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丰
摘要:近年来,扬琴重奏在民乐教学当中得到广泛运用,合理依据扬琴重奏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培养,逐步地增强民乐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演奏水平,对于音乐学院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扬琴重奏教学方式,本文就以扬琴重奏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扬琴重奏教学意义,探索实践教学策略以及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从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探索扬琴重奏教学。
关键词:扬琴重奏 教学意义 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1-0137-05
在我国民乐发展历程中,重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演奏方式。随着扬琴艺术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民乐重奏越来越关注,重奏逐渐从众多演奏形式中脱颖而出,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这也使得扬琴重奏教学具备的价值不断提升。因此,我们需要将扬琴重奏教学进行全方位落实。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扬琴重奏实行时间相对较短,教学形式较多,教学开展难度比较高。因此,如何高质量展开扬琴重奏教学,明确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仍旧是一个需要全面研究的课题。
一、扬琴重奏概述和发展历史
(一)概述
扬琴重奏属于一种演奏形式,从重奏形式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指全部由扬琴这一乐器组合而成的重奏形式,包含扬琴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其中二重奏的常见曲目有《觅》《别港》等,三重奏曲目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玛依拉》等,四重奏曲目则包括《旱天雷》《马刀舞曲》等各种作品。此类重奏形式是由扬琴单独开展的,具备优异的艺术性特征。二是指扬琴与其他各种乐器组合而成进行重奏,如扬琴与琵琶、二胡的三重奏《雪山莺歌》等。扬琴因为音量宏大,音色清脆,具有十分优异的表现力,同时其个性并不强,所以易与其他各种乐器相互配合,无论是单纯地进行扬琴重奏,或者是与其他各种乐器进行重奏,其都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郑宝恒老师在《扬琴演奏艺术》当中曾指出,在半个世纪以来,扬琴的演奏形式以及各种作品均有了全新發展。现如今,扬琴的演奏形式有扬琴伴奏、扬琴独奏、扬琴重奏、扬琴齐奏、扬琴奏鸣曲、扬琴交响乐以及扬琴协奏曲、扬琴弹唱等,其中扬琴重奏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其为扬琴艺术注入了全新的发展活力。
(二)扬琴重奏发展历史
扬琴是一种分布广阔、品种繁多的击奏型乐器,流行于日本、美国、蒙古国、中国、印度等数十个国家,并且在不同区域,扬琴的名称以及发展历史各不相同。在我国扬琴又被称为打琴、洋琴、敲琴、钢丝琴等,最早流传在广东区域。其发展与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民乐一共经历过两次重大发展,第一次在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民乐受到东欧、苏联等有关国家的影响,交响乐发展迅猛飞速,多声部音乐的发展也得到了有效带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随之增多。此外,这一时期民乐技法主要是将“和声学”当作基础和重点,曲谱以主调音乐为核心。后续在1964年胡登跳先生所谱写创作的《田头练武》这一首扬琴作品当中,首次把扬琴、二胡、月琴、琵琶以及三弦等各种民族乐器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曲谱也被认为是民乐重奏的雏形。第二次发展是近代以来,被人们称为民乐发展全面成熟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作曲家在民乐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与中西方各种音乐元素相融合,让音乐作品和扬琴演奏方式得到了全面提升,使扬琴重奏发展为特色的、专属于我国的演奏模式,这也为后续我国扬琴重奏持续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在扬琴演奏方面,扬琴充分突破过往的限制,出现高音、低音扬琴等,并且人们针对扬琴演奏中混响问题研发出了新型的制音器,使得扬琴重奏声部得到完善。扬琴重奏形式以及作品也更加丰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征,例如:《忆事曲》是20世纪80年代刘惠荣、周煜国共同创造的一首十分优秀的扬琴独奏作品,乐曲当中叠置的音乐线条以及旋律充分展示出了作者对于未来以及美好情感的无限向往。因为在这一作品创作过程中,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转型发展阶段,因此作者将我国扬琴具备的特征与西方国家作曲技术相互融合,使得整个作品不仅有着中国传统美学特征,还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因为其强调人情、人性与人的个体价值,并从社会本质朝向人性审美进行了转移,因此,该作品是一首当时少有的佳作。
