名,所谓国之贵游子弟学焉……肄业生徒,有贡、有监。贡生凡六:曰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这表明姚学塽以府学优秀生身份被学政举为贡生,清朝考选制度中,府州县学生成为生员,生员考试出学后,可经乡试、会试入仕;优秀者可推选入京进入国学,称之为贡生;特别优异者作为拔贡身份可经过考试,任小京官。贡生期满后,可经过保举入仕,也可经乡试会试入仕。这证实《归安县志》忽言己酉拔贡、忽言己酉举人,大概是因为撰者尚未分清贡生身份之中还有多种细微的差别。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姚学塽1789年因治学优异,被举为贡生又恰逢秋闱中举,如张履所言,姚在本年成为贡生的同时,又在当年秋闱中获中举人。

张履又说姚学塽“癸丑,丁赠公艰”,赠公是古代对官员父亲的尊称,这表明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年),姚学塽遭父丧,守制三年,又验证了《国朝先正事略》中提及姚学塽在1789年中进士后,次年会试不中的事实,具体而言,1793年,姚学塽参加癸丑会试,遭父丧,缺考,1796年嘉庆元年,再次参加会试,始中进士。恰逢在答太和殿廷试中,因对策极言时政触怒作为读卷官的和珅,将本为二甲之列的姚学塽,斥为三甲末,以同进士出身的地位授官。姚学塽或因此更增添对和珅把持言路的厌恶,遂弃官回籍。此后1808年主贵州乡试副考官,归途丁母忧,1811年复职内阁中书,1814年任会试同考官,转任典籍之职。1821年,道光帝即位,姚转任兵部武选司主事,后来再度升为兵部职方司郎中,1826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病逝于京师官邸,享年六十一岁。

潘咨《归安姚先生传》与以上传、行状生平信息大致相似,多为二人之间的谈论及往事,潘咨作为姚学塽的好友,其文中提到:“乾隆乙酉举于乡遭父丧……丙辰成进士,官内阁中书……戊辰夏欲乞终养,会奉命主黔试…….丙戌冬十月年六十一,十一月戊戌病笃,握好友潘咨手曰……”然而,《归安县志》记载姚学塽于道光六年(1826年)病逝,张履所作行状及潘咨《归安姚先生传》皆认为姚学塽死于1826年,而魏源却称姚氏死于1827年如以生卒年岁差计算,魏源的记载似乎更有合理性,由此可以推断《归安县志》编纂年代距姚氏卒年甚远,编纂人未必熟悉姚学塽其人,或有错讹。但张履、潘咨同姚学塽的交谊未必比魏源浅,这样生前挚友为何在他们的行文记载中还会有错讹?详细对比魏源、张履、潘咨文中对姚学塽生平的记述,只有魏源提及姚学塽生年是“乾隆丙戌十月丙午生”,而以张履记载姚学塽卒年最详:“道光六年十一月廿一日卒于京邸,年六十有一。”方诗铭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对新旧纪年转换作了详细描述,提及了阴历纪年和阳历纪年的月份转换可以推出乾隆丙戌年十月丙午日生,约为公元纪年1766年十一月中旬,由此又可推算,姚学塽卒年为公元纪年“1826年12月19日”,可知,姚学塽卒于1826年底,刚过61岁生日不足半月,而非魏源所说“道光七年,冬十一月病笃”。

魏源之所以错记为道光七年,仅知姚氏生年而又卒于年尾,再加上姚学塽死讯传播受地理空间延误的影响,大概魏源得知姚学塽死讯时,已经是道光六年之后的事了,具体逝世时间或许不清楚,而又能知道姚氏享年61岁,由此往后推一年则可推算出姚学塽年龄数。《归安县志》记载和张履、潘咨所记载更加详细,姚学塽刚过完61岁生日不久就病逝了。换言之,关于姚学塽生卒年的几种说法都不算错,只不过推算方式不一样而导致讹误。

综上所述,根据清实录、同治修《湖州府志》、道光修《贵阳府志》、光绪修《归安县志》和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以及缪荃孙《续碑传集》中收录魏源、张履、潘咨等所作姚学塽传记及行状,可以得出姚学塽仕宦生涯的初步轮廓:姚学塽一生跨越乾、嘉、道三朝,生于1766年十一月,1781年,以官學弟子入府学;1789年,以选贡生身份举乡试第一,次年会试不中,返乡。1793年遭父丧,会试缺考;1796年,嘉庆元年中进士,官授内阁中书,因耻为大学士和珅执弟子礼,愤而弃官返乡。1799年,和珅伏诛,始官复原职;1808年,欲奏乞终养,不获嘉庆帝允许,又命其主贵州乡试,归途获知母丧,回籍丁母忧。1811年,任内阁中书职,1814年时,奉命分管会试,转任典籍官。1821年,道光帝即位,转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累迁至兵部职方司郎中,1826年,张格尔叛乱,职重事繁,累月不休,积劳成疾,请准开缺,道光帝不允,12月底病逝于任。

参考文献

[1] 清实录编委会. 清实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房兆楹,杜聊喆. 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M]. 哈佛燕京学社,1941.

[3] 宗元翰,周学濬. 湖州府志[M]. 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

[4] 萧琯. 贵阳府志[M]. 刻本,咸丰二年(1852).

[5] 陆心源,丁宝书. 归安县志[M]. 刊本,光绪八年(1882).

[6] 赵尔巽. 清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李元度. 国朝先正事略[M]. 北京:中华书局,1978.

[8] 白钢. 中国政治制度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 方诗铭. 中国历史纪年表[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中书魏源会试
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明代《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探析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从明朝会试看科举制
古代“学霸”头衔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