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人,千古一楼

2023-06-25 15:06袁巍然
中国故事 2023年2期
关键词:徐州白居易燕子

导读

江苏省徐州市的燕子楼,在古代文人的笔墨下,已经不是一座实体建筑,而是由文学砌垒而成的精神空间。真是说不完的燕子楼,道不尽的关盼盼。

作者:袁巍然,江苏省作家协会。

江苏省徐州市主城区有一座拥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小楼,名曰燕子楼。在古代文人笔下,它已经不是一座实体建筑,而是由文学砌垒而成的精神空间。燕子楼,名楼也;关盼盼,名媛也。关盼盼因历代文人的笔墨而声名远扬,燕子楼也因为关盼盼的名气而得以留存千年。可以说,燕子楼与关盼盼是形与神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千百年来,一些文人墨客、地方史学家,对燕子楼和关盼盼津津乐道,自唐至今,莫不如是。真是说不完的燕子楼,道不尽的关盼盼。

关盼盼乃唐贞元年间,徐州刺史、检校工部尚书张愔的侍妾。据说,关盼盼原本出身书香门第,精通诗文,通晓音律,舞技高超,一曲《霓裳舞》艳惊四座。后来,关盼盼家道中落,张愔十分敬慕她的美貌和才艺,重金纳她为妾,并特地为她建造了一座小楼,名曰燕子楼。昔日,关盼盼与张愔在燕子楼上共度了几年的甜蜜恩爱时光。

关于燕子楼名称的来历,说法颇多。一曰:“因其飞檐挑角,形如飞燕,故名燕子楼。”该说法是从建筑学的角度起名;亦曰:“年年春天,燕子多来栖息,故名。”该说法是从气候学与生物学的角度起名。笔者认为,燕子楼的名字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燕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象,既用来表现美好的爱情,又用来代人传书、表达思念,还用来表现时事变迁、人事代谢,抒发国破家亡的慨叹。毋庸置疑,燕子楼在千年的演绎中,早已由建筑升华为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因此,千百年来,燕子楼屡毁屡建,几易其址,历经沧桑,仍然屹立在彭城大地之上。燕子楼之所以能够成为徐州名胜、中国“文化名楼”,主要源于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白居易八岁时,随任彭城县县令的父亲迁居徐州,在徐州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后来中了进士,迁往长安。有一次,白居易故地重游,被颇通文墨的张愔邀请到府上做客。对于这次宴会,白居易印象深刻,他在文中如此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

一个“雅”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关盼盼的文化素养;“风袅牡丹花”则彰显了关盼盼的外在气质,可谓内外兼修。此事发生在贞元二十年(804)。

白居易与关盼盼有了一面之缘后继续他的旅程。关盼盼侍奉张愔,但好景不长,两年后,张愔病逝。张府里的人纷纷离去,关盼盼却留了下来,矢志守节。她从张府搬迁至燕子楼居住,只有一位年迈女仆相从。关盼盼从此停歌辍舞,不施粉黛,二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简朴生活。就这样,十年的光阴都消耗在燕子楼里。

如果故事朝着正常的结局发展,关盼盼的人生也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可是,事情又发生了变化。

公元815年,刚刚升职为司勋员外郎的张仲素到长安拜访了白居易。张仲素何许人也?乃张愔的老部下。他对关盼盼很了解,尤其关心她在张愔去世后的生活状况。于是张仲素向白居易详细讲述了关盼盼的故事,并给白居易看了他为关愔写的三首《燕子楼》诗。诗中重点描述了关盼盼独居燕子楼后凄凉与孤苦的心境,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当年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款待的情景又浮现在白居易的眼前。他非常感慨,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写下了三首诗和答张仲素,并有序曰: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伎曰眄眄(关盼盼),善歌舞,雅多风姿,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眄眄以佐欢,欢甚。余以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而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其婉丽。诘其由,为眄眄作也。绘之从武宁军累年,颇知眄眄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燕子。眄眄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张仲素和白居易的唱和诗是如何表达事实和情感的呢?先看张仲素的《燕子楼》其一内容: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这首诗在选景上很有特点,以关盼盼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描写张愔去世后,关盼盼独居燕子楼所经历过的无数个不眠之夜中的一个。

句首用“残灯”和“晓霜”两个意象,描绘了黎明时分燕子楼室内外不同的景色。诗人还巧妙安排了一个“伴”字,不仅将室内的情景和室外的情景联系起来,也将室外的寒冷与室内的孤寂联系起来,为主人公关盼盼的出场做了环境铺垫。

第二句写孤独的关盼盼起床。诗人用起床的动作表现女主人的心情,在人和床的對比中,刻画了女主人的内心世界。她煎熬了一整夜后,从床上起来,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肯定五味杂陈吧。

