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需重视各学科的教学。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融合型课堂
作者简介:陈小玲(1978—),女,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情感表达与宣泄的途径,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小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学好音乐。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好音乐,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乐理知识,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为以后更专业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融合多元知识、融合多样教学活动及融合多种教学形式三个方面出发,提出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音乐课堂,积极打造融合型课堂,给学生更丰富的音乐学习体验。
一、融合多元知识,加深音乐理解
(一)结合语文知识,感受歌词内涵
学习者在学习音乐、鉴赏音乐时常常会被歌词所打动。歌词能够体现词作者较强的语文功底,在写词的过程中,词作者往往需要字斟句酌,采用丰富的表现手法,才能写出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歌词[1]。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词与语文教材内容相关。这就给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思路,即可以通过融入语文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因此,为了让学生读懂歌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音乐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挖掘音乐知识与语文知识间的关联,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融入语文知识使学生从语文学习的视角理解音乐,深刻感受音乐作品。
比如在小学音乐《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中,教师不妨融入语文知识。这是由一首词谱曲而成的音乐作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小学生已经学习过这首词,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链接小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将这首词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并配上朗诵音频和背景音乐让学生听。这种独特的内容呈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接下来的音乐学习产生期待。听完朗诵后,教师问学生对这首词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学生根据已学的语文知识回答,教师再进行补充完善。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的歌曲的内容和这首词是一样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词要诵读出来,而歌曲要唱出来,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唱出来吧!”然后教师向学生传授这首歌的演唱技巧,并让学生进行实践。具体而言,让一部分学生负责朗诵,另一部分学生负责演唱,通过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从而更全面地感受音乐作品。
音乐与语文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当前小学音乐融合型课堂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语文知识,使学生灵活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来理解音乐作品,提升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二)渗透美术知识,感受音乐画面
音乐与美术属于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但两者也有一定的关联,比如美术中的线条、色彩、画面等就与音乐息息相关。因此,音乐教师也可以将美术内容渗透到音乐课堂上,使小学生可以更充分地感受音乐的艺术性,提高审美情趣与能力。同时,将美术内容融入音乐课堂还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2]。但要注意的是,为保证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合理选择适当的美术内容应用到音乐课堂上。
比如,在小学音乐《姑苏风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美术知识。这首歌画面感很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画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苏杭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带领学生走进苏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脑海中有了一定的画面后,教师告诉学生:“不同的人对苏杭风光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我们在音乐的带领下去想象我们心中的苏杭的样子,并把它画出来。”接着教师播放《姑苏风光》,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在画纸上随意作画。学生的想法天马行空,画出的姑苏风光也千差万别。当学生完成绘画任务后,教师让学生就自己脑海中的姑苏风光以及自己的画自由发表看法。通过绘画与发言,学生对歌曲《姑苏风光》的画面就产生了初步感知。最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走进音乐的世界,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去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苏杭是什么样的。
音乐与美术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为二者的融合创造条件,能够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活动中想象音乐画面,感受音乐,体会音乐画面所传达的情感。
(三)融入生活元素,感受音乐情感
音乐作品往往体现了创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思,是对生活的一种艺术概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融入各种生活元素,使学生意识到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教师将生活元素融入音乐课堂时,要注意筛选,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元素[3]。
如在小学音乐《热爱地球妈妈》的教學中,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元素。小学生对于地球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有些小学生只知道地球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但不会把地球想象成母亲,缺乏保护地球的意识。而这首歌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小学生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意识到如果人类长时间破坏地球环境,将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最后危害到人类自身,从而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首歌的精神,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一些与地球环境相关的生活素材,拿到课堂上来展示。学生带来了泥土、水、废纸等,教师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素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这种分享活动,小学生可以意识到地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理解为什么要热爱地球妈妈。最后教师再引入歌曲《热爱地球妈妈》的教学,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感悟歌曲中的情感。
音乐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融合型课堂上需要让学生意识到音乐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元素学习音乐知识,用生活经验解读、体会音乐作品,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音乐情感。
二、融合多样教学活动,提高艺术素养
融合型音乐课堂不仅要融入多元知识,还要融入多样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音乐课堂上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在具体的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前期调查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保证所设计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提升融合课堂的教学效果[4]。
如在小学音乐《田野在召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组织歌唱教学。在此环节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在“唱”的环节,而是要让学生在唱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感受田野的生活,领略祖国的秀美河山。在教唱完成后,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各小组之间进行演唱比赛,要求各小组创新演唱形式,并加入一定的表演。各小组演唱结束后,教师再进行评价和组织小组互评。教师要从更为全面和专业的角度评价各小组的表现,同时针对个别学生给出演唱或者表演的意见;各小组成员之间也要互相评价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学生能够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提高音乐表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音乐欣赏活动,如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田野在召唤》的音频,让学生进行对比鉴赏,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与鉴赏能力。
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课堂上融入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能让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积累到实践经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三、融合多种教学形式,启发音乐感悟
(一)融合自主学习与教师教学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人对音乐也有不一样的理解。小学生在欣赏、感受音乐时比较容易形成固化思维,这显然不利于提高音乐核心素养。教师需考虑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音乐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表达自我、体会感悟的机会。教师应摒弃原先僵化的教学思想,不要将音乐单纯当作教演唱、教乐理的科目,而应该将音乐当作激活学生艺术思维的科目;不要“满堂灌”,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感受,产生个性化认知。
如在小学音乐《牧童之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熟悉其中的曲调与韵律后,教师再次给学生播放音乐,并引导学生自主欣赏,要求学生挖掘音乐作品中的细节部分,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通过口头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描绘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音乐创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原来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总之,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近距离接触音乐、感受音乐,在思考与探究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5]。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歌曲的旋律与曲调想象出独特的音乐画面。最后,教师再以专业的语言评价学生的表达内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
要想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得出个性化的音乐见解,从而体会音乐作品的魅力。
(二)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作品,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融合,学生可以更好地迁移生活经验,主动、深入地挖掘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对音乐作品形成深刻的认知。
如在小学音乐“春来啦”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课外活动。春天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很多人都会在春天出去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去到野外,真正地感受春天之美。在学生野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观察与记录,从而有所收获。回到课堂后,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同学们,在野外活动中,你们对春天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活动经历和生活经历,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所思所感吧!”有的学生说:“在春天,小孩子放风筝,大人们进行田间劳作,热闹非凡。”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说:“这是我们这里的春天,那大家还知道其他地方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吗?”这样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春天是多种多样的。最后,教师再引出这单元的歌曲,让学生基于对春天的认知去学习歌曲,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开拓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感悟音乐。
结语
总之,音乐学习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为培养小学生的音樂核心素养,教师要致力于融合型音乐课堂的构建,积极融入多元知识、多样活动、多种形式,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彩,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炎孙.走出高效课堂操作误区:核心素养培养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重构[J].戏剧之家,2021(17):186-187.
[2]伍华静.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22):143-144.
[3]薛陶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优化[J].新课程,2021(20):44.
[4]吴小花.音乐核心素养下高效小学合唱课堂的构建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20):5-6.
[5]韩诗琪.立足核心素养,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J].教育艺术,2021(4):21.