二、扬琴重奏模式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方法
在高等院校器乐演奏专业当中,一般都是采取“一对一”精英式、针对性教学,其强调的是个人技能水平以及演奏能力的提升。但是因为长时期独奏,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会出现缺失问题,无法掌握更多的演奏方式。目前在科技以及经济全方位发展时期,社会对于多能型、优异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这些综合素养和能力难以从独奏当中得到明显的增强,因此会对学生后续事业或者学习深造有着不利的影响。而扬琴重奏这一教学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彼此之间具备的合作能力得到增强,也会丰富学生在重奏过程中的演奏形式,在提升自身演奏质量与水平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和声意识,激发学生对于扬琴演奏的创造性思维、鉴赏性能力。
此外,在学生实际进行扬琴演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自身所负责的演奏部分,还需要熟悉其他各个演奏者的演奏部分,结合其他演奏者的演奏内容给予其一定程度配合,让演奏效果趋于完美。然而,因为学生个性差异影响,会造成演奏水平、风格的明显区别,所以在扬琴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展开沟通式教学手段,让学生之间学会寻找共性,尽量避免出现个人风格过于突出的情况,并且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让所有演奏者形成一种默契,共同为了演奏效果探索全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二)提高学生积极性
扬琴重奏与独奏最明显的区别是一个追求“协调配合”,一个追求“个人风格”。独奏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个人的演奏技巧、对于乐曲熟练掌握程度以及乐感等。而重奏不仅需要演奏者全面掌握自己的演奏声部,还需要考量其他各种声部,明确音乐处理效果、情感是否统一,关注个体与演奏整体之间的关系等,注重的内容是“和谐性”。其一,学生要互相配合学习、理解音乐内涵,齐心协力地将这一曲目的演奏达到“和谐”这一目标。其二,在扬琴重奏中,因为学生需要做到与团队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重奏,在好胜心驱使下,学生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知识,避免自己成为团队当中“拖后腿”的存在。其三,扬琴重奏时演奏者之间年龄相仿,有共同的语言话题,因此课堂将会更加有趣生动,学生对于扬琴演奏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将自然而然地提高。
(三)深化师生交流
演奏训练过程除了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能够学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让教师自身有一定提升。教师在重奏训练过程中处于核心和主导位置,在帮助学生排练各种重奏曲目时,其领导能力以及对于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锻炼。一方面在扬琴演奏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倾听学生团队当中不同声部存在的问题,如音色、音高、力度、节奏等,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锻炼机会,能够不断提升教师自身演奏能力。另一方面,在排练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学生实际演奏能力水平和演奏乐器来调整学生的位置,让学生处于自己最擅长的位置,达到提升演奏水平和演奏效果的目的。而要保证这一目的实现,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展开细致沟通,结合各种演奏问题来管理演奏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管理能力,还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扬琴重奏课堂和谐程度有极大的影响,可以让演奏教学有序实施,也能够持续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加优异、精英的演奏人才。
三、扬琴重奏模式的教学实践
(一)注重培养模式的改变
在新时期,扬琴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形式丰富、多元的演奏形式,但是受到扬琴发展历程以及先进人才较为缺乏的影响,造成与扬琴有关的经典作品十分稀缺的现象,这也是限制扬琴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扬琴经典作品较少的局面,需要依靠现有的专业作曲人员,以民乐学校作为出发点,转变与改进高校当中扬琴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形式,让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与扬琴发展要求契合,对于培养模式改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充分与区域音乐特色相结合,对于地方音乐学校,特别是处于民间音乐较为繁荣区域的院校,需要充分将当地特色作为依托,设计出与当地音乐文化相符合的教学方案,以此来保证学生全面接触色彩浓厚的民间音乐。此外,高校还需要针对学生审美与创新、创作能力进行培养,即在拥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带领扬琴专业学生研读国内外各类经典作品,帮助学生体会经典作品具备的魅力,了解扬琴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和发展历程。与国际和地方音乐相结合,不仅能够让扬琴重奏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拥有持续化发展能力,还可以让扬琴重奏作品全面展现在大众视野中。
