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丰落
【摘要】阅读不只是语文学习的途径,更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阶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规律来看,仅依靠教材中的单篇课文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系统化、整体化的阅读活动作为支撑。文章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与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策略
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仅靠书本中的文学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同时,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小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的学习,难以静下心来深入地阅读长篇文学作品,这对于他们的语文学习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整本书阅读教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阅读理解长篇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意义
1.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
语言的积累、规范、建构、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语言知识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量越大,掌握的语言知识就会越多,语言表达也会更加规范。在小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仅依靠阅读语文课本是不够的,整本书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能够积累大量的字词知识,感受书中的表达技巧与写作手法,增强语感,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过程。整本书阅读活动中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篇幅很长,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文本框架,完整的故事情节,文本内容相互联系,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度阅读的学习体验,对书中的语言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2.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点要求之一。思维的提升无法通过灌输式教学实现,需要学生在实际的语言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建构。思维的训练与发展需要依赖于教学材料,整本书内容繁多,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他们的思维,提供思辨性的阅读材料。同时,整本书具有完整的话语体系、逻辑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分析、论证、推理文本内容的过程中,由低阶思维逐渐过渡到高阶思维,不断提升思维的深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书中的人物、观点、情节等展开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书籍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不断推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3.引发学生的多元审美体验
审美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也是人类感受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形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历比较少,对于“美”的理解也比较浅显,而从学校到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也难以经常带给他们丰富的审美体验。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每本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每本书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跟随作者的视角,在古今中外甚至虚幻的世界中穿梭探寻,感受作者眼睛中、脑海中的世界,形成多元化的审美体验,包括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同时,一本书的设计与制作也富有美感,比如封面、插图、字体、排版等,均蕴含着设计人员对美的追求。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4.积累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
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指的是个体对某种身份或某一群人的认同和归属。小学生正处于情感与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接受的文化教育,会对他们的文化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一阶段,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要求之一。文化依托于文字、图书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整本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二、核心素养下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1.朗读教学,积累语言知识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开展阅读活动,是学生熟悉、亲近汉语的有效途径。朗读则是最为有效的阅读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会对书本内容产生较深的印象,还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规范口语发音,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自然标准,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阶段,朗读是学习理解文章、积累语言知识的重要方式。
语文教材的容量有限,单篇课文的篇幅较短,语言结构简单。与之相比,整本书的语言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复杂,语言的立体感更强,学生可以在系统完整的语境当中,接触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体会汉语中的韵律、节奏、语调等,通过动态化的阅读感知,体会我国语言文化的美感,培养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之情。
由于整本书阅读的篇幅较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反复诵读,品味整本书的思想内涵。例如在阅读《繁星·春水》的时候,教师可选择教材中提供的短诗进行重点讲解,以下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片段。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繁星(七一)》。
生:这些事——这永不漫灭的回忆……
师: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关于回忆的诗,那么作者回忆的对象是谁呢?
生:作者的母亲。
师:没错。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呢?