诗作的后两句是补笔。夜短情长,思念的长度是天涯海角的距离也无法相比的,更何况是十年的思念,而且还要继续下去。诗人将关盼盼的日常起居细腻、真实、婉转地描绘了出来。

既然是唱和张仲素的诗,就要在内容上彼此相应。所以白居易写了《燕子楼一首》: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白居易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关盼盼起居的情景。天冷了,霜花结在窗帘上。因为温度低,所以被子也是冷冰冰的。夜已经很深了,女主人还没有入睡,蜡烛也快燃尽了,于是不得不收拾床铺。

张仲素在诗中将“室内的残灯”与“室外的晓霜”合写;将“独眠人”与“合欢床”对应。白居易在唱和诗中则将“满窗月”与“满帘霜”合写;又将“被冷”与“灯残”合写,而且增添了关盼盼拂床的动作。两诗不仅在诗意上吻合,也避免了内容雷同,是非常高妙的唱和之作。

后两句也是写关盼盼的失眠。在寒冷的秋夜里,别人都按时入睡了,她却因愁苦相思而无眠,这样的时光是何等煎熬,这样的霜月之夜是何等漫长,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张仲素的《燕子楼》其二,写的是关盼盼抚今追昔,怀念张愔、哀怜自己的情景,原诗写道: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首句描写了张愔墓前的景色。汉、唐时代洛阳著名的墓地就集中在北邙山,张愔“归葬东洛”后就将墓地选在那里。这是想象中的景象。

所以第二句紧承第一句的想象,写关盼盼在燕子楼中念念不忘张愔的情形。其情绪自然不会好,但也无法向外人诉说,故曰“思悄然”,即心里的“锁愁烟”。后两句写的是自从张愔死后,关盼盼再也没有心情载歌载舞了,苦闷的日子转眼间过去十年了。

白居易的《燕子楼二首》从关盼盼不愿再出现在舞榭歌台上落笔,着重描写她对曾经歌舞时穿戴的首饰和衣裳的态度,内容如下: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年轻貌美的女子谁不爱打扮呢?可是关盼盼几回想穿戴起来,却又放弃了,打扮了给谁看呢?想到这里,就只有忧伤流泪了。白居易展现关盼盼的精神生活,是为了说明关盼盼情感专一、心里再也装不下其他人了。

张仲素的《燕子楼》其三,描绘关盼盼感叹时间流逝、季节更替,也感叹韶华易逝。原诗如下:

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开篇说,鸿雁每年秋天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其实,洛阳位于徐州西边,途经徐州上空的鸿雁,不会经过洛阳。诗人带着美好的期盼和丰富的想象进行叙事,认为在关盼盼的心目中,这些鸿雁是带着喜讯从洛阳飞过来的。

第二句写眼前的情景。每年临近社日的时候,玄禽(燕子)就由南而北飞回来了。燕子双宿双飞,常被比喻为恩爱的夫妻。关盼盼看到燕子非常羡慕,或产生人不如鸟的念头。

后两句哀叹了她的青春随着时间而消逝。瑶瑟和玉箫虽是很贵重的乐器,还是让它们蒙上蛛网灰尘吧。

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将笔墨放在回忆上,忆起当年游历徐州时与张愔的会面,以及关盼盼的歌舞留给他的深刻印象。但诗人不是直接描写对旧游的回忆,而是通过张仲素告诉他的情况,来抒发内心的感受,于是写道: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这年春天,张白二人相见了,交谈中提到有人曾到张愔墓上祭奠,并将见到的情景告诉了白居易。让白居易感到惊讶的是,坟边栽种的白杨树已经长得非常高大,枝繁叶茂,完全可以作柱子用。这不由得使白居易突发奇想,在明知岁月不饶人的情况下,如何才能让关盼盼青春永驻且延年益寿呢?这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了。

张仲素的诗描绘了关盼盼“念旧爱而不嫁”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而白居易的唱和诗着重抒发了他对关盼盼的同情,以及对时局衰败的感叹。

据说,关盼盼得诗后,十余日不食而死。鉴于此,民间便流传出白居易“逼死”关盼盼的说法。其实,这是后代文人的编造,根本经不起推敲。但凡读懂了白居易应和诗的人,都会明白他对关盼盼的遭遇是充满同情的,诗中没有任何侮辱或蔑视关盼盼的意思。即使说关盼盼殉情,也是不成立的。试想,如果她真的要殉情,又何必等上漫长的十多年呢?