其二,全面改进课程设置。传统扬琴重奏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主要以学生演奏能力培养为重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与意识得不到培养。为此,需要改进音乐课程结构,增加与创作有关的课程内容,并由教师引导从不同方面针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积极指导极具创作天赋的学生。
(二)运用且合理安排不同课型
目前,高校民乐教学过程中,因为选修和主修乐器的学生水平差别较大,为保证扬琴重奏教学质量的持续增强,助推重奏训练质量,需要合理将重奏教学划分成为两种类型。
1.重奏课
在扬琴重奏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依据曲目要求以及本节课重奏的重点,结合学生演奏水平与演奏特征,合理划分不同声部的学生,以此调动学生的演奏积极性。其中,扬琴二重奏是学生最开始接触重奏时学习的内容,与一个人独奏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在弹奏过程中,需要对另一个声部的演奏和音乐进行重点关注,自身再进行协调配合,这也使得学生在重奏起步阶段存在难度较高的情况。为此,教师在最开始选择曲目时,需要遵循由简至繁的演奏顺序,组织学生倾听不同声部演奏,积极展开训练,以此激发学生练琴动力,彼此之间通过互相切磋和交流,也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养成。长此以往,学生重奏磨合将会更加深入。需要注意,在扬琴重奏演奏过程中,扬琴一般会充当指挥的角色,必须要关注乐器“起、收”。
2.个别课
各大音乐院校当中个别课占据比例较大,“一对一”个别课具备的优势在于有着较强针对性,对于因材施教的开展有极大帮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作品弹奏情况以及学生练琴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帮助学生全方位的分析与了解音乐作品实际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以及民族特色等,还可以结合学生练习当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乐曲、乐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课堂当中及时地发现并且解决问题,为重奏课的开始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四、扬琴重奏模式的教学注意事项
扬琴重奏是一种有着互补、互长、互助、互动等特征的表演形式,其需要演奏者之间拥有较高的协调能力以及协作精神,能够准确地展开演奏,针对起奏、分句、色调等各个方面的细微改变进行维护,才可保证重奏演奏的质量。因此,在平时展开重奏教学中,需要针对重奏训练进行重点关注,确保演奏者之间配合默契。
(一)节奏统一
音乐院校的扬琴专业学生都有一定音乐基础、理论水平,也具备听声辨认节奏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展开扬琴重奏练习过程中,节奏仍旧是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内容。节奏在音乐艺术中属于一个将长短各不相同的音,利用各类形态艺术并将其有机组合与连接,让音能够在进行时全面形成动与静、快与慢、长与短、散与整、扬与抑、疏与密等对比丰富的印象世界。可以说节奏是音乐充满生命力的核心因素,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而扬琴重奏则是一种需要重点关注节奏配合程度的演奏方式。
扬琴重奏与独奏最根本区别在于学生在独奏过程中若是发生节奏不够稳定的情况,可以利用后期补救来将其纠正,对整个乐曲的演奏效果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在重奏时,团队任何一个成员出现节奏快慢不稳定,忽快忽慢的情况,对于整体演奏效果以及表现力都会产生极大影响。而在演奏过程中,有一些乐曲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在统一的节奏上,有时可能會跟随音乐的变化进而发生改变,例如:演奏内容较为欢快时需要稍微将节奏增快,而演奏内容较为忧伤时,则需要适当拖慢演奏节奏,节奏的改变也让乐曲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并且在重奏演奏时,不同声部在节奏上有着旋律声部交错、相互呼应进行的特征,需要演奏人员针对音乐乐曲整体节奏进行重点把握,在掌握自身声部节奏的基础上,也要明确了解其他声部的节奏情况。因此,在日常练习中要针对节奏统一展开练习,可以利用边唱谱子边打拍子的教学方式,用节拍器展开辅助训练,而对于较为复杂需要变换节奏或者节拍的区域,要从看谱子,将其拆分慢练开始,等到彼此之间节奏逐渐正确之后再适当加速,达到统一节奏的目的。只有分句、分段地进行练习和磨合,才可让重奏节奏更加完美。
(二)音色和谐