生:明月掛在夜晚的天空中。
生:一个小园子里面,长着许多藤萝。
生:一个可爱的小孩和一个慈祥的母亲。
师:诗人用简单的几句话,便将自己的回忆勾勒了出来,呈现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板书关键词语:明月;小园子;藤萝;绿叶;母亲。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些词语。
师: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温馨、安静、舒适。
师:请大家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一遍。
(播放舒缓的音乐,师生共读)
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齐声诵读、自主阅读、配乐朗读等,加强对重点字词的记忆与理解,对冰心诗中的画面与情感形成深刻的感受。同时,文中通过众多景物的罗列,在读者眼前勾勒出了一幅温暖舒适的画面,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也有助于积累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思辨阅读,深入理解文本
阅读是一种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往往有许多值得思考与琢磨的地方,甚至存在一些人们至今还争论不休的观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围绕书中人物、观点、思想等进行思辨分析,鼓励学生说出个性、新颖的观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争论、辩论,以此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阅读《安徒生童话》的过程中,教师可围绕《皇帝的新装》这一故事开展一场辩论会:有人认为,故事中的骗子愚弄皇帝,是作者憎恨和批判的对象;有的人则认为,作者是在借这个故事,讽刺愚蠢的皇帝和虚伪的大臣。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鼓励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分成甲乙两组,每组4个人。教师可为学生留出两三天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搜集资料、讨论交流、撰写辩论稿等。其余的学生则负责当裁判,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出胜利的一方。
师:现在请双方开篇立论。
正方:我认为作者是在批判两个骗子。《皇帝的新装》讲述了两个骗子通过卑劣的手段,愚弄皇帝,甚至愚弄了大臣和群众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两个骗子是作者重点批判的角色,他们用自己的伎俩骗过了皇帝,弄出了一场滑稽的丑剧,不仅戏耍了皇帝,也是对整个国家和民众的不尊重!
反方:我认为作者是在讽刺皇帝和大臣。童话《皇帝的新装》,讲述了两个人欺骗了愚蠢的皇帝,使其穿上了一件根本不存在的衣服,并赤裸地在大典上游行的丑劇,深刻地揭露了皇帝的愚蠢及官吏虚伪的本质,并赞扬了无私无畏、天真烂漫的童心。
师:现在开始详细论述环节。
正方:毫无疑问,这两个骗子就是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如果没有他们的谎言和怂恿,皇帝也不会穿着根本不存在的新装游行。
反方:这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他们的谎言就连小孩子都能够看穿,但是皇帝却相信的,这难道不是由于皇帝的愚蠢吗?没有一个大臣看到那件衣服,但没有一个大臣敢于说出真话,反而纷纷奉承皇帝,这难道不是虚伪吗?
……
辩论会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在充分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关键信息,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依据,这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处理、逻辑思维以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素养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辩论会在形式上比较有趣,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空间,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兴趣。
3.情境阅读,优化审美体验
情境教学指的是利用形象的事物,创设生动的场景,以此来引发学生内心情感情绪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认知学习活动与情感体验活动的统一。面对一篇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小学阶段的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其中的人、物、事,容易产生挫败感,体会不到整本书阅读的乐趣,降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将书中的情境呈现出来,优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他们对书本内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当中感受书里的场景和人物,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体会作者的审美趣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时候,故事里构建了一些奇幻的世界,描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如兔子、睡鼠、白皇后以及红桃皇后等。为了使学生对本书的内容产生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将这个奇幻场景以及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以动态化地呈现出来,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视听享受,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入书中的世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对原著的好奇心,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动力。
教师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场景和形象,让学生设身处地感知书中的景物与人物。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上述的播放相关视频资源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情境扮演游戏,让学生从书中选择一段情节,分别扮演里面的角色,在课堂上重现书中的故事。情境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还能促使他们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书本内容。
4.细读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语文学科作为语言与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民族文化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师的职责。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时候,应当多选择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书籍,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悟其中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在经典著作的熏陶下成长,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之情。
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全本《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是我国儒家文化凝聚的结晶,是流传千年的不朽著作。围绕《论语》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不仅有助于传承我国的儒学文化,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要注意的是,《论语》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加之内容为文言文,所以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书本内容,将其作为指导自身实际行为的依据。比如读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句的时候,可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家庭,渗透“孝文化”,叮嘱学生要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中,不要做会令父母担心的事情。总之,在阅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背诵,或者解读表面意思,而是要引申到学生的生活当中,用其中的思想道理指导学生的实际行为,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经典著作中的神韵,实现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整本书阅读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限制,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材料,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不同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多元化的审美体验,理解内化其中的文化意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亚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03).
[2]兰陈敏.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J].课外语文,2022(01).
[3]王洋.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实施路径分析[J].知识文库,2021(21).
[4]张冬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新作文,20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