更重要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这个缠绵、凄美的忠贞爱情故事,已释放出一道穿透漫漫长夜的耀眼光芒,在中国文学史的星空里分外璀璨。

自此之后,张愔与关盼盼的美好爱情,以及关盼盼与燕子楼的故事成为文学题材,很多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吟诗填词、度曲作文。他们之所以从不同角度挖掘关盼盼与燕子楼的叙事文本,究其原因:一是关盼盼对爱情坚贞如一的崇高品格引起共鸣;二是关盼盼守节在一定程度上与诗人贬谪、漂泊异乡有相似之处。诗人在赞美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爱慕和敬佩。这两种情绪交織在一起,使得诗文更富有感染力,造就了“诗以楼显,楼以诗传”的文化传播现象。

具体来说,关盼盼的名声,是由苏轼、文天祥、陈师道、阎尔梅等人的诗词,以及元代《燕子楼》杂剧、明代《警世通言》和清代《聊斋志异》等促成的。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曾在一个夜晚登临燕子楼,并夜宿那里。梦里,他见到了肤白貌美、能歌善舞的关盼盼,只见她身披薄纱,在楼上翩翩起舞……守更的钟声响了几下,敲醒了梦中人。苏轼恍惚间分不清究竟是梦还是现实,脑海中萦绕的似乎是燕子楼上痴情的女子,又似乎是登楼远望的自己。等回过神来,苏轼大发感慨,提笔写下了《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一词,序曰: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显然,这是一首记梦词。开篇写了燕子楼的景致,清雅幽静,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好一幅美丽的画面。词中有好几个“梦”字。梦见了关盼盼,当然是最好的一个美梦了。好梦被惊醒了,就开始寻找,于是就看到了开头所写的美景“明月如霜,……寂寞无人见”。“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回到现实,苏轼离开家乡眉山到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有23个年头了,离开汴京到外地做官也已经17年了,可以说是辗转奔波,非常疲惫。他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多么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去看一看。但回到故乡,对他来说也是一个遥远的梦。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这三句词高度概括了关盼盼的命运和燕子楼的沧桑。“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这三句是总结,不管是今天的家园之梦,还是古代的燕子楼之梦,都是一场梦。“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多年以后人们登上黄楼,我也是一场梦啊!谁还能记得苏轼与徐州军民共战洪水的事迹呢?谁还知道他不畏牺牲的为民精神呢?这是苏轼对人生无常、古今如梦的一种感伤。

这样一位大有作为的官员,也会有人生无常、古今如梦的伤感,这种伤感是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在这个静谧的夜晚,一场没有做完的梦让苏轼看淡了世间的一切。往日望断天涯的佳人,如今梦醒怀乡的诗人,多年以后登上燕子楼的人,时空仿佛用一条线将他们串了起来。自《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始,燕子楼在诗词中事典的成分减少,感伤的意味随之加重。

在过往的历史长河中,歌咏燕子楼的文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积淀,关于燕子楼及关盼盼的诗词与典故逐渐成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论现实中的燕子楼是重建还是消失,文学作品中的燕子楼岿然不动。人们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那些歌咏燕子楼名作的真正意义了。比如,秦少游诗云:“百尺楼高燕子飞,楼上美人颦翠眉。将军一去音容远,只有年年旧燕归。”燕子楼是否真的高百尺,是否年年有旧燕归来,等等,都不重要了,也无须较真,因为诗人心目中的燕子楼,不在现实中,而在自张仲素、白居易以来的大量诗文中。北宋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写下了《登燕子楼》。南宋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曾途经徐州,凭吊燕子楼后,写下了《燕子楼》和《满江红·燕子楼中》,燕子楼对于他来说,是写满了家国情怀的忠义祠。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途经徐州,回溯英雄逐鹿、铁甲重重,于是《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横空出世。明末诗文家阎尔梅,重回故乡彭城,游览燕子楼,在《燕子楼和韵有序》其三写道:“相思一夜一千回,人在情中梦不来。无限愁肠真似火,几时烧断得成灰。”同样身处易代之际的诗人钱谦益吟道:“柳老花残木叶秋,西风斜日总牵愁。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轻过燕子樓。”从该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何等悲伤!这首燕子楼绝句确实耐人品味。

每位文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燕子楼。他们不论是凭吊古迹,还是遥想佳人,多是借助先人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寄寓个人抱负。这些作品均有一个特点,即“燕子”意象始终贯穿其中。

如今的燕子楼早已不是唐代那个“满窗明月满帘霜”的燕子楼了。一千多年来,燕子楼屡毁屡建,最终迁于现址——徐州市云龙公园知春岛上。这是徐州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斥资重建的。现在的燕子楼为双层结构,上下回廊环绕,登楼瞩目,近水远山,清泉潺湲,花木扶疏,院宇深深。整座楼虽不高,但古意浓浓,楼下伸出一条曲折的长廊,长廊的尽头立着一座关盼盼的塑像。她一袭白装,双目含情凝睇,好像乐声一响,就会翩翩起舞。站在塑像前,望着这座忠贞的化身,人的思绪不自觉地穿越了千年。

猜你喜欢
徐州白居易燕子
疫散待春回
燕子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早春(节选)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燕子
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