音乐作品表现力与音色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让扬琴重奏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是演奏者在练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一个环节。一些学生在演奏中可能会出现过度追求曲目效果、加快演奏的速度、对于作品当中音乐处理不够细腻的情况。其实在演奏中合理地掌握各种变化的音色,才能使作品更加生动优美。在训练过程中,其一,需要掌握扬琴各种演奏技巧,适当让学生放松肩、臂、手腕,这样演奏就可以使音色更加圆润饱满。其二,扬琴重奏中击弦部位对于音色也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扬琴一般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不同音区要击弦的位置也有一定差异,若是过于靠近琴码,可能会造成音色过于突兀、尖锐,而若是与琴码距离较远,所发出的音色就会呈现出发虚、单薄无力、缺乏穿透能力的情况。其三,扬琴和其他各种乐器在重奏过程中,不同声部音色具备的统一性十分关键,演奏者之间需要学会彼此倾听,明确把握音乐清晰度,避免出现过弱过虚或者过强过噪等各种问题。此外,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尽量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很快投入到乐曲之中。
(三)默契合作
重奏音乐有着特殊性质,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合作默契程度十分关键,一旦团队当中某一同学出现失误,整个乐曲的演奏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日常练习过程中需要对“团队精神”进行重点强调。在排练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聆听重奏音响,让学生可以清晰辨认自身与其他不同声部之间的声音区别,随时针对自身音乐与音量进行调整。同时,还可让学生分别停止演奏,倾听其他不同声部的演奏,同时对自己的声部进行默唱,通过循环倾听来找到自身或者对方的问题。重奏练习过程是彼此默契合作的培养过程,每一个参与人员都需要有意识地提升与他人的合作默契程度。
(四)力度融合
一首音乐作品当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就是力度标记,对于重奏人员而言,合理掌握力度可以深层次了解音乐作品内涵。但在实际演奏中,许多学生对于力度变化标记重视程度不高,只是单纯将音符通过乐器演奏出来,这样就会造成乐器出现苍白无力或者缺乏情感的情况。为此,在扬琴演奏练习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力度标记的敏感程度训练,让乐曲主副旋律能够相互融合、配合,呈现出富有感染力的演奏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关注自己和其他各个声部的旋律,掌握重奏当中的主旋律和伴奏音乐,结合自身所处的位置,合理调整音量与力度,与其他声部相互配合,使音乐作品完整且具备统一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扬琴重奏对于音乐专业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扬琴重奏教学不仅可以让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提升教师音乐教学水平,还可让学生具备的综合素养得到增强。必须要在民乐教学过程中针对扬琴重奏教学进行重点关注,明确了解扬琴重奏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持续改进扬琴教学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学生在重奏曲目练习中需要关注的内容,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互相配合引导,不断提升学生合奏、伴奏、重奏能力以及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以此来培养更多与扬琴重奏有关的实践型人才,为扬琴重奏的全方位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雨茜.扬琴重奏中的二度创作及合作 ——以扬琴二重奏《雪花与回忆》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6):69-72.
[2]庞卓.于洋扬琴五重奏《云中虹》与《西行》之艺术特色解析[J].人民音乐,2021(03):28-31.
[3]孙倩茹.综合类高校扬琴演奏课程多元化教学改革研究分析[J].艺海,2021(02):100-101.
[4]姚丹丹.揚琴二重奏《莲花》的音乐美学及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19(21):73,77.
[5]杨易.《民族器乐扬琴演奏》课程线上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4):202-203.
[6]江逸.浅谈综合类院校扬琴专业基本功教学——以《黄土情》为例[J].艺术评鉴,2020(24):92-95.
[7]王静.扬琴演奏基础教学法研究——评《扬琴演奏基础教程》[J].新闻爱好者,2020(03):101-102.
[8]郭佩丽.扬琴独奏曲《连环扣随想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奏处理[J].神州,2021(13):79-80.
[9]郭雪燕.应用型高等院校中扬琴教学研究——以滁州学院为例[J].北方音乐,2020(13):176-177.
[10]卞秀峰.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民族器乐微课教学探究——以扬琴微课教学为例[J].当代音乐,2020(10):55-59.
[11]李畅.《新世纪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发展》——以作品《瑶山夜画》《圈》《落花·夜》为例[J].河北画报,2021(07):121-122.
[12]李瑾.论扬琴协奏曲《凤点头》中戏曲打击乐元素的运用[J].中国京剧,2019(1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