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瑶嘉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儿童绘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五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设计和绘本有关的教学活动,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利用讲述绘本故事,帮助学生补充了解色彩理论。让学生分析绘本构图,理解空间透视理论。对比鉴赏不同民族的绘本作品,传承民族文化。解读绘本内涵,学会将创作主题转化成视觉语言。指导学生模仿创作绘本,学会释放个性情感。
【关键词】儿童绘本;教学应用;小学美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挖掘他们美术创作的潜能。
一、讲述故事,补充色彩理论
色彩理论是美术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要学习色相、明度、纯度等色彩三要素,并了解色彩对比与调和的方法,掌握色彩的运用。然而,如果直接灌输相关故事,则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利用绘本作为具体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相关的知识点。
在“看谁涂得更好看”一课中,学生要学习和色彩搭配有关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笔者将《神奇的色彩女王》作为例子,补充介绍色彩理论。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笔者引导他们思考,并鼓励他们利用调色板自主调色,在调试中了解三原色和三间色,思考如何能调配出深浅不一的颜色。如有学生发现朱红色和少量黑色能调配出咖啡色,还有学生发现天蓝色加上黄色能形成草绿色,还有学生融入了三种色彩,发现天蓝色和黑色、紫色结合在一起,能调配出浅蓝紫。最后,再让学生参与到“涂色游戏”中,他们要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将深浅不一的色彩涂抹到画面中,展现自己的审美体验。
绘本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色彩,作者通过色彩调和展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绘本作为例子,给学生补充介绍色彩理论。这样能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
二、分析构图,理解空间透视
学习构图技巧,在创作中运用空间透视法,这也是美术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不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所以他们只是了解相关知识,却不知道该如何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利用绘本,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构图,看看画家如何体现空间感,怎样展现透视效果。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自主创作,就有了可供学习的榜样。
在学习“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疯狂的星期二》中的画面。该作品让青蛙在空中飞翔,给读者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其画面也有很大的特点,有助于读者感受空间美和透视美。笔者让学生结合图片展开想象,揣摩在青蛙的视角下,看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之处。一名学生有所感悟,提出:“远处的事物看上去比较小,近处的事物看上去比较大。”通过想象,学生理解了“近大远小”这个和透视有关的知识点。此后,笔者又提出问题:“想象青蛙飞到了一条隧道中,它看到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能否模仿绘本的形式,画下隧道中的场景?”学生在创作中体现出了空间纵深的感觉,对透视的理解更深入了。
由于绘本中有各种绘画形式和绘画技巧,所以能帮助学生打开艺术视野,扩展他们对艺术形式语言的理解。教师要结合美术创作的知识点,选择有特色的绘本,引导学生解读画面的表达方式,并在模仿中迁移掌握。
三、对比鉴赏,传承民族文化
《标准》提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美术和传统文化的关系。由于绘本内容丰富,其中不乏介绍传统文化的作品,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绘本作为教学资料,设计主题课程,指导学生对比分析,看看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差异,思考在展现民族主题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创作。
在创作“神州风采”的时候,有不少学生提出自己没有去过祖国的其他地方,不知道其他民族的生活状况,所以缺乏创作素材。针对此问题,笔者给他们推荐了系列绘本《国家典藏·美丽民族故事》,该绘本展现了各个民族的经典故事,如阿昌族的《鼠王选婿》、纳西组的《月亮偷神药》、维吾尔族的《王子与金鱼的故事》等。它们不仅故事生动有趣,而且还形象地展现了各民族的服装、居住环境、文化特点。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若干本,自主阅读,并挖掘民族文化信息。在此基础上,笔者还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说说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的不同之处。如有一名学生从服装入手分析,提出不同少数民族的服装各不相同,独具特色。通过对比鉴赏,他们体会到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最后,笔者再鼓励他们参与“神州风采”主题创作,体现不同民族的风韵。如有学生画了汉族孩子去草原,和蒙古族孩子玩耍的场面。他通过服装对比,展现出不同民族的特点,还画了辽阔的草原,展现蒙古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在画面中,蒙古族少年骑着骏马,穿着民族服装,体现出独特的风采。
在对比鉴赏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欣赏了不少美术作品,而且还认识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果要创作内容丰富的美术作品,就要深入到生活中,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挖掘可用的创作题材。
四、解读内涵,转化视觉语言
学会赏析美术作品,体会其中的内涵,这也是美术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能品出画中深意,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能深化主题思想。然而,单幅画作缺乏特定情境,学生的赏析效果不佳,故此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这有助于他们解读内涵,并深入理解如何将深邃的思想转化成视觉语言。
在创作“故事里的人”的时候,为了学生能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展现出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笔者指导他们先欣赏绘本《秋秋找妈妈》。学生首先赏析作品中一个画面:熊太太抱着秋秋、河马、鳄鱼和小猪,靠在椅子上睡觉。此时不少学生只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但是却没有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笔者又让他们阅读整个绘本。学生发现原来秋秋找不到妈妈,在她绝望的时候,熊太太给了它关爱。不仅如此,熊太太还接纳了其他无家可归的小朋友,让它们也感受到母爱。因此才有了最后大家拥抱在一起的场景。在了解了故事情節后,学生对画作有了更深的感悟,认识到熊太太有着博爱之心,给小动物们不是妈妈却胜似妈妈的感觉。再来欣赏画作,学生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充沛的情感。笔者再让学生围绕“故事里的人”自主创作,让他们不仅要画出故事情节,更要体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有学生画的是一个小男孩将自己的饭菜分给流浪猫的场景,小男孩的饭菜虽然不多,但是却吃得很开心。通过这幅作品,该学生体现出小男孩有一颗友爱之心,他关心照顾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动物。
在解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将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结合在一起,深挖作品的内涵。教师继而要引导他们在自主创作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视觉语言,画出耐人寻味的作品。
五、模仿绘本,释放个性情感
在指导学生欣赏经典画作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他们模仿创作,提升绘画表达能力。由于绘画作品内容生动,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欣赏兴趣,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模仿绘本创作的活动中。他们先欣赏绘本,找出其中蕴藏情感的地方,并在自主创作中借鉴模仿,画出情感充沛的作品。
在创作“亲亲密密一家子”之前,笔者给学生推荐了《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的爸爸叫焦尼》《楼上的外婆和留下的外婆》《袋鼠宝宝小羊羔》等展现亲情的作品。学生可以任选其中一本,自主阅读,并和同伴讨论互动,说说绘本如何展现亲情。如有一名学生围绕《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的图片表述:“这幅画中爸爸蹲下来,抱住了孩子,显得十分关切。周围一片漆黑,让我觉得,在这幽暗恐怖的深夜里,爸爸是孩子的精神支撑,让孩子变得勇敢。”还有一名学生补充:“这里有父子目光对视的细节,我认为这也展现了父亲关心孩子,将勇敢的精神意志灌输给了孩子。”在互动探讨后,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人物动作、描绘环境等方式展现情感。笔者又让他们参与自主创作,要在画作中体现出“亲密”这个关键词。如有学生画的是野餐的场景:孩子躺在妈妈的膝盖上,妈妈的头靠在爸爸的肩膀上,妈妈给孩子喂食物,爸爸则给妈妈喂食物。周围鸟语花香,气氛一片和谐。这名学生就通过动作细节和环境描写,展现了“亲密”的亲子关系,体现出了情感。
在模仿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们不仅读懂了绘本故事,更挖掘出了其中的人性关怀。
将儿童绘本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能体现出形象性、趣味性、直观性、游戏性、创造性等特点。绘本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教师要充分挖掘绘本资源,并将其融入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唐晨迪.基于儿童视角的小学美术原创绘本教学研究[J].教育界,2020(15).
[2]石玉萍.建构“视觉观念”:美术教学的“本道”[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